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寓言:
从前,有一位聪明的国王统治着远方的维兰尼城,他的智慧令他倍受爱戴。
城中心有一口水井,也是城中唯一的井,井水清洌透澈,全城居民都从这口水井,即使国王与大臣也不例外。
一天夜里,一个女巫进入城中,在井中滴下魔液,然后说:从现在起,凡喝了这井水的人就会发疯。
第二天清晨,除了国王和侍卫,所有居民都喝了这井里的水,正如女巫预言的那样,全都变成了疯人。这一天,狭窄的街道上、市场中、人们都在窃窃私语、除此以外甚么事情也不做:国王疯了,我们的国王与侍卫都失去了理智,我们不能让一个疯国王治理国家!国王吓的面如土色。
当天晚上,国王命人从井里舀来满满的一桶水。水一送到,国王便大喝了一口,然后把剩下的水赏与侍卫。于是遥远的维兰尼城热烈欢庆,因为他们的国王及其侍卫又恢复了理智。
疯人,他们也是思想的沉睡着,他们能让清醒者战战兢兢,最后不得不和他们一起沉睡。
上小学的时候读不懂鲁迅的文章,只觉得晦涩怪诞,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人吃人,怎么会有那么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怎么会有那么多沉睡的人……长大后慢慢看懂了,也才明白,鲁迅先生笔下绝不是荒诞可笑,如同开头的寓言,恰恰描写的是社会真实的写照。
所谓“沉睡的人”:思想浮于“表层”,他们知识贫乏,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从众、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共性,大家习惯追求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就挤回在低处,像蛆虫一样熙熙攘攘。
其实从众有很多好处:安全感、更好的生存、群体的荣誉感。从众还能大概率地降低受非议和质疑的可能。另外,跟着别人的想法走,还不用苦苦思索、费神费心,但从众更多的造就了平庸。因为正是这种思维的懒惰一点点的葬送了自己的潜能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句话怎么说的,生活好似一个皮球,你拍它一下,它才跳动,你怀抱着它,那么它永远只能沉睡在你的意淫里。如果不去逼自己,你根本不知道生活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世界再精彩,别人再成功,都和你没有关系。
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称之为“清醒的人”:
清醒者没有多少好处,坏处却一大堆:孤独、痛苦、无助、未知。清醒者一旦说了真话,还有可能被平庸者团灭或者驱逐。所以很少有人愿意独立思考。这让我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里的铁屋子,有人问,鲁迅和铁屋里的其他人,究竟是谁在睡着?谁在醒着?鲁迅自以为清醒,其实正是他糊涂的表现。他不知道,别的人都是在装睡..
所谓“装睡的人”: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俗语:扮猪吃老虎),装睡的人多是机会主义者、现实、精明。他们喊着自己都不相信的口号,写着自己都不相信的文字,他们有奶就是娘,目的就是上到领导下到群众来回蹭好处。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者,也是病毒。比如在企业管理中,总有一些很聪明的人,他们当面装糊涂,背后贼明白,很多企业恰恰就是死在这些所谓的明白人手里了。
他们也是永远叫不醒人,既然叫不醒,就需要勇敢的人,把他们的床掀翻。鲁迅说,社会在“装睡的人、沉睡的人”之下,想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都要流血。而且,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所以你要开个窗户,就得宣称要拆掉屋顶,否则这事做不成。
没有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不是争出来的。因此社会需要鲁迅这样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鞭挞丑恶的行径,让更多的人清醒,让更多的人不敢装睡。
“清醒的人”虽然痛苦,但我认为不足以否认清醒的价值。鸡汤说“平凡的快乐”(第一适应,第二忍耐)。但是,“平凡的快乐”不一定永远快乐,快乐背后有时是“平庸之痛”。“平庸之痛”是一种更深入的钝痛。独立思考,意味着我们去尝试对原有的自我,原有的环境做出批判,一定会伴随痛苦。但是社会,总需要一个醒着的人,带人思索,给人希望,和人一起拥抱黎明。
再说说开头的寓言故事,还有最后一段:其实国王把剩下的水递给侍卫后,侍卫假装喝干,趁国王不注意,偷偷把水倒掉了,侍卫成了维兰尼城里装睡的人...
喜欢黑白先生的文章,请扫码添加关注,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