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陈露 | 青春期家庭危机应对指南:懂比爱更重要

我们家的孩子从小很乖,很听话的,现在17岁了,长大了,却越来越不听话,不上学,逃课。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们家的孩子从小很乖,很听话的,现在17岁了,长大了,却越来越不听话,不上学,逃课。孩子到底怎么了?我管不了他了。一位妈妈很焦虑地说。

孩子渐渐长大,本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只是青春期孩子的一些情绪、行为的变化,会使得很多家庭有些不适应。父母对孩子的变化往往又喜又惊。父母更担心一段曾经理想的亲子关系的失去,还有面对亲子冲突时候的无能为力。

青春期孩子和中年期父母之争往往是孩子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到一个阶段所产生的问题,也就是发展性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父母抱怨与孩子之间交流困难;

第二:父母认为孩子没有能力管好自己;

第三:在对青春期孩子问题的管教上,父母的不合作使问题变得更复杂。

1、亲子之间交流困难

因为高二的儿子不写作业以及在学校里顶撞老师,妈妈三天两头被老师喊去问话。因为爸爸工作很忙,儿子从小到大都是妈妈管。

说起孩子,妈妈非常焦虑,她说,

“儿子从小一直是很自觉的孩子,听话,成绩好,不太要大人操心。初三之前都是成绩不错的。可是到了市重点的高一,有一次数学成绩没考好开始,成绩一路下滑,到现在都不想写作业,不上课。”

“我白天工作很忙,压力很大。现在频繁被老师叫去训话,面子都丢光了。跟他讲道理,骂他,都没反应。写个作业就在那里要么发呆,要么就捧着手机打游戏。手机没收过一次,他就闹着不去上学。”

“我也看了很多书,知道他青春期逆反,对他发火不好,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有一次,他嫌我唠叨,把我推出门,还把门反锁掉。”

可见妈妈也尝试了很多办法,骂也骂过,打也打过,都不管用,很苦恼,觉得孩子怎么比小的时候还不如。从前无话不谈,现在和他说话,他都嗯嗯敷衍,然后再也不理。

对妈妈来说,孩子被老师批评的感觉,仿佛是自己犯了错。母亲和孩子在情绪上的共生状态,会让彼此都受影响。母亲甚至怪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害她丢脸,挨批。这样的母亲在管教孩子上多了情绪上的宣泄,少了一份作为母亲的权威和理性,也就失去了孩子的信服力。

青春期的孩子有时会反过来质疑母亲的要求,挑战母亲制定的规则,这一切都会使母亲感到自己不是个成功的妈妈,造成情绪上的进一步焦虑和困扰。比如说,母亲一遍一遍催促孩子写作业或者停止打游戏,妈妈越催,孩子越反感,越不动。而孩子越不作为,妈妈的情绪会越来越激动,几个回合之后,会让母亲感觉很挫败。情绪背后可能既包含了对孩子未来的担心,也有自己管教无方的烦恼,以及暗含着对父亲的不满和孤立无援的郁闷和气愤。

人到中年的母亲和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同时面临相似的问题:都将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一方面青春期少年的好斗性、冲动以及追求独立的渴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母亲的体力与精力逐渐减弱,渴求安稳和太平。

中年期的妇女本身也在渐渐老去,白发滋生,一些生理、心理的变化,以及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等社会角色的变化,使得自身都可能感到紧张和焦虑,也常常会出现心理不平衡,情绪上容易动荡和不稳定。

当父母抱怨孩子不和他们好好沟通的时候,父母内心有些不安,担心孩子不听自己的,会走上偏差的道路,有一个不好的未来。比如不写作业,考试不好,就考不上好的学校,以后生活会很糟糕等等。但是父母为了改善他们自己所感受到的沟通上的问题,可能会批评指责,甚至威胁孩子顺从他们,这样做的效果,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地反抗他们。

