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小米、OPPO的巴展媒体团,大都住在巴塞罗那诺坎普附近。昨日三家公司轮番光鲜,协同媒体搅动了原本更多2B味道的巴展。
5G、折叠屏吸引了海外内诸多关注。其中,华为声量尤其如此。这俩概念,前者一直属于其优势地盘,后者亦不舍推进。借助新机发布,它嘲笑了小米、OPPO、三星的PPT动向。甚至,未与它合作的产业链公司,比如尚未量产却涉入终端并咒骂小米的柔性屏企业柔宇,亦因此变相遭受凌辱。
当海内外媒体、经销商簇拥在余承东周围时,他那张明显发福的脸上,盈盈笑意,富余得像是巴塞罗那的阳光与蓝天。
有人很快热泪盈眶了。朋友圈里满是民族情怀。余承东们被捧在心里,世界一副一朝就要变天的样子。我们还看到别样的言论:华为折叠机用的是京东方屏,如此牛逼创新,背后一群人付出那么多,全中国人民都欠京东方一个道歉。如此空洞、操纵的言论,不免让人哑然。他们以为,周遭的人们,不过乌合之众,个个都是可以轻松被民族主义与资本市场裹挟的傻缺。
需要对中国手机企业报以一些掌声。但也不要期待过高。即便概念机量产,一个很长周期,绝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5G手机只是终端环节,并不代表着真正的5G时代来临:
一是现有终端形态,尤其是华为等公司的所谓5G手机,绝不会真正适应未来5G要求的形态,目前甚至根本谈不上属于“概念机”。那是因为,它还是传统形态的手机终端,只不过加了极为有限的模块,不是真正革新的产品。真正的变化,是在网络建构进程中的应用层面驱动,后者才是真正的重构力量;
二是场景远未明晰。几年来,华为、高通、爱立信们一直持续修正着自己的商用判断周期,从2018年、2019年、2020到未来3年甚至更久的规模化判断。去年,连任正非都出来明确冰镇过一股过度乐观的心态。而产业链诸多巨头们的概念、技术、产品策略,也因此做过多次调整。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5G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演进,它的产业链与商业层面将会走出过去那种过度的垂直或水平分工路径,呈现为一个融合形态。5G时代,或者作为一种服务模式的5G,需要更大范围、更深层面的产业协同。以它为起点的未来网络演进,会更加依赖整个社会层面的共振与创新,更加依赖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技术与商业要素的交织与融合,远比过去所有世代的服务网络,诉求更明确。
一个很难为人捕捉到的信号是,川普发出的最新缓和言论。他推文说,不会封锁全球优秀的5G技术,期待美国公司进一步创新,参与竞争。这有为中美贸易谈判创造空间的用意,但也有这样一种现实:一国若只靠自有力量,即便体量大如美国,技术也不可能完全自主或完善,即便形式上建起5G网络,也会是弱化的服务,不可能产生真正有效、广泛深入、普及的5G服务。更广泛更深入的协同与融合服务,是以全球为视野的。
也就是说,尽管概念多多,5G标准也已经成熟,但真正的5G时代不会因为5G功能模块的概念手机出来就会有多大的商业效应。
折叠屏也是如此。很多人只是拿它对比传统智能手机,或者视之为一种替代平板甚至笔记本的产品。
我们认为,它确实是新一种融合形态的移动终端。它比过去的超极本、平板更具魅力。但是,所谓的“融合”,绝不只是硬件形态的层面,如果这类产品没有在内容、应用及更多元的网络服务——2C+2B的层面有偌大革新,它不会有太好的未来。
真正核心的挑战不在显示技术或硬件部件创新。它们是创新的必需,但不是服务的本质。
折叠屏手机或者折叠屏移动终端,是为打破过去多年“消费电子、娱乐终端”与商务、服务终端的割裂,打破移动与桌面或后台分立,打破有限“在线”与网络协同孤岛而生。初期它们会在游戏娱乐、视频内容、数字广告消费等方面有直接效应,但若停在这程度,就只会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的升级概念,只是1+1的堆叠,而非化学的融合。如此,它所带来的成效,更多只会在硬件与消费电子终端范畴,算不上革命的产品。
或者说,折叠屏终端的魅力,会是一个融合形态,一种消费互联网与行业互联网相互融合的产物。消费视野下的硬件与内容创新还只是表层,应用层面的创新才更具驱动力。没有后者,不要说完全替代手机、笔记本,它连现有的平板都不可能踢出市场。
这种乐观趋势下,有许多不那么乐观的方面。现有的基础设施尤其是4G网络还很难激发终端活力,现有的UI与交互设计,内容、应用、服务都不过是智能手机的翻版,无法匹配一个更复杂的多任务处理的在线诉求。什么时候炫目的折叠祛魅,才会真正呈现出终端形态的价值。它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你会发现,5G手机与折叠屏手机,虽然不是一种话题,但它们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却有奇妙的融合。
放在整个数字经济时代,放在云计算、智能物联时代,它们都不过是一种边缘计算的终端而已。无论它们的形态、功能如何演变,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具有超大规模、复杂多样、超越单一市场的网络效应基础上。本质上,它们又属于同一个层面的话题,就是如何融合创新。
所以,讨论技术演进、终端形态、产品价格虽然有益,但不过是一个过程。它们都只是一个大的趋势里的集成。如果认为,只要有技术、有概念,冲刺规模,短期就能带来颠覆,那一定会陷入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描绘的尴尬境地:新技术、新东西最容易落败。
现场观察、间接体验巴展多年,它比过去有一种综合性的产业视野,它的定义日益富有洞察力,传递了一个新时代的融合精神。中国诸多企业参与其中,贡献了许多价值。但整体而言,几年来,它们更多还是集中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整合能力胜过原始创新与融合价值。尤其着2019年展会揭幕前夜, OPPO、华为、小米三场场外发布会,虽热闹万分,制造了声量与噱头,以至让人以为偌大巴展就是中国5G手机与折叠屏的概念,仍不过是这个时代最薄的外衣。
当然,这么说,绝非否认中国企业展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只是,我们的市场体量、人口红利反复会成为营销的手段,而真正的竞争倚重,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如何通过巴展展示中国前一波移动互联网之后更多内容,并不容易。除了原始的创新力、传统的整合能力、高效多样的营销能力,我们其实需要挖掘背后的更为多样的价值,尤其是数据的价值、融合生态的价值、场景的价值。无论单一企业多厉害,产品多出彩,没有整体的烘托,没有价值链概念,无法共同营造一种商业的舞台,无论场外你的眼泪多热,民族情怀渲染多狠,资本市场操纵多巧妙,所谓5G,所谓折叠屏,终不过是一场短暂的化妆舞会。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