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名臣之中,最会跟洋人打交道的,非李鸿章莫属。一上来,满清皇帝觉得这些洋人都是蛮夷,就跟过去那些匈奴、契丹一样,如果让皇族跟他们接洽,都觉得非常丢份儿。所以,索性让那些地位不低的汉臣,去跟蛮夷们去交涉。可到了后来慈禧、光绪的时候,洋人的事情,他们即使是使劲全身解数也搞不好了,所以只能仰仗李鸿章出面。
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外交这种事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求荣,有人可怜李鸿章在诸国之间辗转腾挪,实在不容易。而他自己也有苦难言,只说自己是个“裱糊匠”,也算得心应手。那么,李鸿章对付洋人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1896年,甲午战争刚刚过后,失去了权力的李鸿章,代表满清出使了欧美多国,奉命考察洋务。在此之前,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要进行加冕礼,邀请清廷派员参加。可清廷压根儿就没当回事,指派了一名巡抚参加。这让俄国人非常生气,他们点名要“李中堂”来。俄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李鸿章呢?
原来,自打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日本持有很强的猜忌心。而李鸿章深知仅靠清廷的力量,任何一个列强都打不过,唯一的出路,就是“外结强援”,说得通俗点,就是想看同样觊觎在华利益的沙俄,与日本来个“二虎相争”。
李鸿章看到了日英同盟,而俄法德是同盟,于是,他也主动去交好俄国人,很快就签订了共同制约日本的《中俄密约》。果然,日俄之间后来真的打起来了,很可惜的是,他们把战场选择了在满清的土地上。
离开了沙俄,李鸿章又来到了德国,见到了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二人都有带兵打仗的经历,“中堂”与“宰相”地位相当,但说白了都是皇帝的“打工仔”,因此二人很有共同话题,相谈甚欢。
李鸿章非常佩服俾斯麦,而俾斯麦也很喜欢李鸿章,于是德国的报纸,称赞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后来,八国联军进北京时,他们点名让李鸿章过来商议和谈事宜,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之后,李鸿章又造访了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英国。而在英国发生的几件趣事,将他应付列强的“秘诀”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时,正值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为了表示庆贺,李鸿章专门写了一副对联庆贺,他引用的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名句,上联是:
西望瑶池降王母,下联是:东来紫气满函关。李鸿章将英国女王比喻成为王母娘娘,而把自己比喻成太上老君。
实际上,在中国的神话体系里,王母娘娘地位并不比太上老君高。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可不懂这些,她看了十分高兴,这让李鸿章也暗自得意。虽然满清与英国在实力上没有任何可比性,但是,在李鸿章看来,双方都是平等的国家。只有在这个出发点上思考问题,才可能办成正确的事。
而保持心理上与他们的平等,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当时满清为弱国,弱国对付强国,自然讨不到什么便宜,但如果想尽可能的止损,那就要有几分“匪气”,才能成功。
早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面对日本人的狮子大开口,李鸿章本打算不谈了。但由于日本人截获了慈禧发给李鸿章的电报,知道了慈禧的底牌,于是,他们知道李鸿章最后还得签字。
此时,刚好发生了李鸿章在日本“遇刺”事件,李鸿章干脆拿这件事当把柄,逼迫日本再跟他讨价还价,否则就要让国际社会向日本施压,这让日本乖乖就范。
而这一回,李鸿章在英国,也表现出了他的“匪气”,让英国人没脾气。有一次,他出席女王的宴会,因为咖啡太烫,他就把咖啡倒在下面的小碟子上,用嘴啜着喝。周围的英国佬看了,无不窃笑,弄得女王也把咖啡倒在碟子上,以防李鸿章尴尬。
在英国期间,李鸿章还专门去拜谒了曾经在华打过太平天国的戈登的坟墓。戈登的家人非常激动,当即将一只英国名犬送给了李鸿章。在英国人看来,这是一份非常贵重的礼物。
几天之后,李鸿章给戈登家人的一封书信,感谢他们的盛情:“非常感谢你们的礼物,只是老夫年纪大了,牙口不好,狗肉我只吃了一点,味道不错!”戈登一家看了这信,当时就被李鸿章的做法给惊到了,这事后来也被媒体知道,成为一时笑谈。
李鸿章当真把这只狗给吃了?依我看,这可未必。从以往他对付洋人的“匪气”来看,这很可能是李鸿章的又一个“套路”。他可能在借这件事向洋人表明一个态度:尽管在军事上我们斗不过你们,但在外交上我们还是有生存之道的,而且我也是不按套路出牌的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