而青少年此时的不听话,不乖,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在形成属于自己、脱离家庭因素影响的表达。此时,非常需要父母对青少年的耐心和接纳,才会帮助青少年度过由于荷尔蒙的变化带来的狂风暴雨期。


对于青少年来说,生理的变化导致心理的变化,本身就是容易情绪烦躁,时而自信,时而又自卑。因此,和青少年相处的时候,多倾听,少说教。他们这个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如果父母有一套说辞,想要东,他就一定会向西走。因为青春期的独立和自我意识的需要。我和你不一样,我才是一个独立的我,否则还是和你处于共生共依附的状态。

同时,他会拥有很高的话语权,会挑战和批评父母,说话没大没小。这表明他希望被看到,被认可,但是父母却还将他们看成是没有能力的小孩,说一些疯话,傻话,不仅没有倾听和支持他们话语中有意义的部分,全盘否定,甚至还觉得他们“越大越不听话”。那么当孩子觉得他的话不再被听到,被理解,也就关上了沟通的门。

有个16岁的孩子就说,“他们又不看书,又不上进,说一些跟不上时代的话,凭什么来教训我?”

所以,这个时候孩子不和你沟通,父母可以往后退,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可以和父母说心里话,也可以选择不说。父母因为焦虑逼着孩子和自己沟通,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接纳和引导,是青少年父母所需要做的事情。

2、父母越俎代庖,是担心孩子没有能力

父母认为孩子虽到了长大的年纪,但并没有能力管好自己。因为担心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不上心,不好好写作业,不想上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使得父母更加放心不下,更多干预。

青少年期是一个“连接和分离”任务并存的人生阶段,青少年既非完全的成人,也非完全的儿童,会批评父母也需要父母接纳,自我觉察并不稳定。这是青少年和父母都要同时面对的发展过程中的两难问题。

比如说,他们批评父母可以头头是道,甚至比父母还会说。有个高一的女儿可以用英文和美国咨询师交流,把普通话也说不清楚的农村妈妈彻底排除在咨询外面。但是她却对自己的学业、未来的打算说不清楚。她已经在精神卫生中心住院两周了,因为抑郁症。

妈妈说女儿之前在家里,连条短裤都不洗,房间乱成一团。妈妈实在看不过去,就替她收拾。妈妈一边唠叨,一边替女儿做了该做的一切。这样的局面反反复复地发生。起床上学,妈妈都要催个无数遍。问孩子,妈妈把你当几岁。孩子说,当6、7岁吧。妈妈说:“我也不想催你,你自己能管好自己,我会天天盯着你吗?”

人是相互影响的,彼此关联。一方的行为必然会牵连到另一方。赖皮、不负责的孩子背后常有一个溺爱的父母,父母愈担心,愈保护孩子,孩子会习惯依赖父母处理大小事。孩子视帮忙代劳为理所当然,却愈来愈难适应外面社会的要求;母亲抱怨孩子长不大,却也享受被孩子需要的存在价值感。

孩子年幼时,父母的眼光不能离开孩子太远,才能保护幼儿不受伤,也让幼儿逐渐培养出安全感。等孩子逐渐长大,父母理智上都知道要放手,问题是要放多少,能不能放得下,才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修炼的功课。

3、父母的不合作,使问题变得更复杂

在对孩子问题的管理和教育上,父母本身或明或暗的矛盾、冲突与不一致,不仅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更加维持了孩子的问题。孩子的事情影响了夫妻之间的问题,夫妻之间的问题又影响了孩子。焦虑在这个家庭的系统里来回传递,导致每一个人都不能动弹。

比如说,当孩子到了青春期,母亲管不了孩子,就会对先生说,你去管管你孩子。这个时候,会有三种阻力阻碍父亲的进入:

1)父子前期关系的建立不良。父亲因为早期没能建立和孩子的良好亲子关系,冒然出手管孩子,孩子会觉得很排斥。尤其是男人还没有学会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对话,如果一味讲道理,批评或者指责,只会引起孩子的不满;

