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藤峡盗乱: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战争哲学

16世纪初期的大明朝,因为军政体系的固有顽疾而进一步衰退。过去被作为精锐使用的番兵番将也逐步消散,让明军的战力持续下降。由此,各类非武人集团出生的儒将们开始粉墨登场。其中就有被后世捧为心学大师的王阳明。他一生的功绩,也恰恰是所处时代的最真实写照。

1528年的第二次腾峡捣乱,就是王阳明生前的最后一战,也是他个人履历的真正巅峰。但他的胜利究竟成色如何?看完文章的你或许会对他有一个不同以往的感悟。

明朝中央军的彻底沦丧

明朝的中央军在16世纪初后就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一个王朝的中央军体系,往往反应了其武力的健康水准。尤其是异常强调集权的宋明两朝,很少允许在首都圈外同时存在两个地方强军集团。所以,会有很多地方精兵与最新武器被优先提供给中央野战军使用。然而,明朝的中央军在16世纪初已彻底沦为鱼腩。

虽然,明朝在15世纪中期对中央军进行了改革,但实际效果非常一般。过去由朱棣一手建立的三大营体系,已经被募兵制下的12团营所替代。但名义上应有30万的庞大集团,实际上仅能保持一半的战斗人员。而且因为处于腐败横行的政治中心,仅仅用募集手段招募的军队也很难抵挡各类腐蚀。所以到了16世纪早期的明武宗时代,中央军在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主动出击的能力。

明朝近卫军的腐化速度几乎是历朝之最

做派非常蛮夷化的明武宗,曾经尝试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新式近卫军。一方面是扶持自己看中的青年将领,另一方面也让中央军与边军进行定期轮戍。这样做的首要目,是让士兵有机会得到一定锻炼,不至于在窝在京师里成为废宅。但同时也有调开文官控制的军队,让心腹军队保护自己的意味。尽管在应州之战中,皇帝亲征的战绩并不出色,但好歹是做出了重振军威的姿态。但在这样一切都已经完成之前,明武宗就诡异的死在了从江西北返的路上。

在明武宗不长的执政期内,京城的儒家士大夫势力一直会抵触他的所作所为。自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抓后,这个阶层就逐步增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控制力和话语权。他们排挤和打压武人,并尽可能限制作为皇帝代表的太监首领,期望让皇帝成为不干涉自己建立理想国的“无为圣君”。明武宗的绝嗣而亡和来自地方的明世宗继位,都是他们乐于见到的事情。

文官带兵并且成为了几乎所有的策略制定者

但作为副产品,明朝的中央野战军也就彻底沦为废物。因为武人的话语权被压到了历史最低,儒家文化霸权思想指导下的军队建设也堪称灾难。与四方所有蛮夷关系的急速恶化,更是让明军失去了很多番兵番将来源与军事技术人才。往后的明军,无论内战外战,都指望不上从京城赶来的督战队了。只是由于强敌尚未登场,他们才得以在自己作出来的风风雨雨中,继续浑浑噩噩下去。大批源自儒家集团的文官,将进一步取代武将成为军事行动中的全权指挥。

对外关系的恶化 让明朝很难补充手里的番兵

儒将典范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大明朝武力退化的历程

生于1472年的王阳明,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将。父亲是出仕到陪都南京的高级文官,自己也在非常优渥的环境下成长。但他自己却从小就有对军事方面的爱好,甚至经常拉着友人一起玩排兵布阵游戏。用手里的果壳作为棋子来替代实际战场上的各支军队。尽管从未有过多少战斗训练,也不妨碍他在15岁时给皇帝上书,献上关于如何消灭农民起义军的策略。

今人说起王阳明,往往就会想到他迅速平定宁王叛乱的战功。但在这个事变发生之前,他已经在江西当地进行过数次小有名声的平叛行动。以至于当他贸然决定组织平叛军时,能够有充足的人脉进行支持。加入的人手,基本都是自己的旧相识或老部下。

明朝的江西同样存在严重的平原与山区对立

就和长江以南的很多地区一样,江西境内密布着众多山地和水系。所以中原王朝每次进入那里,都只能将郡县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很多周边地带则不在州官的能力管辖范围之内。时间一长,王朝统治下的矛盾就会波及到郡县辖区之外。在明朝,这种现象就直观的转化为不受官员掌握的流民群体和在地方上逐渐成长起来的土豪地主。前者往往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或逃避军籍的卫所军户,后者则是依靠兼并土地发家的地方新贵。他们在利益上的相互敌对的,但都对明朝的统治体系有着解构作用。

