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绝美的天籁之音

侗族为百节之乡,有“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的美誉,侗族人过节必唱歌。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

侗族为百节之乡,有“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的美誉,侗族人过节必唱歌。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被誉为绝美的天籁之音,堪称世界民歌艺术的珍品,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总人口大约3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等地。贵州黔东南黎平县的侗族人口在侗族地区县中最多,约45万人,是侗族文化最集中的县区之一,因而被称为“侗都”。

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基本通用汉语),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养心之歌

侗人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大歌”就是指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刘向就在《说苑》中记录了《越人歌》,这是使用古代侗族语言记录的一首古老民歌。宋代是侗族大歌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景:“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到了明代,邝露在《赤雅》一书中更明确记载:“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

声势宏大的侗族大歌

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关于侗族大歌的形成,还有一个美丽传说。古时候,一群侗族青年男女在山上耕种,劳动间歇他们坐在一棵大树下相互逗乐,欢声笑语引来了百鸟齐鸣、昆虫欢唱。声音有高有低,此起彼伏。他们被迷人的鸟鸣虫唱所吸引,于是模仿起来。年复一年,优美动听、气势宏大的蝉歌、昆虫歌等多声部侗族大歌就形成了。

侗族大歌以无指挥、无伴奏、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

没有文字,没有乐谱,长期以来,侗族大歌都是靠口口相传。侗族孩子很小便进入歌班学习,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有的侗寨多达10几个。歌班的组建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本族或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专门教授,直到他(她)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传统的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或者是农闲季节村寨之间的集体交往“委嘿”时,由甲寨的男歌队与乙寨的女歌队在鼓楼里进行,经常是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对上几天几夜。唱大歌不仅是侗族青年传承本族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青年男女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的有效途径。

侗族风雨桥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很受侗人的尊重。

音韵之美

侗族大歌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侗族大歌音韵优美多变、合唱震撼人心,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人数越多,效果越好,有时甚至多达万人。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不同。大歌的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低声部是众唱,声音大;高声部由1个或2、3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声部的歌手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出低声部,但都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

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每首歌开始有一个独立性段落,称为序歌,中间部分由若干句组成,然后有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

旧《三江县志》卷二中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者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务,因此,高音声部领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师或被公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及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承担。

民间关于侗族大歌的分类各地不同,一般可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分为四类,即嘎所(嘎获)、嘎嘛、嘎想、嘎吉,其中嘎所是最精华的部分。

嘎所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称伦理大歌,以劝教戒世为主,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有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嘎吉母及众人分声部合唱的嘎锦两种类型。叙事歌的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此外,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种类。

侗族鼓楼

享誉世界

侗族大歌的形成虽然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收集发掘、记录整理。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进京演出,在首都舞台上唱响了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反响。这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之后,黎平县的侗族合唱团到过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仅谢幕就达37次。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激动地说:“在亚洲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此次演出让音乐界惊叹这一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等等。

《蝉之歌》歌词大意:

走进山间闻不到鸟儿鸣,只有蝉儿在哭娘亲,

蝉儿哭娘在那枫树尖,

枫尖蝉哭叹我青春老。

得不到情郎真叫我伤心,

只听蝉儿声声鸣,

蝉儿声声心悲切,

像是可怜我单身。

静静听我模仿蝉儿鸣,

希望大家来和声,

我们声音虽不比蝉的声音好,

生活却让我充满激情,

歌唱我们的青春,

歌唱我们的爱情。

侗族大歌这一古老的天籁之音,今天仍在大小侗寨广泛传唱。它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声。据说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也凝聚、传承着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弥足珍贵的文化和精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