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行业纷繁复杂的运动模式和商业模式名词中,CrossFit注定属于一种特立独行而又完全无法被忽视的存在。
独特的训练哲学乃至推崇的饮食方式让它仍旧属于小众的狂欢,但迄今为止全球超过15000家授权场馆,估值超40亿美金的超大规模却又算得上健身行业数一数二的头部企业。
接下来这一个多月,是全球所有CrossFit爱好者的狂欢节,因为一年一度的公开赛(Open)已经于2月22日拉开了帷幕,这项CrossFi独创的全球性赛事,不仅是所有CrossFit训练者考察自我水平的机会,也是CrossFit理念中最强健人选的公开选拔。
只不过今年的比赛有点特殊,且因其背后的一系列改革及故事,注定将被载入CrossFit的发展史册。
本文将综合去年下半年至今CrossFit总部的一揽子改革,试图为大家呈现CrossFit创始人Greg Glassman的铁腕手段与商业哲学。
本文将分为三部分:
1.突如其来的变革
2.资源错配的增长焦虑
3.中央集权与去中心化
01—突如其来的变革
“部门今天被解雇了,一部分人会留到11月21日或者12月1日,还有不少今天就走人了。这太疯狂了……”
“是的,有几个人在哭……”
——CrossFit 总部 匿名员工
2018年8月,CrossFit总部宣布了对全球公开赛(Open)的重大变革,不再完全按照全球统一排名,而是在各个国家内部进行选拔,每个国家的男女第一名可以直接进入2019年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举办的总决赛(Games),原本的区域赛也被取消,而是变成由CrossFit总部授权,可以在全球各地举办的分站赛(Sanctionals)。
这项赛事的改革意味着中国本土竞技水平最高的选手,通过公开赛即可获得直通决赛的入场券,这样的殊荣是前几年国人想都不敢想的。
只不过此等世界大同的祥和愿景,最初却因CrossFit中国与社群的沟通不畅等问题,而被埋没于无关的口舌之争中,直到Open的临近,才逐步被提起。
其实这个变化仅仅是CrossFit总部自我革新的冰山一角,此举以及另外几项改革则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2018年5月3日,CrossFit创始人Greg Glassman在一次公开的音频节目分享中,首次将CrossFit所倡议的健康愿景与传统公共健康观念的巨大分歧,比喻为CrossFit日常工作与CrossFit Games的区别。
他也承认自己并不很关注每年声势浩大的总决赛,相反,更喜欢听到别人与他讨论如何对抗慢性病的故事,并希望总部所有人都跟他的理念一致。
然后在8月3日星期五,在2018年度CrossFit Games的当口,Glassman临时宣称,2019年CrossFit赛季,将允许变性运动员参赛。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发布类似重大赛事信息的工作,通常都是他的同事,赛事总监Dave Castro来主导。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则是接下来的大型裁员行动。
2018年8月底,在宣布了翌年赛制的重大改革一周后,CrossFit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斯总部的很多员工就陆续收到了解雇通知。很多人前一天还在社交媒体发布工作的信息,第二天就直接打包走人,并且这些人几乎都是隶属于CrossFit Games的内容团队,涵盖视频、摄影、平面设计、赛事执行等。
据海外媒体报道,首批离职人员达到了40人以上,包括很多长期追随CrossFit成长的元老级人物,而最终整个赛事部门几乎等同于就地解散,被裁的人员数超过了CrossFit整体员工数的三分之一。
“整个办公室弥漫着悲伤、恐慌而混乱的气息,一些人甚至当场痛哭。”大裁员的结果就是,2019年的Open赛事流程显得特别简约,传统的视频直播和明星对抗赛被取消,代替的是单纯的图片动作演示和文字技术要求提示。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作为CrossFit Games的核心,Dave Castro并没有收到离职通知,虽然他几乎成了光杆司令。不过他在裁员行动后保持了长时间的沉默,在2019年Open的首周,似乎也少了闲情雅致发布惯常的剧透推送。
因为CrossFit模式在国内尚属于起步阶段,这次裁员事件并没有吸引广泛的关注,但在大洋彼岸却激起无数CrossFit粉丝的热议,很多人直接表达了对于Open赛制改革的反对,认为大量海外选手的加入会占据原本属于本土选手的名额,大大削弱Games的竞争性和精彩程度,甚至有不少人担心Games将最终被取消。
还有一些人则从商业角度表达了忧虑,有人在博客中写道:“……这样影响CrossFit的品牌宣传力度,也会让加盟场馆失去绝好的商业推广机会,除非总部在别的方面给予支持,否则作为馆主来说,每年花3000美金到底是为了什么?”
