传奇 | 26岁拿博士,90岁还出书,却唏嘘一生,活成了罗马法的活词典

鲁汶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合影 后排左起,第一个就是周枏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或者是时代的泥沼,或

鲁汶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合影

后排左起,第一个就是周枏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或者是时代的泥沼,或者是强人的阻挡。但是,有些人消沉,有一些人,却永不被打倒,直到岁月,消逝了他……

我们怀念那些人,因为他们不曾被历史打败,因为他们依然站在那里,给我们光明、启示与震撼:就像罗马法,它不曾被暴君尼禄所掩埋,也不曾被日耳曼蛮族所销毁,它穿越千年,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今天要讲的人,就跟罗马法有关,他是中国“罗马法的活词典”,他是永不被打败的大师,他叫周枏。

听老鹤讲周枏先生的故事

01.

引言 

2019年1月的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的贺卫方教授讲起了一段动人的往事。他说,当年西南政法准备讲授罗马法,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周枏先生。

大家很高兴,终于可以听这位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学博士毕业的老先生讲课了。第一节课讲什么?古代中华是泱泱大国,中华法系曾是邻邦楷模,为何近代反跟在维新后的日本学习罗马法?为什么这都是197几年了,还需要学习罗马法?

老先生一路开讲,眉飞色舞,正在动情处,却发现大家都懵逼了!为何?不喜欢罗马法?

糟了!原来老先生忘记了,自己讲的一口江苏溧阳话,没有人听得懂!老先生可以讲英文、法文、拉丁文、德文、意大利文,就是讲不出普通话!后来幸好,同学中有一个家乡挨着溧阳的人,在一旁边听边翻译……

年轻时的周枏

02.

少年天才

贺教授所讲的周枏,就是法学天才,更是当之无愧的罗马法大师。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但体弱多病,民国后在本乡小学任教。他的母亲识字,那些年,识字的女性基本都是大户人家的小姐。

周枏家有4个儿子,他的父亲就按照当时“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周父让4子各专一业,周枏在家排行第三,从商。

周枏高中毕业后,前途成了问题。本来准备去荣氏企业上班,结果因为出了意外就职无望,这次阴差阳错地上了大学。

中国公学 孙中山先生牵头开办

1926年,18岁的周枏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商科,2年就学完所有的课程!当时的校长是胡适先生。那是一个艰苦的岁月,但也是一个美好而血热沸腾的岁月。当时的艰辛,到如今都是一段历史的佳话。

胡适很喜欢周枏这个学生,不仅破例亲自给他写了去毕业证明,还写了推荐信给鲁汶大学:“已修满本校毕业所需学分,各科成绩均甚优良,推因未满住校年限,不能发给毕业证书”的证明,并加盖校章和私章后交给了周枏。

甚至,在周枏找不到担保人的情况下,胡适先生自愿为自己的学生担任担保人,让他可以顺利出国留学。1928年,20岁的周枏开始了比利时鲁汶大学求学生涯。

他花了3年的,就拿到了政治外交硕士学位。他想去学法学,是从罗马法超级权威第柏里埃,又花了3年的时间,以全优的成绩,拿到了最难拿的法学博士学位。要知道,当年在比利时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一共也没有超过10个人。

就是如今,鲁汶大学的学位也一样超级难拿。2018年11月,第3届中欧律师论坛之际,我们一行人拜访鲁汶大学,鲁汶大学法学院的院长Bernard Tilleman先生,指着刚刚他讲座的200多本科生说,别看现在这么多人,要不了一年,就会刷掉1/3。何况是博士!

 鲁汶大学的老图书馆

为何不学商,而学法?他在自传中回忆:

“我在欧洲的1年学习和生活中,深感西方国家的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领导者的更替而影响政局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这与我国千年以来的‘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视执政者的仁明与否的‘人治’大相径庭。

比利时虽是一个小国,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较快,社会发展迅速,国民富裕文明,因而(我)萌发了‘法治救国’的思想。”

 


我们走进鲁汶大学中央图书馆内部

周枏修够学分,准备毕业。他除需要考过民商等六门考试外,还需要准备博士学位考试。

 

周枏回忆道:“为了过好这最后一关,考出好成绩,我作了充分的准备。我只身携带书籍和笔记本住到列日市郊的一个小旅馆里,完全与外界隔绝,潜心苦读。整整1个月后回校应考,以最优等的成绩通过初试。而后的复试成绩为优等。我终于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但代价是我的体重减轻了4公斤。”

 

拿了洋博士,留在欧洲都是小事。但是,他想回到祖国,只是他不曾知道,这一回去,却是另外一场更漫长、更艰辛的人生开始!这就不是掉4公斤肉的事情,甚至是半条灵魂。



 

 

 03.

