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国没有芈氏宣太后,秦统一六国一定会往后推迟多年

在秦宣太后以及秦昭襄王主政期间,秦国政治虽然说不上清明,但是人才辈出,国家稳定, 在其他六国屡屡犯错的情况下,秦国蒸蒸日上。虽然国内仍旧存在小的矛盾与摩擦,但是整体的国情是向好的方向飞快的发展。那么是什么力量将秦国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又是谁稳稳把握住了亲过这艘巨船之舵呢?

null

我们先来看当时秦国内部的情况。 秦昭王即位后,年纪还轻,尊母亲芈八子为宣太后,昭王年少,太后大权独揽,听政、主政、执政。她用其弟魏冉为丞相,封禳侯;二弟芈戎,封华阳君;公子悝封泾阳君;公子市封高陵君,号称秦国“四贵”。所以可以推算,秦国当时位于权利鼎峰的任务 共有三个,秦宣太后、秦昭襄王和穰侯。而这三个人的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宣太后是穰侯的姐姐,秦王的母亲。穰侯是宣太后的弟弟,秦王的舅舅。秦王和穰侯的权利基本上都来自于宣太后。所以,宣太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秦国实际上的掌门人,通过她的权谋,平衡了当时亲国国君和各方权贵的利益,使秦国长期处于稳定发展的良好状态当中。那宣太后都做了什么呢?

null

一是遏制自己儿子势力扩张。

之前,我们说过,宣太后最喜欢的儿子是公子市,并曾想理他国君。但是由于公子稷的横空出世,让宣太后忍痛割爱,换立公子稷为国君。为了弥补自己的儿子, 在秦昭襄王即位后,她立刻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市封高陵君,公子悝封泾阳君,让其永享富贵。我们在此后的历史记载中,这两个人出场的机会就已经很少了。最后一次在诸贵倒台的时候才再次集体出现。那是这两位已经成为昨日黄花。这说明什么,秦宣太后爱自己的儿子,给予他们一切母亲所能给予的富贵、荣华,但是,她没有给予他们权利。为什么呢?秦国只有一个王,任何人不能对这个王产生冲击,这是宣太后的原则,这也是宣太后明显高于赵武灵王等同时代名主的一点。她知道,若想秦国稳定,必须限制自己的其他儿子的权利。尤其公子市曾是秦王人选,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而公子市也未必能够咽的下这口气,所以他是个不稳定因素。而公子悝与公子市从小在一起长大,感情上较秦王,与公子市更亲,所以他一定是站在公子市一边的。宣太后明白这一点,所以在权利上基本上是在打压这两个人。

null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说,但是我们看一下国外的情况,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就可知,当时王族当中不乏养士为己用的人,而正是这些人,为了自己利益不惜闹得国家鸡犬不宁。但是在秦国的贵公子们没有机会去这样做,是他们不想么?肯定不是。那个时代,权利有着神奇的魔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只能说不是公子市不想扩充自己的实力,而是有一个他无法抵抗的力量致使他不能那样去做,这个力量只能来自于宣太后。其实,宣太后这几样做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必须确保秦王的安全,秦国才能安全。他看惯了各国国王更替,致使国家内部新老交替,一代新人换旧人,使国家产生内耗,改变了发展轨迹,而这其中鲜有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的。第二层意思是为了保护这两个儿子。如果他们没有实权,就不会对 秦王发起冲击,虽然秦王也会把他们作为假想敌,但是毕竟他们太弱小了,不值认真对待,反而会给他们留一条活路。之后发生的事,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是平衡秦王与穰侯之间的关系。

秦王即位之初,由于宣太后和这个小秦王执政经验不足,在外交和用人上出现了一点问题,导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至函谷关,秦国割地求和,化解了这次危机。自此,宣太后终于认清了一件事,就是国外的人都靠不住,那些人来秦国任相,基本上都在做间谍,一旦秦国遇上难题的时候,这些人都是漠不关心的。用人,还是要用秦国自己人。秦王初掌政,势单力薄,还是要有自家人辅佐为好。而自家人当中向寿已经证明水平一般,而此时最近而又有能力和实力的就剩下了魏冉。于是,宣太后將魏冉推向了相位。

null

魏冉不负众望,接连倒齐、破楚,大力打压韩魏,使秦国成为当时的霸主,绝世而独立。宣太后更是对其封地封侯,以示鼓励。但是,新的问题也慢慢出现。随着魏冉对外不断攻伐,已经出现了功高盖主的局面。魏冉与秦王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如果此时任由问题发展下去,秦国内部权力之争马上会成为国家的主要矛盾表现出来。此时,唯一能够制衡穰侯的,只有宣太后。在那些峥嵘岁月里,穰侯虽然履立奇功,但是也仅仅是在秦国既定的路线上驰骋,没有为私利而与国家为敌,也未能有效培养自己的党羽,与宣太后对他的敲打离不开关系。

而这种关系的转折点很快就出现了。大家细看秦昭襄王这段历史,在昭襄王36年范雎入秦言太后、穰侯之事后,穰侯几乎就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他目标转向一味的攻齐,扩大自己的封地。在这之前,穰侯可是十分风光,刚刚大损魏国军士,大破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13万,沉2万人于河中。怎么义气分发的穰侯马上又变得像一个要退休的老干部,放弃一切,不断给自己退休后生活铺垫道路了呢?

null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宣太后。昭襄王32年,秦国用计诱杀义渠王,当时宣太后备受打击,但是他也应该看到自己接近60岁的儿子昭襄王在政治上已经成熟了,也越来越急于独揽朝政了。虽然他口上不说。此后范雎入秦,昭襄王继续快速培养自己的羽翼,并且由范雎散布对太后及四贵的不满。当然,秦王这件事上处理得很巧妙。一旦老年人生气了,他就王范雎身上推,都是那个人胡说。但是就是不责罚范雎。那意图就很明显了。范雎就是秦王的枪,厉害的不是枪本身,而是那个耍枪的人。

义渠王的死让宣太后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感受到了种种的不值得。她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亲人为了争夺权利而牺牲。估计在秦王33年到40年左右,秦国内部高层进行了多轮的政治协商,最终,宣太后为了秦国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儿子成为秦国真正的王和唯一的王,将天平倒向了秦王,但同时要求通过比较平稳的方式解决权力再分配问题,即宣后退位,四贵保住富贵,允许穰侯逐渐脱离政治舞台。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是这样一步步来的,秦王剪除四贵和太后势力,不是通过暴力夺取取得的,而是一种表面上很是平稳的穰侯罢相,四贵就国完成这次权利交接。把一次本来不可避免的权力之争化于无形。宣太后,真高人也。

秦昭襄王时期,正式因为秦国有这样一位太后执掌着秦国的命运,而使秦国在其它各国都在犯错的情况下,独辟蹊径,走上一条越来越强的道路。在这一时期,秦国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呈现出无数精彩的表演,都与宣太后为秦国造就的这种稳定局面有着很大的关系。白起,若不是在这样一个蒸蒸日上而又唯才是用的秦国效力,而是在战国其他国家当中,是否还能建立不世的功业,还真要打上一个问号。秦宣太后,非常人也。

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骊山。这个不平凡的女人,以不平凡诠释了她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生。无论张狂也罢、无论英明果决、无论踌躇、无论凄凉,这个女人终究以一个平凡人的方式从世界上消失了。她终于可以将一切的不放心永远的放下,好好地、沉沉的睡上一觉。不知在那一端,是否能够再续与爱人的情缘,过一段一个女人本该拥有的生活。一切一切,都过去了,就如青烟,终将散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