同样也在CrossFit总部内部出现了不小的反弹,甚至有培训师抗议新赛制而拒绝参与2019年的公开赛,而Glassman的反馈也一如既往的直接而强硬,开除。
无独有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也掀起了一股互联网企业的裁员潮,只不过众多企业裁员的原因都是在行业寒冬中被迫缩减开支,而每年15000家以上的授权费用,外加各种培训、授权和赞助费用,足够让Glassman的企业活得很滋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Glassman下如此大的决心壮士断腕呢?
02—资源错配的增长焦虑
有些人想不通这赛季的调整,他们沉迷于CrossFit比赛竞争的感觉,这感觉很好,我们曾经也是,但我们并不会停留在此。
——CrossFit CEO Jeffrey Cain
尽管没少受到传统健身人士的白眼,但CrossFit取得的商业成就却是实实在在的。截至目前他们在全球拥有上百万的忠实粉丝,超过15,000家分支机构。
这得益于Glassman创立的简单而多变的训练规则和最小成本的开店模版,所以短短20年不到,这股风潮就席卷了全球。
然而,CrossFit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却是用于支持0.01%的运动员以及赛事。
从商业模式上看,CrossFit变身为一家媒体或赛事公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大原因是居高不下的办赛成本。
以2018年为例,虽然得到了锐步的赞助(不过2020年双方合同即将到期)、ESPN体育频道的转播,以及大大小小的赞助商和超过数万名观众的门票收入,但仍然没有盈利。
除了最后的总决赛,为了选拔560名最终的参赛选手,CrossFit还需要在全球四大洲举办9场区域赛,以及大量的工作人员和赛事保障投入。
“这实在是太贵了!”Glassman曾公开抱怨过,以在巴西举办的区域赛为例,他们使用了奥运会级别的场馆,花费超过100万美金,但仅仅只为了选拔2名总决赛选手。
这并非是CrossFit本身的问题,事实上地球上就没有几个赛事联盟是常年保持盈利的,欧洲足球五大联盟,乃至奥运会,亏损也是家常便饭。
然而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很多CrossFit爱好者都熟悉,帮助更多人预防和逆转慢性病是老爷子的最大愿景。根据Glassman的估算,迄今为止只有不足500个认证场馆的选手有机会参加CrossFit总决赛,但却有成千上万的认证场馆都成功的帮助会员摆脱肥胖和相应并发症的困扰。
“每一家Box的核心服务是健康。”
巨额的奖金、超大的投入和明星效应,都让赛事内容吸引了人们绝大部分的注意力,甚至引发了CrossFit训练者盲目追求成绩而使用禁药的案例(CrossFit禁药丑闻),这显然违背了Glassman的初衷,还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Glassman很清楚列车疾驶的前方很可能是万丈悬崖,而有能力踩下刹车的只能是他自己。
CrossFit Games起源于2007年,由如今的赛事总监Dave Castro在其父母位于加利福尼亚州Aromas的农场创立。此后,CrossFit竞赛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壮大,2018年的总决赛,来自52个国家的56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拼。而根据能查到的公开数据,在2017年的总决赛上,超过6万观众出现在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见证了世界上“最强健选手”的诞生。
Dave Castro是CrossFit创始团队成员,他在过去12年一直是赛事运营的大脑,同时还是CrossFit培训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多重的头衔,让他成为CrossFit界影响力仅次于Glassman的二号人物。
这样的微妙关系,很容易让坊间脑补很多功高盖主被敲山震虎、杯酒释兵权的宫斗情节,但老爷子在对外的访谈里强调,Dave的地位不会变化,一直是他的亲密战友。
在练吧编译的文章《Do Not Cross CrossFit》中曾提到,Glassman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对待自己的事业)时而扮演坚定的主流反叛分子,时而又会像一个老顽童强调乐趣。因此,CrossFit作为一个训练体系以及一家商业公司,注定了不会是一个传统的教练或是MBA高材生的杰作。
03—中央集权与去中心化
商业是一种旨在造福他人的科学与艺术。
——CrossFit创始人Greg Glassman
改革的余波还未完全平息,2019年的Open就如约而至,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不久前担任CEO的Jeffrey Cain也站出来公开表态,他说“已经有来自全球近12000家CrossFit分公司的运动员注册了比赛,其中大多数人居住在美国境外。”
