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荡在外高加索之阿塞拜疆 第7季 古都沙马基

离开巴库 ▲以往到阿塞拜疆的外国人很少去巴库以外的地方。而今天我们要离开巴库,向阿塞拜疆的西北腹地游

离开巴库

▲以往到阿塞拜疆的外国人很少去巴库以外的地方。而今天我们要离开巴库,向阿塞拜疆的西北腹地游走。沿途会有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很是期待!

▲我们下榻的阿伊斯博度假酒店果然是欣赏里海的度假酒店。舒适的客厅,掩映的纱窗,窗外是大风里晃动的里海。云在天际快速地变换身影,忽然而已!

10月份不是旅游旺季,酒店的客人很少,十分清静。

这一动一静,颇有意思,所谓“动静”也!

▲早餐,提供的种类不多,但有荤有素。葡萄个小,却极甜。

外高加索地区,在发现石油以前以农牧为主。瓜果蔬菜自然多嘞!

▲巴库的郊外,十分荒凉,几乎没有原生的树木花草。据说是因为长期开产石油,使的这里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自然成了不买毛之地。

▲这个稠密的居民区叫赫拉达兰。是一个古老的自然村落。这里不像市区高楼林立,多是沿山坡而建的独立民居。

▲巴库郊外有许多这样的居民区。巴库居住着阿塞拜疆300多万居民,占这个国家人口的三之一。有如此密集的居民区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巴库也有我们熟悉的公寓楼。

▲离巴库越远,绿色越浓。

▲巴库的加油站92号汽油只要0.9元马特纳1公升。约3.6元人民币。啧啧,汽油便宜得令人咂舌。产油国的国民福利哦!

迪理·巴巴墓(Diri Baba Mausoleum)

在从巴库到沙马基的途中,有一座独特的古迹:迪理·巴巴墓。“Diri”, 当地语就是“活的,真身完好”的意思。“Baba”,是 “爷爷”的意思。许多传说和神秘事件都与这古迹有关。长期以来,陵墓吸引了许多朝圣者和好奇的人。

请将手机横过来

▲迪理·巴巴陵墓,建于1402年,位于阿塞拜疆戈布斯坦区(Gobustan Rayon)的科布斯坦(Qobustan)镇郊外的崖壁上。

这处悬崖周围有很多天然的洞穴,所以有很多苏菲派苦行僧来此修行。相传有一个叫麦哈迈德的苏菲派教士,在这个洞穴修行。圆寂以后人们发现他的真身还在,活生生的样子。所以惊叫:“Diri Baba!”

▲建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被建筑师嵌入悬崖。它“悬挂”在崖壁上,远离地面,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感。现在的台阶是后来修建的,以前进入陵墓要走悬崖上的小道。

▲我们走近它。仰望它气宇轩昂地矗立在悬崖上。不由得感慨这件传统希尔凡建筑学校的杰作。

▲这个建筑的正面壁凹里一门一窗。窗花已经被现在的逊尼派穆斯林破坏了。因为他们认为苏菲派并不是真正的穆斯林,违反了伊斯兰教义,所谓的“活爷爷”也不是圣人,不必崇拜。宗教是非,总是很纠结,各说各理,互不相让。

▲进门有窄梯引到一楼大厅。

▲一楼大厅应该是修行的地方。游客可以进去座下来体验一把修行生活。

▲这幢石头建造的陵墓规模较小,结构简单。有狭窄的通道口上下。我们躬身进入通往二楼的窄梯。

▲二楼也有一个大厅 ,面积为15平方米 。 覆盖着一个穹顶。这里的墙上刻有1402年希尔万沙易卜拉欣一世颁发的葬礼文本和建筑师的名字。这里也是这位“苦行僧”的墓葬区。哎呦喂,这窗花也被破坏了!

▲二楼也有雕刻在悬崖上台阶和开口,可以爬到崖顶。

▲陵墓与悬崖紧密相连,山崖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洞穴,有些成了是苏菲派苦行僧修行的地方。

▲从开口出去,登顶放眼,这条以前进入陵墓的小路清晰可见。

▲再远望,有一片古老的墓地,墓地的后面就是科布斯坦镇。

▲这画面像极了一个巨大的单引号。

请将手机再横过来

▲发现陵墓建筑已经恰如其分地融入风景如画的环境之中 。

▲在这条通往后山小路上,回望“活爷爷”墓。六百多年来,它就这样默默地看着这里的人世沧桑、风云际会……

离开迪理·巴巴墓车行40分钟,就是希尔凡汗国的古都沙马基城。

沙马基(Shamakhi)

