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改革开放巨变 | 一部相机一个故事(杨明和他的照相机)

见证改革开放巨变 一部相机一个故事  杨明和他的照相机 杨明现保存的二十余部照相机,从七十年代开始,

见证改革开放巨变

一部相机一个故事 

杨明和他的照相机

杨明现保存的二十余部照相机,从七十年代开始,包括八、九十年代直至如今,从表面来看,这不过是一段照相机的发展历史,但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繁荣,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杨明的这些相机,每一部都是一个故事,见证了我国城乡改革开放发生巨大变化。 

杨明摆弄他使用过的相机,拿起每一部都可以讲述故事。

说起“照相机”,他都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随之而来话匣子也就打开了。什么木质座机、6寸黑白页片(胶片)、手动相机、自动相机以及数字相机,还有印像箱、放大机、感光纸、显影与定影药液,以及与之有关的经历和失误如同讲故事那般侃侃道来,你不打断的话,他会不重复的讲上一天,他就是霸州摄影协会第十一届主席杨明。

健谈的杨明今年58岁,现经营霸州“盘子女人坊”连锁影楼,他开始使用和现保存下来的“照相机”,反映出我国照相行业的发展变化,从木质座机使用黑白页片(胶片)、手动相机、自动相机使用彩色胶卷(胶片),到现如今“数字相机”和“数字影像系统”的巨大变化,反映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提高了生产力、繁荣了经济,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高效率的工作和优质的生活。

杨明现保存的二十余部“照相机”,从七十年代开始,包括八、九十年代直至如今,从表面来看,这不过是一段“照相机”的发展历史,但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繁荣,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杨明的这些相机,每一部都是一个故事,见证了我国城乡改革开放发生巨大变化。 

1986年,杨明试用第一卷135毫米彩色胶卷时给儿子照的像。

1988年,杨明和他的大女儿、小儿子在自己的照像馆前的假山合影留念。

 1 

木质座机的情怀 

杨明与摄影的渊源,是从他父亲珍藏下来的那架使用6寸页片(胶片)的木质座机开始。初中毕业,他就接过父亲保存下来的那架木质座机,开始了照相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年,发展成为今天霸州照相行业的一个老字号品牌店。

七十年代,不到20岁的杨明具有超前眼光,瞅准经济不断发展、乡镇村民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旺盛的大好时机,发挥座机大底片、成像质量高的优势,以质量取胜,他用质量图片和服务扩大影响,赚取了后续发展资金,为以后的扩大经营打下了基础。据杨明介绍,当时照相服务的人员不止他一个,大家使用的是135相机,受当时技术限制给顾客的照片清晰度差,他则使用大底片的6寸座机拍的照片,因清晰度高而广受欢迎。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他不仅仅在霸州城乡村落拍照,周边县的村镇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个承载座机的脚架,一个盛放6寸页片(胶片)的木箱,一轴卷起来两米长的背景布,他一个人熟练地装在自行车上,骑着这辆自行车行走在城乡道路上。走街串巷,赶大集、进工厂,挂幕帐、支相架,拍照、送照片,忙着不亦乐乎。

就这样年复一年,年轻的杨明凭着满腔热情,潜心专研、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提升拍照技术和服务质量,服务对象从城镇乡村的个人迅速扩展到了集体单位,一些学校和机关单位很快成为了回头客。每到学校毕业季,拍合影照、送照片,忙坏了杨明。于是,他将弟弟和妹妹也带入了拍照服务的行列。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乡村个体业不断增多。杨明兄弟姊妹如鱼得水,他们又购入了一台新的6寸座机,杨明带领着弟弟和妹妹使用两台6寸座机,活跃在霸州的城乡集市、厂矿学校。

杨明使用的两架木质座机,在当时也只是普通的款式,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杨明的眼里它是最好、最得心应手器材的工具。四十多年了,用过了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各式相机,有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淘汰、遗忘了,但唯独木质座机他收藏至今。1990年,杨明的弟弟改建自己的影楼,不慎将其中最老的一架毁坏了,现在说起来这件事,他仍然遗憾不已。

   小知识:木质座机属于大型相机的一种,最早使用的照相设备,除了镜头和一些铰链加固件是金属制品,其余都是优质木料制成。它使用多种尺寸规格的散页胶片(常见的使用6寸页片),需要手控操作使用胶片感光(拍照),需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或掌握专业操作技术的人员使用。 