Jeffrey Cain拥有哲学博士学位,还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他说现在很像2011年的时候,CrossFit宣布将以Open公开赛取代分区赛之后的情况,很多人当时也预测CrossFit是在自寻死路。
2010年CrossFit总决赛结束后,Glassman开始着手赛制的改革。那一年,他们在全世界大约有33个分区赛,但由于CrossFit品牌的影响力发展太快,如果要满足来年的赛事推广需求,他们不得不以指数级的速度进行部门扩容。当时,公司上下沉浸在爆炸式增长的喜悦中,只有Glassman意识到这样下去,会导致在财政和后勤保障上诸多问题。
2011年,Glassman力排众议取消大部分分区赛,而主推以线上选拔为主的Open公开赛形式,当年参赛的人数就突破了26000名,而前一年的数字仅仅是4500名。经过多年的发展,在2018年,超过40万人参加了公开赛。
时间证明,这样的改革是一招妙棋。
出身草根的Glassman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商学院教育,也没有担任过500强的高层,但从目前看来,他每一次改革都堪称完美,保证了品牌高速增长的态势。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很多商业分析师在解读CrossFit模式时,都会提到该品牌的宗教式氛围与中央集权。
不难理解,作为一个近乎于宗教般的健身信仰,很多刚接触不久的训练者会立刻沉浸到Glassman的训练模式中而无法自拔,疯狂的寻找各种相关的训练资料,比普通健身者更执着于提高自己的PB(个人最好训练成绩),甚至会花一千美金学习个L1证书。
Glassman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所有爱好者顶礼膜拜的偶像,宗教领袖的每一句发号施令都将成为教众不容违背的金科玉律,一旦有人产生质疑,那么就将立刻被赶出组织,这一点,遭遇裁员风波的CrossFit公司上下可能深有体会。
对于全世界任何一个民营企业老板来说,独裁都很容易实现,但独裁和商业成功并不能划上等号。
在早年一次公开演讲中,Glassman介绍过一个名为“Least Rent Model”的经营哲学,如果用时髦的名词来解释,可以译为“绝不寻租”或者“去中心化”。
他把整个CrossFit行业比做一个360度的圆圈,而CrossFit的商业运作仅限于其中的36度(10%)的扇形,总部要做的是在不增加扇形角度的前提下往外拓展,那么就能在不挤占他人商业利益的同时把整个圆形的总面积撑大。
从第一家授权场馆开始,CrossFit就奉行不插手的原则,举个例子,在全球CrossFit圈子里,会有各种小器械的供应商,其中ROUGE是最为知名的品牌之一,但如果Glassman一开始就规定所有的授权场馆都必须使用CrossFit品牌的器械(实际操作上完全没有难度,也有很多加盟模式就是这么做的),那么这些小器械品牌就不可能得到生存空间。但他选择“无视这些钱”,而是致力于授权场馆的训练者的数量增加,给这些器械厂商创造更多机会。
而削弱Games,裁撤内容团队,同样都是这个哲学的生动体现,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第三方机构可以参与到运营之中,甚至未来可能催生专门为CrossFit全球各地比赛提供服务的供应商。
看到这里,大家不难理解,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把蛋糕做大”,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词,但如何做大蛋糕,这个老外给出了清晰的公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次将会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爱好者从地球更多的角落参与到比赛中来,我们并非放弃了比赛的传统,而是在尽量延长其生命力。”Jeffrey Cain说。
其实除了比赛之外,CrossFit品牌本身同样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CrossFit实在发展的太快了,短短十多年时间,已经在全球横跨162个国家,拥有15000家以上的授权场馆。
要知道CrossFit在美国的授权场馆数量已经比霍华德舒尔茨拥有的星巴克更多了,而后者在中国有3000多家门店,但中国的授权场馆呢?只有不到200家。
增长从何而来?答案显而易见。
虽然精彩的赛事内容可以为品牌赢得更大的关注度,但其影响力还是局限在美国本土,而以往在内容团队与赛事上的投入,本可以在海外市场进行更多的人才培训和组织的设立。
资源精英化,还是普惠众生;照顾美国人民感受,还是重注海外新兴市场,Glassman均选择了后者。
这次改革能否让CrossFit成功再火二十年,我们无法断言,但Glassman的这套商业逻辑和改革行为是完全可以自洽的,也再次证明,他的成功并非简单的时运所致。
包括很多馆主、CrossFit训练者在内的人士,都只把Glassman当成一个精神偶像供奉着,但不难发现,在大师的光环下,是一颗精明的头脑和强力的组织管理、执行力与商业前瞻。或许这一点,才是我们所有中国健身创业者需要好好学习的。
· end ·
实用资讯 深度观察
去伪存真 优胜劣汰
再微弱的一束光 也要洒向需要光明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