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衰落的剪影(三)——丘吉尔制造的至暗时刻

现在提及丘吉尔,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丘吉尔临危受命,领导英国抗击德国。近期著名电影《至暗时刻》描述的就是这一故事。当然丘吉尔本人是提到过至暗时刻的,那是1941年12月8日,马来海战中,英国远东舰队(Z舰队)两大主力舰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被日本空军击沉,司令菲尔普斯与舰同沉。大英帝国经营多年的远东战略几乎在一瞬间灰飞烟灭,丘吉尔哀叹这是“一生中最沉重和最痛苦的打击”,“有多少计划,希望和努力都随着这两艘战舰沉入了海底”。

null

单纯看这句话,可能不理解丘吉尔说这些话的背景,英伦上空的德国轰炸机犹在,U艇肆虐在大西洋,英伦三岛的饥馑就在眼前,怎么遥远的西太平洋会让丘吉尔如丧考妣?

“日本舰队不可能绕半个地球到我们的近海,或者是大西洋。如果他们试图在印度洋上与我们进行舰队决战,也将处于巨大的劣势之中。因之,除非我们派舰队绕着地球去太平洋,否则决定性的舰队决战根本不可能发生......除非(英日)双方都有意愿,否则大战不可能爆发。”

null

当财政部长并将英国经济搞得乱七八糟的丘吉尔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是1920年代丘吉尔在国会的发言,彼时丘吉尔刚刚出任保守党的财政部部长,正在卖力地阻击自己昔日同僚——贝蒂提出的大舰队计划。

前文说过,各方一致认为当时已经与英国海军势均力敌的美国惹不起,大家决定将对手锁定在老三——日本。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制定对日本的战争。

结果是内阁、财政部和海军部打起来了,简单地说,海军部的计划最宏伟, 1921年皇家海军仍然是大而强的舰队,理论上可以派出一支大型舰队赴远东。大西洋和地中海舰队为主要指挥中心,同时少量分遣舰队率巡洋舰队驻扎北美与西印度洋群岛、中国、东印度国家以及非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成立分遣舰队,主要负责地方防御,训练,保留大型舰队。

海军内部的批评者,如雷蒙德上校等对此持保留态度,他相信如果海军组织止步于仅仅为战斗而组建,很可能重复上一次战争中的错误。无视保护贸易路线,倾向于保留大舰队以待在决定性战斗中一战定鼎。这部分是因为雷蒙德一直呼吁更多考虑战略优势,更小更便宜的战列舰(该思想的结果是德国的袖珍战列舰),而海军部忽视了他的意见,坚持建造重火力和装甲的舰船(当时可能是N/G3战列巡洋舰,日后纳尔逊级战列舰),以及通过现代化改旧舰装延长寿命,更为有效和节省。

这种批评的结果是贝蒂将进一步扩张造舰计划,特别是辅助舰只。随后贝蒂投入时间渲染日本八八舰队威胁,特别是日本战列舰的建造速度,以此争取预算。

然而内阁不这么认为,劳合乔治公开表示海军宣扬的日本威胁是空穴来风,他们认定日本距离追上英国还很遥远,何况日本海军几乎是复制英国,怎么能说日本超越英国?同时议会中澳大利亚等国认为,应该修建更多的机场,而非舰队,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考虑英国海军可以控制澳大利亚舰队,但对于空中力量则无法直接指挥,同时,价格也更便宜。

而丘吉尔的任务就更简单了,就是要省钱,干过第一海务大臣的他特别清楚,舰队就是烧钱,不要说船台上的舰队,就说海外基地的维护费用,就是天文数字。不造海军就是胜利,至于日本的威胁,丘吉尔并不认为日本是腹心之患。

因此,丘吉尔在议会中以其特有的雄辩,以及半个海军专家的身份,终于阻击贝蒂的计划成功。内阁决定无视日本威胁,继续不做任何事。

三方最终达成的唯一共识是修建新加坡军港,海军为取得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未来有无限可能而沾沾自喜;而内阁着手华盛顿条约,准备通过国际联盟与华盛顿条约,缔造战后和平;而对于阻击海军拨款,让英国国防开支下降一事丘吉尔也很开心。

问题是,按照内阁和丘吉尔的规划,英国当然安全无虞,问题是大英帝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澳大利亚、印度、马来半岛的西太平洋地区暴露在日本海军的威胁下。而日本海军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正好聚焦于西太平洋,因为日本也没有准备去东太平洋挑战美国,因此,内阁和丘吉尔一开始就判断错了日本的焦点,人家为什么要来英国本土呢?只要拿下澳大利亚,兵临印度就算是胜利了,从二战的发展,以及两支Z舰队的悲剧看,丘吉尔的至暗时刻其实是他自己在20年代埋的雷,到41年爆炸了而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