这是杨明步入摄影行业最早使用的6寸座机,他一有时间就架起相机摆弄操作,爱不释手。

杨明介绍说木质座机操作繁琐,不熟悉了解相机的新手摄影不了,完全依靠娴熟的技术操作才可以成功拍照。

木质座机从机背磨砂玻璃取景构图、对焦曝光,全部手动操作,专业性较强。

这只天津生产的镜头,是木质座机的标配,真正的“一镜走天下”,使用它拍摄了无数胶片,如今还可以正常使用。

 2 


拍摄第一个彩色胶卷 

八十年代,科技推动了工业生产进步,彩色感光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彩色摄影在照相行业迅速普及,城市乡村居民以拍摄彩色照片作为时尚生活的标志。那时期,在一些城市有标志性的街区或景点、公园,都有摆摊照相服务人员为追求时尚的市民拍摄彩色照片。尽管彩色照相的成本很高,但还是阻挡不了人们追逐拍彩照的热情和欲望。

彩色摄影在民用照相行业的兴起,前期主要是使用135毫米彩色胶卷,后来,受海派婚纱摄影的影响,从沿海到内地刮起了婚纱摄影浪潮。八十年代彩色摄影开始盛行,促进了彩色胶卷冲洗、扩印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同时也带动了彩色感光材料和扩印设备工业的蓬勃发展。

此时,杨明赶集下乡照相服务已开始使用轻骑摩托车,他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他的带动下,他们弟和妹的照相业务也不断扩展,并分别增加并拓展了各自的照相服务项目。彩色摄影的兴起,使杨明看到了照相服务的巨大发展前景和空间,确定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他看准时机说干就干,着手准备推出彩色照相服务项目。

那时的照相机,都是全手动或半自动控制,还没有生产推出全自动相机,带内置测光表的光圈优先或速度优先的相机就已经是高级产品了。他采购了一部“启侬”牌135手动相机,那也是当时非常不错的拍照设备。接着购入135彩色胶卷,装入相机开始试拍。

说起试拍,杨明的话匣子又打开了,他说:135相机比6寸木质座机携带方便,尽管基本操作不同,但感光原理相同,曝光条件同样需要正确的光圈和速度的组合,没有经验还是拍不好。试拍那几天,杨明和家人高高兴兴地如同过节,正好赶上儿子一周岁生日,模特自然就是儿子来当了。

1986年初冬的一天,杨明用135手动相机拍摄了第一幅彩色照片,那是他一周岁的儿子背靠在老家屋门的画面。孩子穿着一身浅蓝色宝宝服,两眼注视相机镜头。

一切就绪后,杨明租下了霸州城区益津楼下的一个角落,他的照相馆正式开张,楼前那座景观假山,也成为他拍照的背景道具,城区和乡村时尚爱美的人们都在这里留下了青春倩影、美丽瞬间!

小知识:135相机是因使用35毫米两边分别打有牵引孔的电影胶片,拍摄画面为36X24毫米。它使用的胶片由于是卷在一起放入暗盒中然后使用,所以使用的胶片也称之为“胶卷”。

杨明拿起一部“凤凰牌”手动135毫米相机,扳动卷片上快门扳手并按动快门按键,相机发出清脆的“咔哒”声,这曾经是他顺手的工具。

杨明介绍八十年代照相馆使用过的手动135相机,因为使用135毫米胶卷(胶片)所以称为135相机。

杨明介绍九十年代照相馆使用的全自动135相机,按动快门按钮,正确对焦曝光后自动卷片很方便。

杨明拿起一部四镜头立照可取相机,讲述这是八十年代照相馆使用拍证件照的专用设备,当时这个证件照“拍立得”非常实用“立拍立取”,满足了顾客及拍及取用证件照的需求。





 3 


使用玛米亚120相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城乡居民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千元户、万元户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资生活得到了满足,审美需求也迫切起来,唯美婚纱摄影开始成为新婚的年轻人所喜欢也必须尝试的记录美好时刻的方式。为最求更高质感,性能更加优秀的大底片120相机、120彩色胶卷成为婚纱影楼的主拍设备。

进入九十年代,为满足城乡居民拍婚纱及唯美艺术照的需求,杨明扩建并升级了影楼,购入了两部玛米亚120相机和配套设备,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霸州市建成了益津市场,第一家个体照相馆“明亮影楼”成立,随后六家连锁分店相继开张,带动了霸州个体照相业快速发展!