2)孩子吸收母亲的抱怨。如果丈夫常年忙于工作,与妻子很疏远,母亲一早就把所有的抱怨不满都对孩子诉说,孩子长久以来吸收了妈妈对爸爸的不满,所以对爸爸的管教也会心生阻抗;

3)爸爸自身的阻抗。如果爸爸接近孩子不成功,情绪没控制好,采取的方式简单粗暴,妈妈会进来保护孩子,去指责父亲。父亲不仅没有能成功的帮助孩子,反而引起夫妻之间的争吵。父亲也许会气急败坏地说,都是你宠坏的!你这个女人,连带个孩子都带不好。于是,丈夫气呼呼地离开,更加撒手不管,留下孤单的妻子更加郁闷。夫妻之间的争吵又让孩子深深陷入自责。那么,这样更加重了孩子的情绪或者行为问题。

4、破解青春期家庭的危机

一、试图容忍那些伴随青少年成长而来的强烈情绪,无论孩子的行为表现多么令人沮丧和悲伤,总是保持一种稳如磐石的立场。

青少年的混乱,与父母相处时候的退缩,情绪的极端行动,都可以视作为正常的青春期行为。孩子打游戏某种程度也是在现实的人际关系里得不到肯定和欣赏,转向虚拟世界以获得认可和尊严。

如果妈妈能看懂这一点,就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管理失控,或者不信任孩子,担心他前途堪忧,那么就不会让情绪接管理智,而是能够理性地回应孩子,就不会形成亲子冲突的新一轮升级。

二、安抚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自然、放松,大气的家长。

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强烈需要自我独立的空间,同时也需要家庭的归属感,需要一些人际关系或者学业上的引导。

所以,家长要先让自己放松下来,把自己的兴趣和注意力放到孩子以外的事情上去,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关心则乱”,乱了就没办法帮他。管好自己的情绪,家里有学习以外的话题可以聊,坚持“不求助,不施助”的管理原则。

当孩子真正需要你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好好回应。当感觉孩子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好奇而平和地问问孩子,怎么啦?有什么困难吗?需要我们能为你做点什么?  

而当你真正放松下来,不抱怨,不唠叨,不指责,亲子关系变得良好的时候,孩子才可能和你说说心里话;你的话,孩子才有可能听得进去。

所以,对于过于纠缠的亲子关系,需要建立一定的边界,允许彼此拥有成长和独立的空间,才可能开启良好的对话。那么,经过两、三年的磨合和整合,孩子就会长成一个成熟的、理智的、自我负责的人,父母也渐渐过渡到生命的下一个阶段。

三、做一对合作的夫妻,做好自己未来生活的规划

当一个家庭有了孩子时,更多的时间便是考虑整个家庭的活动,或者为了孩子考虑,从而牺牲夫妻之间婚姻的经营。在孩子出现了各种问题的家庭里,很多夫妻说孩子的事情头头是道,但是咨询师给他们5分钟时间说说他们之间的事,往往他们就谈不下去。

而孩子也是很有趣的,如果父母之间的婚姻长期是争吵不断的,妈妈的眼泪会变成孩子的不安全感,孩子可能会过于担心妈妈,而被无意识地拉回家中扮演看护人的角色,而非自在地读书学习,与同伴交流。

妈妈的不高兴会牵扯孩子的情绪,会让TA潜意识觉得自己的独立是对母亲的背叛。一个去了加拿大留学的孩子半年后就回到家里来,说是十分放心不下妈妈。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太孤单,不开心。没有她在,父亲和母亲两个人没话讲。而孩子要在家里呆着,充当父母之间的情绪调节剂。

所以,夫妻关系良好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能让孩子放心远行。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也是逐渐往后退的时刻,是一个为夫妻双方提供更多的时间追求新的爱好的时期,也是一个让夫妻可以重新经营婚姻的时期。当然,一方面夫妻彼此找回失落的婚姻,另外一方面,每个人找回除了孩子以外的属于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日常生活。那么,对自己,对孩子,这都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者简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