沙马基镇是阿塞拜疆共和国沙马基区的首府。位于大高加索山脉东南侧,巴库以西106公里。该市的人口约3万多。沙马基曾以其传统的沙马基舞、沙马基地毯而闻名。

沙马基的历史可追溯至2500年前。9-16世纪的希尔万沙和18-19世纪的希尔凡汗国都曾经把这里定为国都。尽管沙马基在历史上遭受过侵略、地震等天灾人祸,城市多次被毁。但它反复重建,仍然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之一,并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古迹。

沙马基星期五清真寺( Juma Mosque Shamakhi

▲沙马基星期五清真寺:建于743-744年。位于阿塞拜疆沙马基区的沙马基镇。它被认为是高加索地区的早期的清真寺之一。

在历史上,沙马基经历了11次大地震。其中有8次唯一幸存下来的建筑,就是沙马基星期五清真寺。神了!

北高加索地区的第一批清真寺,在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的杰尔宾特(Derbent),其中最大的是杰尔宾特星期五清真寺(Djuma -mosque ),建于733-734年。

▲沙马基星期五清真寺的汉白玉石碑。

▲星期五清真寺有两座宣礼塔三个穹顶大厅,因此也被称为三厅清真寺。

▲清真寺经历了四次重建。现在还留有一些古老的遗迹。

▲清真寺的入口摆放着漂亮的伊斯兰书法。

▲清真寺的大殿里,整洁得除了建筑本身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东西。穹顶底部的四周有钟乳石装饰。长方形的开口上覆盖椭圆形的穹顶,十个采光口让阳光射入,穹顶仿佛悬浮在空中。

▲殿墙上的窗户很少,离地面很高,穹顶的光和高窗的光从顶上斜射进来,形成若明若暗的洞穴效果。信徒跪拜时,会产生一种沐浴真主光辉的神圣感。

▲华丽的穹顶悬挂巨大的吊灯。穹顶的底部是一圈“太斯米”。

太斯米:阿拉伯为“بسملة‎”,是一个阿拉伯语音译名词,意为“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太斯米书法就是用各种阿拉伯文语的书体来写这句阿语。

敏拜尔:阿拉伯语的意思为“台阶”。是伊斯兰教在清真寺中使用的一种宗教设施,多为木质,且装饰豪华。通常由宗教首领在敏拜尔上向信徒们讲解古兰经中的内容。

拜敏尔作为宗教设施,最早源自犹太教,后被东正教和伊斯兰教采用。

▲书柜是大殿里不多的物件之一。伊斯兰教崇尚科学和知识。清真寺就是一本书。信徒要走进去,读懂它。

不知道,阿塞拜疆传统建筑的大门修得跟本书似的,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呢?

▲塔拉娜虔诚地向真主祈祷。

也得君白思(Yeddi Gumbaz)陵墓


▲也得君白思陵墓:位于沙马基以南1.5公里处。建于19世纪初。这处墓地是希尔凡汗国的最后一个可汗穆斯塔法汗(Mostafa Khan)的家族陵园 。“也得君白思”是“七个穹顶王陵”的意思。现在只有其中三座陵墓保存比较完整。

希尔凡汗国(Shirvan Khanate):1748年至1820年间,在希尔凡地区建立的汗国阿夫沙尔王朝。都城是沙马基。(不要和巴库9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的希尔万沙玛兹雅迪达(Mazyadid)王朝搞混咯!)

▲而其他陵墓部分被毁坏,有些没有穹顶或墙壁。

▲这是三个保存完好的陵墓之一。墓门敞开着,那就进去一探究竟。

▲这个陵墓里安葬着四副石碑。石碑有卧碑和竖碑组成。上面刻着阿拉伯文的阿塞语,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

▲而这些散乱的灵柩已经失去穹顶陵墓的保护。

▲这是一个失去了穹顶的陵墓。

▲其中有铭文记载最早的陵墓建于1810年,它的外部边缘有壁龛,上面覆盖着拱形半圆顶等。

▲深秋时节,这里开放的只有蓝刺头。神秘的紫色在风中摇曳着尖锐的刺。

蓝刺头:为菊科蓝刺头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高加索、西伯利亚、欧洲中南部以及我国新疆天山地区。蓝刺头在苏格兰被誉为“国花”。

▲1.5千米外的古都沙马基,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巴库通往盖贝莱的重要驿站,在外高加索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看完这些已经时近中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