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身体不适时,经常会说自己“上火”了,冬春交际,“上火”现象尤为突出。中医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为生命提供能源。但如果失去制约,火性就会浮炎于上,表现出一定病症,统称“上火”。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橘香园中医学堂整理
上火了,许多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吃点儿三黄片”。黄片是下火药,便宜,服用方便,效果好,深受老百姓喜爱,是不少家庭的常备药。三黄片可以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火热壅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等。上火了,吃片三黄片,成了人们的第一反应。那么,到底什么情况的上火才适合选用该药呢?三黄片任何人都能用吗?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火”。中医理论认为,“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也有“热为火之象,火为热之本”之说,常火热并提,属中医的热证范畴。火热证主要由体内阴阳失调而生,一种情况是阴不虚、阳独亢所致;二是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而致。临床上把前者叫实火,后者叫虚火,二者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阴虚的情况。实火可用苦寒清泄之品,如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等,虚火则须滋阴降火。
这样一个“接地气”的药最早来源于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三黄泻心汤”,该方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是治疗上下实热、血热出血的良方。
三黄片是常见的清热泻火类中成药,组成药物主要有大黄、盐酸小檗碱、黄芩浸膏。之所以能通便,是因为其中一味药大黄除了泻火,还有通便、活血祛瘀的作用,而黄芩、盐酸小檗碱则能清热燥湿,所以三药合用,既能泻火,又能通便。
大黄、盐酸小檗碱、黄芩浸膏均为苦寒之品,因此本药所治火热证应为“实火”,实热便秘常伴有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小便赤热等热盛的表现。临床需仔细辨别,分清虚实。若虚火使用,不仅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加重病情。三黄片属大苦大寒之品,久用有损阴伤阳之弊,故阴虚或阳虚之人不宜使用。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有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量食用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物或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使人“上火”。
要避免“上火”,一定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定时定量进餐,平时多饮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于油腻性的食品。新鲜的绿叶蔬菜、黄瓜、橙子、绿茶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萝卜对人体补充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当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因情绪受到刺激而“上火”。
临床使用三黄片多久为宜?实火证多为急性起病,若药证相符,很快就可见效,火热之症消退后应立即停药,一般在一周之内。若不见效,应考虑更换药品,最长不能超过两周。原因是该药特别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出现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等症。三黄片有泻下通便之功,有些人用来治疗便秘,甚至作为保健品长期服用,这是极端错误的。最后特别提醒大家,三黄片要辨证选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