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故事】擅长“羊角长鼓舞”的江永高家村瑶民

【永州故事】擅长“羊角长鼓舞”的江永高家村瑶民

陈瑜

null

瑶族文化是永州文化的一张名片,出于对历史文化的探究,途经江永县城直达夏层铺镇进入高家村,去探索瑶族的风土人情。

  在宽阔平整的田野尽头,在绿茵浓浓的山脚下,一片整齐的古民居凸现在视野中,村前一湾水塘,东头是一座古塔,向临风展翅的雄鹰张开双翅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这里的古建筑群依山傍水,气势雄伟,古公共建筑群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有雄伟壮观的五通感应庙,保存完好的文昌阁,有古碑墙、古码头(遗址)、古戏台(遗址)、高霞观(遗址)、6座门楼和祠堂,儒教、佛教、道教成“一”字型并列,是宗教信仰的信中地与融合地。

null

   向村民打听,高家村古建筑群有高家、月亮潭、洞仔上三个自然村,共388户、1738人。源于何姓、杨姓、义姓(瑶族)。何姓于北宋绍圣元年(1098)迁居于此;杨姓于北宋重和元年(1118)迁入;义姓于元大德九年(1305)迁居于此。

文昌阁位于村东方,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后焚毁。现存建筑为民国七年(1918)重修。文昌阁四面、四层、四重飞檐,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做工考究。屋面为青瓦歇山顶,斗拱飞檐,整修呈护城墙箭型,长宽均为7.6米,高15.3米。五通感应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0),现存建筑为民国十年(1921)重修。庙为二进,首进一居,二进为正殿,四柱歇山顶,穿斗式抬梁结构,保存完整,雕饰精美。建筑风格均为元代、明代风范,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社会科学价值。

null

五通感应庙是重修的,文昌阁也有明显修复痕迹,阁内空空如也,登楼远眺,前景开阔,景色优美。沿着小河进村,几大门楼都已破损不堪,一字排开的村落虽然还有古村的韵味,大多都被现代楼房所分割,倚坐门槛的老人脸上露出的是无奈和失落,因为后代子孙的无知损毁。

null

高家村村民大都为少数民族——瑶族,天生喜好歌舞,他们的传统舞蹈为“羊角长鼓舞”。传说瑶族始祖盘王进山打猎,追逐山羊时撞树而亡,其子女打死山羊、伐倒大树,并将树干挖空,做成长鼓。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吹芦笙击长鼓起舞,祭祀盘王。表演人数不限,二人执羊角领队,二人执羊鞭断后,其余执长鼓居中。据说有十几种跳法,现在仅保存单拍、双拍、四拜、倒鼓四种。舞蹈时,将长鼓横挂腰际,随伴奏旋律有节奏的地击拍。舞者俯仰摆动,左右旋转,时而腾空跃起,如电闪雷鸣;时而刚劲雄健,似两虎相争;时而柔和纯朴,如稚童相戏,充分表达了瑶族人民对盘王的缅怀和追念。2002年12月,在湘粤桂三省十县第六届瑶族盘王节上,高家村义月全率领20余瑶族男子表演的羊角长鼓舞,粗犷彪悍,古风神趣,赢得一致好评。

null

很具瑶族文化底蕴的古村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淡出,村民的集体无意识里是如何去打工赚钱,回来拆掉老屋盖新房,年轻人都各自为了成家立业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就是老人和小孩在古村看守,即时维修后的古建筑也是凄凉着,仅仅留下一个符号记忆,长鼓舞也只能临时凑合,无有提升。也许是村官能力有限思路不开阔,也许是地处偏僻,资金短缺,也许是民心不聚力,各自谋生,好好的资源不能升级利用为旅游文化资源而荒废,无不令人痛惜!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