王阳明初到江西,遇到的首要对手便是赣南的郡县外流民。除了单纯要饭的丐帮和沿途打劫的盗匪,还有不少人在山区另立门户。他们大都迫于生计而去贫瘠的山麓开垦,并逐步形成了新的不纳税田产。为了不让税吏将自己的成果纳入新的郡县,流民们转而选择武装抗争,甚至会带着更多逃亡人口一起攻打州县。因为都是本地人的缘故,很多地方卫所兵也和他们有着私下联系。所以,官军也很难将流民的山寨轻易剿灭。

地形因素 让明朝大部分时间里只能沿着水系活动

王阳明到任后,敏锐的察觉了这一现象。靠着父亲为自己积累的人脉,他上书朝廷并调来了广东和福建的外省军队。通过突然袭击的手段,一举将几个最大规模的山寨摧毁。除了杀死和俘虏7000多流民外,还在这些得到开发的地区建立新的郡县。

1519年,王阳明被调往福建剿灭北部山区的流民盗贼。那里其实就紧挨着赣南山区,所以是流民迂回打游记的天然避难所。但在赴任的路上,他收到了宁王集团在南昌叛乱的消息。在叛军的队伍中,只有部分是叛投的地方卫所部队,其余人也由宁王招募的流民构成。至于已经在江西北部那些发展起来的土豪地主,则是宁王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提供的船只、人手和钱粮,重要性也高于宁王自己的封地产出。

明朝时期的南昌城地图

针对这样的对手,王阳明在没有得到任何授权的情况下,越俎代庖的自行其是。通过聚集南部郡县的守军和招募流民做义军的办法,迅速拉起了80000人的部队。随后通过直扑宁王基地南昌的办法,将已经逼近安庆的叛军吸引回来。经过了一次短促的小规模鄱阳湖之战,将宁王手里并不占优势的军队歼灭。

然而,这次大胜反而是给他带来的麻烦。纵使有整个儒家集团为其背书,擅自召集和指挥军队的做法也是犯了大忌。所以,作为平叛首功的王阳明,几乎没有获得任何赏赐。哪怕是作风完全不同于前任的明世宗继位,也没有给他补发任何奖励。王阳明甚至为了自保,不得不以为父亲奔丧为由,暂时离开官场。直到广西的叛乱难以收拾,才获得翻身机会。

王阳明的胜利 大都是依靠水系+地区矛盾

大藤峡再起

同时代的广西 同样是叛乱多发地区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江西的局势吸引时,曾经让明朝动用10多万大军镇压的广西又是非不断。在韩雍曾经竖起功绩碑的大藤峡,新的反叛势力也正在酝酿之中。

由于第一次盗乱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大藤峡当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恢复生气。但那些过去引发盗乱的因素都没有得到改善,所以还是会有大量的逃亡人口不断离开郡县,到附近的土司领内寻求庇护。当瑶人和苗人的山寨破落,分布更广的壮人势力就成为了重要依附对象。结果,在王阳明横扫江西的时代,他的一位同僚姚镆正在岭南同壮人土官势力发生冲突。

盛产狼兵的壮人 一样会与地官方出现严重冲突

虽然壮人在明朝统治者看来是稳定广西的重要盟友,但他们的总数占据全省人口的半数,所占据的地盘也远比瑶人和苗人要大不少。随着明朝郡县势力的扩张,一些原本的土司领就开始成为了侵蚀目标。当地土司就转而成为了对抗明朝官方的地方势力。明朝的做法也非常简单,继续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方式,弹压反抗力量。但随着类似的事件不断增多,就不得不将更多军队留在本地驻扎。这些大量涌入的军户,便进一步侵蚀原本属于土司的地盘。到嘉靖执政初期的1526年,再次引发了土司王受和卢苏的反叛。

兼任两广巡抚的姚镆,自然要出兵镇压叛军。但面对两个还具有很强实力的壮人土司领挑战,明朝卫所兵的战力根本难以应付。他们在过去的平乱战争中,往往征用大量的壮人狼兵参战,几乎形成依赖。现在却要面对这些强力临时工的反扑,局面非常被动。况且考虑到壮人在广西当地的人口基数,这次并不出名的叛乱,实际上是再次动摇了明朝在岭南地区的统治。

长期掌管广西的姚镆 是非常强硬的镇压派

而在已经逐步被人忘记的大藤峡,瑶人山寨和新来的流亡人口一起,逐步发展起来。利用大藤峡的有力地形,他们开始向经过珠江水系西段的船只收取过路费。尤其是运载货物的商船,都需要按一定的比例缴纳鱼或食盐一类的实物税。这些收入也让大藤峡当地的山寨实力,以更快的速度恢复。加之周边地区的壮人狼兵叛乱,让明朝抽不出兵力进行围剿。

