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湖寻麓书馆“城市与我”主题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上,发布新书《消失的古城》的历史学家王笛与设计师王亥对谈。
王亥说,王笛的“川普”比他略胜一筹,王笛说,王亥就是个地道的“街娃”。
▲ 王笛新书《消失的古城》发布会现场
来“观战”的观众塞满了报告厅的卡卡角角,上至银丝满布的老者,下到刚上学堂的娃娃,各个都笑得人仰马翻。
从承载城市记忆的崇德里与耿家巷,聊到四川话里特有的“摊摊儿”、“超妹儿”与“街娃儿”,再到泡菜坛子里的葱、姜、蒜、辣!
哈呀!只有那么过瘾了。
街巷里的绘画神童与院落里的历史学家
一年之前,王亥在成都开办三联书店,通过诗人翟永明找到了王笛。听到曾经的中学同学找自己,王笛心里一亮,很快就应下了。
▲ 成都 三联书店 图源@视觉中国
“那时在成都三中,王亥是很风光的,我是默默无闻,只有仰望星空。”王笛在分享现场“酸”了一把,打趣道:“所以王亥一点都记不到我,我记得他。”
原来,绘画神童王亥在三中“红极一时”的岁月里,历史学家王笛也曾经有过绘画梦,只是缺了那么一点“天赋”。
毕业之后,王笛与王亥再也没了交集。高考那年,“艺术心不死”的王笛准备考个文科搞搞艺术评论,哪知历史“开挂”考了个98分。
于是,凭借着四川省历史成绩第一的硬核实力,王笛走进了川大历史系。也是在差不多的时间,就读于川美的王亥以油画《春》拿下了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
▲ 王亥 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作品 《春》
王亥称,接到王笛的电话的那个下午,就像是一场“考古大发现”。
那时的他,正为三联书店天府文化分享活动寻找书籍而抠脑壳,偏偏王笛的《街头文化》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本。
但是,面对王笛的“自黑”,王亥还是继续“补刀”,说道:“幸好王笛没学画画,不然就少了一流的历史学家,多了一个三流的画家。”
“街娃”、“摊摊儿”与消失的成都味道
去年开年,王笛与流沙河老先生在“腾讯·大家”谈了一把“成都味道”,后来,他将对谈思路整理成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大家》上。
而今,这篇文章成为了《消失的古城》的序,“味道”二字是其中的关键词。
▲ 台下听得津津有味的观众
成都布后街2号,是一座精美的大宅院 ,黑漆大门,左右伴石狮,壁上有浮雕,高墙下嵌拴马石。
儿时居住的院落,于王笛来讲,便是一种成都味道。写《芙蓉秋梦》的流沙河老先生也住在这个院子里,他是王笛父亲的同事,因同年同月同日生,二人互称“老庚”。
▲ 王笛与王亥在分享会现场
不同于住大院的王笛,王亥出生在华兴上街,是个地道的“街(gai)娃”。
关于何为“街娃”,分享会现场还发生了一番小小的争论,最后,还是曾身为“街娃军师”的王亥站出来,作出了解释:
“街娃嘛,首先要住铺面,下面开铺,高头睡觉的那种;第二个是要聚众、从事‘恶作剧’性质的街头活动,诸如喝加班茶、捡烟锅巴、集体洗澡之类的行为。”(画面感太强,不敢想象)
▲ 图源@视觉中国
王亥讲,任何城市化,或者发展,都涉及两件事,即味觉的记忆和声音的记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身份认同和地区认同。
王笛在《消失的古城》中所提到的“成都味道”当然也离不开二者。而这声音记忆嘛,最为重要的当然就是我们的语言。
“你看,比如‘摊摊儿’这个词,我如果说这是我的单位,这是我的机构,那是不一样的。”
▲ 成都 IFS 图源@视觉中国
谈到成都话,王亥一连用了好几个“恐慌”,他说回成都的8年,他的方言在消失,“咖(jia)啡”变成了“咖(ka)啡”、“藐(mao)视”变成了“藐(miao)视”。
关于这点,王笛则回忆起了在川大教书的日子,6年教学,他用的都是成都话。而如今,这些都时过境迁了。
听了王亥老师口中的“特(tie)别”,小编突然发现研究生时代导师口中的tie洛伊竟然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
回家,一步之遥,长路漫漫
“一步之遥,长路漫漫。”王亥说,王笛新书的最后一篇文章名字取得很好。
从和尚街到崇德里,再到王亥的出生地华兴上街,就是20分钟走路的距离,而这,对于他来说,也蕴藏着一个城市的变化。
▲ 分享会现场读者认真翻看《消失的古城》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王亥与王笛先后离开了土生土长的成都。一个去了香港,一个则远赴重洋,到了美国。
二十余载后,他们又先后归来。
“老成都找不到路了,大道为汽车开路,小街小巷都死掉了。”回到成都的王笛迷失在车马飞驰的大道里。
▲ 图源@视觉中国
同样,王亥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异乡人。他坐在出租车里,似乎望见所有城市方向感和记忆都消失,只剩下名存实亡的街名。
于是,他们为这个城市做了点事情。
王亥主持设计的崇德里,尽最大努力保留了三个院落原来的样子,低矮的房檐、斑驳的墙体、青灰色的石板。这,是“一个城市回家的路”。
▲ 崇德里 @网络
在这里,“谈茶(ca)”、“吃(ci)过”、“驻(zu)下”也不再拥有翘舌音H,这便是王亥的救赎方式。
正如他说:“保留记忆就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对我个人以及城市都如此,所以我在救赎我自己。”
▲ 王笛为书迷签名
在同为土著的王笛看来,城市是有生命的,他为这座“以文化为灵魂”的城市写下了几本书:《茶馆》《袍哥》《街头文化》,以及刚刚发布的新书《消失的古城》。
“哪怕就是一点一滴,我们不需要定一个宏大的目标,要每个人都去影响历史,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好一点一滴,大家汇聚起来就会影响历史。”
王笛的结束语,温馨而充满力量。
最后,还是想给大家安利一下即将开馆的麓湖社区图书馆,名字还挺好听的,叫“寻麓书馆”。
地点就在 “大地建筑之父”安托内·普雷多克为麓湖设计的艺展中心塔楼的最高处(A4美术馆上面)。
面积不大,但据说藏书质量很棒,凭借身份证就可以进出。另外,在这边的阳台上看书,可以坐拥麓湖的超大视域湖景哦~
阳光灿烂的周末又多了个好去处呢,开熏~
编辑:牙尖儿 设计:当绿
资料来源:寻麓书馆、视觉中国
免责申明: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