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学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他们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叁里河

作者:星爸爸

不是我们退步了,是对手进步太快了

null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在 2005 年时曾“历数奥数班三大罪状”。其一,奥赛产业链商业性太重。其二,奥赛成绩与办学政绩挂钩,扰乱正常数学教学。其三,强迫训练和过度推动导致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兴趣。

如果他的发言是在最近的话,那么随着前天国家队在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的“惨败”,可能是要被拎出来批判一番的。

大师赛的成绩,显然与国人心目中在各种学科竞赛上势如破竹的中国队相去甚远。尽管有人用前几届的成绩来说明这只是正常的成绩起伏,而世界第六的成绩也实在不能说是差,但有相当多愤怒的人还是在社交网络上借着这个机会批评这两年进行的教育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和禁止校外培训等等。

在批判者口中,国家队成绩不理想是禁止奥数培训导致的,然而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的只是商业化的奥赛培训,而商业化奥赛培训所面向的主要人群是有小升初、幼升小需求的普通学生,奥赛等项目只是他们用来对付择校的敲门砖,与国家队的竞赛模式完全不在一条轨道上。

国家奥赛队是“5% 天赋比较好,更适合学奥数的资优生”,尽管有些人是在小学阶段的课外辅导班接触到数学,但也就是起到一个兴趣筛选的作用,等出了成绩被选进奥数班之后,还会有专门的选拔机制,基本上就没有校外培训什么事儿了。

澎湃在 2015 年采访当时夺冠的国家奥数队小队员时,就有两名选手表示通过课外辅导班初识奥数,其中一位报了不少辅导班,但是后来只剩下奥数一门,因为“感兴趣”。

以兴趣为驱动,天赋作为基础,辅以长期专业指导才是国家队层级科目竞赛的正确打开方式,而奥赛加分被取消的消息出来后,不少家长立刻选择退班退费的事实也正好证明了参加这类培训班的家庭多以功利心态为主,少了这一批“被奥数” 的生源并不会对国家层级的队伍选拔造成多大影响。

毕竟,像 15 年夺冠的国家队成员所说的那样:

“我们所从事的数学奥林匹克不是奥数,不是你们理解的奥数。”

也有人说,取消奥赛加分导致了一大批原本有潜力的奥赛选手因为冲奖失败后没有一个名校兜底的保证而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

然而事实是,在 2014 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等五部委先后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赛等加分项目,赋予了高校更高的自主招生权利。至少从结果上,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为主的顶级院校均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扩大了学科竞赛的背书作用,只不过加分变降分,普适性的分数变成各专业的具体要求。

以北大为例,官网自主招生页面上的规定显示,有“参加科技类竞赛全国决赛、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者”或有专业学科特长等考生,在获得自主招生录取资格的,可以降 20~60 分录取,最高可直接以一本线录取。

另一方面,以往只有“省级一等奖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含金量,而现在,省二、省三同样被广泛认可,包括十余所 985 高校、绝大多数 211 高校”,一家培训机构如此总结。可以说,竞赛选手的兜底政策包含范围更广了,更没有直接数据证明这个阶段的选手因为就学压力而大量放弃竞赛。

不过,就算前面两条罪状不成立。大赛成绩被美国、俄罗斯甚至韩国压在下面的事实也足够让很多人产生因为危机感而起的愤怒,而在中产家庭普遍焦虑的当下,这种危机感是很容易代入的。

美国是首当其冲的例子。

“当教育部让你快乐教育的时候,美国的同龄人真正进行题海战术”,“美国人搞奥数也是层层筛选,集中培训的全民体制”,这些话被反对禁培训的人用来打脸。

实际上,美国的精英学生确实背负着极大的学业压力,但他们的压力是来自与同等级对手的竞争,而不是为了与所有人去争抢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

而美国的奥数体制,虽然也是经过每年 20 多万人的层层选拔,最后阶段也有残酷的淘汰和紧张的训练,但至少在整体上仍然遵循着兴趣驱动的原则。

美国 AMC 竞赛的创始人在接受芥末堆采访时也表示,美国的竞赛体系中,在高中以下的阶段,都是以鼓励和兴趣开发为主,只有到了 AIME 及以上,才是艰苦和残忍的选拔淘汰。

比起用美利坚的“举国体制” 来讽刺目前鼓励多元化教学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培训机构的提前教育及超纲教育的遏止,我们倒不如反思一下,为什么美国从 2000 年开始实施类似机制之后,通过短短十几年的应用就能碾压我们国家队。用一位参加过奥赛培训的网友的话来说,不是我们退步了,而是对手进步太快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被用于测验初中学生水平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 PISA。这个测验三年一次,最近的一次是 2015 年,我国排名从2009、 2012 的冠军直降到第十位。连续夺冠当年在国内激起不小反响,连外国政府也相继前来学习,BBC 还专门摄制了纪录片,而英国也将上海地区的数学教材译制引进。一时间,网络上充满了对基础教育的自豪感。

然而,2015 年成绩大幅滑落后,自然有人再次把素质教育的推上来接锅。但是,在知乎网友 chenqin 通过自己的数据模型对成绩进行分析之后,令人担忧的问题反而应该是农村地区水平不足体现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分析发现,同等水平条件下,我国农村地区与进步显著的越南对应地区相比,仅有数学还剩微弱优势,阅读和科学已然落后。这说明,在投入同等的情况下,我们并有表现出比其它国家更高的能力。

这其中除了要反思过去那种对自身“考试天赋” 甚至是智商上的迷之自信,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体制被老外拷贝之后能发挥这么大的威力,当老外同样进入刷题模式的时候,我们真的还有优势吗?

如果没有,不妨再问一问,是继续在老路上死磕还是开放一点,从反超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身上学习一点经验呢?或许,就像 AMC 的选拔模式一样,底层教育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形式,通过个体自主选择和兴趣爱好分流,然后择优进行深度培养,对于大部分人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升级通道,达到的结果往往会是最好的。

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底层教育在这些方面显然是做得不够,这里面有沉积已久的历史原因、有经济情况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也有整个社会在教育上对成绩名校和分数的过分推崇以及因此造成的评判标准的单一。

这种功利的心态,可能在基础教育上能够造就令世人惊叹的成绩,但是显然会造成早起兴趣的磨灭,再加上像就学就业的现实低头,而使顶尖人才泯然众人。

屡屡夺冠的美国已经用实力告诉我们,多样化的基数加上考试选拔,再进行高要求培训才是一条长期可行的路子。他们学我们的题海战术,我们可以学他们的兴趣导向和多元标准。

但是在我们国家,一遇到改革出现了波折,就想着老路子和老办法好用,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思维惯性了。这在体育项目上就经常出现。所以,一出现数学奥赛失利,要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呼声这么强烈,就不难理解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