大藤峡的特殊地形 让瑶人势力能够迅速得以恢复

最终,嘉靖皇帝被迫启用已经赋闲在家多时的王阳明。因为一旦明朝同时在对壮人和瑶人的对抗中表现软弱,就会引起岭南乃至湖广等地的更多土司效仿。介时,已被蒙古人和南方沿海走私集团牵扯大部分精力的他们,将面临半壁江山崩溃的厄运。

为了表示诚意,皇帝专门册封王阳为新建伯,表彰他当年平定宁王之乱的功绩。王阳明也因此获得了朝廷给予的岁入和铁券。而得知江西剿匪明星即将到来的姚镆,立刻以生病为由开始甩锅。其实,他在任上一直有收到壮人叛军首领们的请降要求,但却始终要坚将土司首领消灭。

广西的乱局给了赋闲多时的王阳明以最后机会

阳明先生的谢幕演出

王阳明在广西时 也指挥着超过10万人的军队

1527年的年底,抵达岭南上任的王阳明,将自己当年在江西的经验全盘复制过来。在出发前,他利用朝廷的急切心理,为自己筹集了尽可能多的军队。除了前任姚镆留在岭南的80000军队,还有数万从湖广两地招募的土兵。后者将成为他搞定广西的关键性力量。

当10多万明军逐渐抵达南宁,两位壮人土司的求降书也再次送到。以狼兵战力自居的地方派,虽然可以不忌惮普通明朝官军,却对同样来自土司领的苗人比较忌惮。王阳明也根据当地情况,顺水推舟的赦免了两位首领。就此将他们麾下的狼兵都纳入自己的大军。同时放出消息,让那些以大藤峡为中心的瑶人叛军知道自己的一系列胜利。后者很快便从经常活动的平原地区撤出,分散到峡谷一带的山寨中躲避。这样一来,他们便将主动权拱手让人。同时因为力量过于分散而将面临被逐个围攻的命运。

王阳明对广西用兵的真正主力是来自湖广的苗人

这年4月,王阳明的大军开始清剿行动。亦如当年的第一次大藤峡之战那样,明军事先就利用数量优势和外线机动,对腾峡四周的山寨进行分头包围。土司狼兵与卫所军从一侧出击,湖广赶来的土司客军从另一面进攻。分散部署的瑶人叛军,根本没有办法互相支援,纷纷从原先的据点撤出。明军则放心大胆的使用土司兵追击,甚至强攻那些构筑在峭壁上的山寨。守军虽然提前准备了大量的箭矢与滚石,却架不住明军炮灰的数量众多。并且每个山头可以容纳的人数有限,在实际上任然起到了兵力分散效果。明军只需要切断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就能够从容不迫的进行围杀。

战事发展到5月13日,瑶人叛军除了少部分突围出去的人外,都已经集中到了永安力山。王阳明则下令使封锁山头,断绝守军的物资供给。然后才使用土司兵继续发起连续不断的袭扰,用消耗战逼迫对手就犯。等到山头的瑶人再也无力坚持,故意留出缺口让他们全体突围。但在峡谷的出口,已经有养精蓄锐的官军埋伏,将奔逃过来的叛军全部消灭。被官军杀死和捕获的谋逆,总数达3000多人。虽然在峡谷的一些外围区域,还有瑶人通过收买地方官的方式逃走,但已经挡不住阳明先生为自己递送捷报了。

源自山区土司领的苗人 也是非常不错的山地部队

王阳明同样清楚,在一个地形复杂的地方,想要彻底断绝叛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迅速布置了善后事宜,便起身离开岭南。最终病死在归程途中。至于大藤峡和整个岭南的乱局,似乎永远不会被终结。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其实就是大明朝逐步衰退的过程。大量的文官集团成员,成为了大部分军事行动的直接策划与总指挥。他们当中不乏习武和阅读兵书之人,但却很少有人直接来自军队体系。但因为结构性问题,他们总是能直接凌驾于后者。而原本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的军官阶层,被弱化为基层执行者。加之儒家世界观与话语体系的全面胜利,帝国的对外交涉能力也退化到历史最低。

一生热衷战争的王阳明 却被后世发明为哲学家

所以,过去还可以被吸纳的番兵番将们,逐步被推到了对立面上。明军也就在15-16世纪之交的一系列变故后,彻底丧失了基本的战斗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