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9年2月28日,澳门政府正式公布了2018年GDP数据,国内主要城市的GDP数据都已公布。有些人看到数据后着急地宣布,谁谁谁超过了谁谁谁,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有多少个,但这明显不太符合我们的日常印象。那么是数据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印象需要纠正?这里,老吴就用官方数据来做个分析。
中国有6个城市达到了发达国家经济指标门槛
知道有人等不及,我先说结果,然后再说过程吧。
根据老吴的分析,2018年中国有6个城市达到了发达国家经济指标门槛(香港、广州、澳门、杭州、北京、上海),还有2个达到了准发达国家经济指标门槛(深圳、南京)。这个结果比网上有些说的十几个城市要少很多,因为我还加上了香港和澳门。网上说的十几个城市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指的还是内地城市。但老吴认为现在谈论中国的经济问题一定要加上香港和澳门,尤其体量很大的香港。因为中央收回这两个地方主权已经很久了,刚刚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就包括香港和澳门,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也让两地和大陆连接更加紧密。那么这个结果跟你的印象一样吗?详细情况见下图:
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
好了,说完结论,我们来说说这个结论怎么来的。
发达国家并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准确的通行认定标准,但一般都认为是经济发达、发展水平高、社会稳定文明、居民生活水平高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或地区从经济角度看,一般都进入了后工业阶段,因此在拥有一定的经济总量前提下,经济指标上至少还会体现出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1.人均GNI高;2.第三产业占比高。
GNI即国民收入。每年7月1日,世界银行都会更新各个国家的这个数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均国民收入≠人均收入。
我们平时说的“人均收入”,其实是指平均到每个人的“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意思是老百姓个人挣到的钱的总和。
而这里的“国民收入(GNI)”是个宏观经济学概念,即进入到本国口袋的钱,可以理解为:本国政府挣的钱+本国企业挣的钱+本国居民个人挣的钱。国民收入包括以上三类主体在外国挣的钱,但不包括外国主体在本国挣的钱。国民收入的核心是主体概念,只要是本国主体(三类)挣的,不管国内还是国外都算。
那么我们常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呢?这也是个宏观经济学概念,可以理解为在本国创造的财富(有三种不同的算法)。GDP的核心是地域概念,只要在本国创造的财富,不管是谁创造的。
所以现在应该明白了,所谓“高收入经济体”,指的是这个地方的政府+企业+居民的总收入高,而不是简单老百姓有钱。
下面我们用表格形式再回顾一下。
这个概念网上很多人都弄错了,以至于年薪1500万的任泽平在描述这个问题的时候被一些人批评说GNI不等于GDP,任泽平搞错了。其实是这些人不太懂,在中国,GNI大约等于GDP的99.6%,任泽平用GDP做近似测算是没问题的,他自己也说了这点,详细测算我后面会提到。总之,在中国我们是可以用人均GDP代替人均GNI来进行测算的。
那么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一般是什么标准呢?
按照通行的说法,发达国家或地区中,人均GDP最低的五个是斯洛伐克、希腊、捷克、葡萄牙和斯洛文尼亚,人均GDP在17664—23654美元之间(2017年,IMF数据,现价美元)。因此,往往把人均GDP2万美元认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门槛。
按照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6.6174计算,人均GDP13.23万人民币就是发达国家门槛,这就是上面表格截止到宁波(人均GDP13.42万)的原因。再往下一位的佛山,人均GDP12.98万,低于了这个标准,就不在谈论之列了(其他城市数据参见老吴上一篇城市数据排名)。宁波之前刚好有十几个城市,因此网上有人说中国有十几个城市达到发达国家标准,涉及人口一亿多。
但这十几个城市中,东营和鄂尔多斯是明显不符合人们印象的,那么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这里还漏了很重要的另一个指标,就是上面说的第三产业占比。
为什么这个指标重要?
前面已经说过,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处于后工业发展阶段,因此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占比高,这些产业附加值
高、利润高,才能支撑起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准和居民收入,这样的结构发展才有后劲。
一般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总量比值在60%以上。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在人均GDP超过13.23万的城市里再做一遍筛选,结果果然不一样了。
中国新一轮发展的经济脊梁
香港的发展程度依然最高。虽然GDP已经被深圳超过,但是香港的人均GDP比深圳多了六成以上,第三产业占比更是高达90%以上,这其中金融、房地产贡献不小。
深圳的第三产业占比离60%非常接近,而巨大的经济总量和较高的人均GDP值,可以列入准发达国家门槛。
东营和鄂尔多斯两个人均GDP很高的城市,在第三产业占比这个指标下显了形,分别只有34%和45%,这显然离发达国家门槛还很远。但这两个依靠胜利油田和优质煤矿的两个资源型城市积极转型还是取得了不错成效,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另外两个类似的资源型城市——大庆和太原,人均GDP要比东营和鄂尔多斯低不少。
然后是无锡、苏州和珠海,第三产业都在50%左右。这三个城市的制造业都不错,苏州有众多世界500强落户,无锡有药明康德,珠海有格力等等,随着他们进一步向高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未来可期。
广州这些年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在一些人眼里有些失落,连房价也是“北上广深”中最低的,但实际上其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两个指标均达到了发达国家门槛,这恐怕是很多人没想到的。
南京得益于这些年的转型,不断建设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第三产业占比如果四舍五入,其实已经达到了60%,一只脚迈进了发达国家门槛,另一只脚也迈过了一大半。
澳门就不说了,都知道他的博彩业,第三产业占比高是意料之中的。
杭州因为阿里这个互联网巨头的存在,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占比两个指标都达标,跨过了发达国家门槛。但其实另一个巨头腾讯所在的深圳,是因为总量太大,第三产业占比略低,其实深圳的绝对值很可怕,而且还有另一个巨头华为,以及诸多优秀企业,后续竞争力很强。
北京是所有人均GDP较高的内地城市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的,超过了80%,这跟其首都的定位直接相关。众多的政策、金融资源都集中在北京,第三产业占比自然很高。
上海是最后一个跨过发达国家门槛的,其第三产业占比指标是早就越过了,人均GDP却有点险,但上海的经济总量在那儿,各种资源也都比较集中,未来不可限量。
剩下只有一只脚没进入门槛的还有常州、长沙、武汉和宁波,其中前三个的第三产业占比都超过了50%,随着其产业的不断升级,另一只脚迈进来也是迟早的事。
最后,我们再来看下这些城市的特点。
◆达到发达国家门槛的6个城市,港澳+北上广(一线)+杭(新一线),经济最发达的还是这些大家熟悉的老牌大城市。
◆达到准发达国家门槛的2个城市,深圳(一线)+南京(新一线),是这些年发展比较快、综合实力强的明星大城市。
◆无锡、苏州、珠海、常州、长沙、武汉、宁波,这7个城市一只脚(人均GDP)已经迈进了发达国家门槛,共同的特点是制造业比较发达,近年来也都在向诸如ICT、现代制药、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中间可能会有些波折,可能会有些不如人意,但这个大的方向肯定是对的,这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东营和鄂尔多斯两个资源型城市人均GDP虽然很高,但相信没有人会认为他们很发达,第三产业占比的指标也让他们现了原形。但是他们也不断在转型升级,为资源型城市做出了表率。
◆除了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导致两个资源型城市人均GDP较高外,其他这些指标排名高的城市全部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江经济带这四个国家级战略区域,未来他们还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更好地资源集中,共同构成中国新一轮发展的经济脊梁。
让我们重温最高层在首届进博会上的原话:
“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中国未来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区域就在这里。
行为有约束,思想无禁区。我是爱吃奶糕的老吴,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