 本书问世,历经曲折 

 

1934年,周枏回到了祖国。而祖国,就是一个大战场。战乱之中,人人颠沛流离。全中国到处折腾,他从上海到长沙,遭遇日机轰炸;又跑到辰溪小县,依然饱受战乱之苦。


再后来,去厦门大学、去暨南大学,一路奔波,却在这一路奔波之中,保留着辛苦购来的外文书籍,以及当初读博士时的罗马法讲义。而且在这样的颠沛流离之中,周枏先生居然写出来33万字的罗马法讲义!

在暨南大学,钱锺书曾以“鼋头渚”为上联征集下联,周枏答曰“燕尾洲”,从此二人结为好友,相见恨晚!那时候的周枏正值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在法学领域纵情驰骋,非常自信乐观。

 

只是,1950年开始,好景不在!当时的观念是,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才能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作为旧法统的一部分的罗马法教学,在这个时期被取缔了。



周枏任教过的东吴大学



周枏带领家人远赴西宁,什么学校?青海师范学院!因为全国就只这个学校承诺为他建立法律系,他相信了,他要传递薪火,寒冬一点,边缘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只可惜,去了也没有法律系。


他只能被“遗落”在青海师范学院的图书馆里。在西北的那些艰苦日子里,一家人吃的是青稞,出行要踩着两寸厚的浮土,气候干燥让他们鼻血流淌。

 

凄惨的日子还没有结束。“文革”前的“四清”运动中,周枏因为曾把一些法文版的书籍放进了图书馆,被扣上了“宣传资产阶级言论”的帽子,从来正直的他被无情的指责和批判。

 

经历了一次次批斗后,周枏被下放“五七干校”养马。他的第一任妻子就在这一段时间因病去世,并且,也因为这些事情,他原本成绩非常优秀的儿女也没能深造读书。


可是,有一种人,心中有强烈信念的人,是不会被历史与强人打败的。在那种环境之下,他依然写出了罗马法专著,并当成宝贝一样保护起来。


他的儿子周一煊回忆说:当年红卫兵来抄家时,父亲冒死把罗马法的相关讲义藏在麻袋里,上面又堆起了破旧鞋帽。没有这些资料的保存,就没有此后《罗马法原论》的问世。



94年第一版《罗马法原论》


这本1994年才出版的《罗马法原论》里,他在序言里写了一句:本书问世,历经曲折!这八个字,他就放下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25年。


这25年,是一个学者最好的25年,却是周枏颠沛流离的25年,甚至是在他人生的弥留之际都不愿去回想的25年!

 

可是过去的,必须过去,因为我们还要继续开始!在很多年后,周枏说起那段被遗落的几十年时,就说了一句话:


我离沪改行,历经风雨!



重新回到学校授课的周枏,右起第2个即是



04.

老骥伏枥

 

《南方周末》有一个叫吴晓虹的记者,曾说活一句话:作为一位中国法学界无人不知的罗马法泰斗,周枏却沉寂了足足半个世纪。

但一旦归来,“你大爷永远还是你大爷”,大师也一直是大师!1983年,司法部与安徽大学法律系合办了罗马法师资进修班,请周枏教授去主讲罗马法。他欣然前往。


也就是这个进修班,之后半个中国的法学院罗马法的教授都出自这里。原以为做了教授他的日子该是苦尽甘来吧!你可能都不敢想象:


这样一个学术大家,死之前,住在他女儿家里,在一间不足50平米 、建于50年前的老楼中。因为是老房子,墙皮和地板都已经斑驳不堪。有一天,西侧卧室的顶棚上 ,约一平米的白灰突然脱落,幸好没有砸到老人家!

 

在搬到女儿家之前,这位法学泰斗,一直居住在上海一间不足18平方米的筒子楼里, 那里几乎不见阳光 。

 

经他女儿周莉华回忆说:“安徽大学原本已经决定分给老人一套 92 平方米的新房 。但由于工程屡屡脱期, 父亲在离开之前还是没有实现乔迁的愿望”。



1997年上海的部分《元照英美法词典》审订学者合影

左起:潘汉典、周枏 、卢绳祖

许之森、蔡晋、徐开墅

高文彬、浦增元、郭念祖等先生


战乱都经历过,劳教也体验过,一点点物质的欠缺,又能把他怎么样呢?心怀千秋者,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捆绑了手脚,有时,哪怕年龄、岁月也不能!


在周枏九十岁的时候,他依然笔耕不辍,撰写了《<十二表法>中"私犯"规定的研究》等文;还参加了《民商法词典》、《法学大辞典·罗马法分科》、《英汉法律词典》等的编纂工作。


他被浪费了25年的时光,但现在他归来,就想一直照亮这个沉寂的大地。直到死神带走了他。那一年,他96岁,离他当年在安稳的鲁汶大学拿到博士,意气风发的时候,刚刚70年过去了!


他在世的委屈,是时代的耻辱;但是他的成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致敬大师,为岁月,也为这个中国!

90多高龄的周枏教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