这时期,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城市的婚纱影楼只是前期拍摄,不具备彩色暗房和后期处理能力,后期工作交由第三方工作室来完成。这是由于当时受彩色后期技术和众多设备投入,以及掌握专业技术和投资资金占用率高等客观因素制约,而且彩色摄影的后期处理技术要求更加苛刻,一个专业的彩色暗室涉及到的设备多也更加专业,一般影楼没有能力涉足也没有精力顾及。而且早在八十年代彩色摄影普及开的时候,一个专门冲洗胶片、扩印彩色照片的服务业相应产生,在市场形成彩色摄影服务和彩色暗房服务分开进行的格局。

这时期,影楼虽然只是进行彩色摄影的前期拍照,但此时的影楼更加商业化,更加注重团队的协调配合,顾客接待、化妆、拍摄更加专业化,形成了流程模式化服务,从顾客走进影楼,前台热情接待介绍,然后化妆、然后拍摄,各环节服务缺一不可。

杨明的几个影楼也同样只是进行彩色摄影的前期,后期工作交给第三方处理。自从彩色摄影普及,市民群众热衷于彩色照片,他的几个影楼全部拍摄彩照,黑白照片就此退出。此时,杨明也由亲自操机拍照的“摄影师”转变为影楼的“管理者”,影楼的日常工作也规范化了,都是按照商业运作流程进行。而他,在完成日常管理工作之余,敏锐的目光紧紧盯住摄影行业动态,他显然已经预感到了什么,在摄影领域,即将发生一场颠覆传统观念的变革。

小知识:120相机是因使用120毫米规格的胶片(带衬纸的卷片),可以拍摄60X60毫米或45X60毫米画面,由机身、镜头、后背组成,使用者可以根据拍摄需求任意更换镜头或装有不同性能胶卷的后背。它使用的胶片由于是卷在一起放入暗盒中然后使用,所以使用的胶片也称之为“胶卷”。 

这是玛米亚系列120相机,使用120毫米胶卷(胶片)。八十年代后期进入九十年代,婚纱使用的兴起,照相馆升级改造设备、增添服装道具,可换镜头和后背的120相机成为主流拍照设备,杨明拿着两部玛米亚相机说道。





 4 

数字相机与数字影像系统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摄影技术迅速推广,冲击着传统摄影,与传统摄影相关联的产业四面楚歌。摄影,已不再高不可攀;摄影,也不在只是少数人掌握的技术,很快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走入普通百姓家中。

就在我们掌握传统摄影技术,沉浸在传统胶片摄影所带来的优越于自豪的时候,“数字相机”与“数字影像系统”突然出现,我们许多人惊讶之余,积极调整心态、从头学起,努力去学习掌握、去适应数字摄影所带来的一切。摄影术的发明据今不足两百年,然而如今传统胶片摄影被数字摄影逐步所取代,这是我们不曾想到也想不到的巨大变化。数字摄影的兴起,杨明有所准备,他很快转变观念,外出取经学习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按照数字摄影的要求重新配置影楼设备,购入了计算机、数字相机,更新摄影灯具、安装应用软件,建立影楼内部计算机网络,并与互联网相连接。

2002年,杨明按照数字摄影要求重新配置升级的影楼开始运营。“数字影像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方便快捷的同时还拓宽了服务空间,增加了服务内容。杨明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的社会必将到来,机会与困难并存,但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来。因此他丝毫不敢怠慢,丝毫没有停歇。

2016年,杨明看中了“盘子女人坊中国风艺术摄影”机构的风格,迅速成为该机构廊坊地区的独家加盟商,他们依赖计算机网络、运用“数字影像系统”完成工作。顾客进店先化妆,然后拍照,然后通过计算机选片,将选中的影像数据通过互联网传给总店进行深层次的后期处理,制作输出影像制品给顾客。这种模式,都是建立在“数字影像系统”的完善与规范。对于影楼,“数字相机”就是“数字影像系统”的影像数据与采集输入端。这个系统的使用,可以确保品质如一、高效率工作,这种利好,不仅仅是杨明和他的影楼所期待,也不仅仅是摄影人所期待,应该是我们所有人需要的一种先进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照相机”是杨明的“宝贝”,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他工作离不开相机,生活离不开相机,一有时间就摆弄那些老相机。2018年廊坊摄影家协会举办年会,杨明带着他的这些“照相机”在现场展示成为了亮点,影友将他和他使用收藏的“照相机”团团围住,争相提问、观赏拍照。期间,有影友表示要收藏他的相机,杨明十分委婉地表示,这些相机都是我不愿舍弃的“宝贝”! 


杨明示范,就这样一扛可以走了,木质座机个头大,想当初走村赶集到一个地方都是这样入户去拍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