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线段划分技巧之“特征序列”

在学习缠论的过程中,有人说线段的“特征序列”完全是多余的,既复杂又没有实战意义,因此建议不要学习“特

在学习缠论的过程中,有人说线段的“特征序列”完全是多余的,既复杂又没有实战意义,因此建议不要学习“特征序列”的相关内容。其实,如果“特征序列”真是多余的,以缠师的才华,应该不会把这样“无聊”的内容写出来。哪为什么要引入“特征序列”的相关内容呢?主要目的是解决线段何时结束的问题。“线段只有被线段破坏”和“走势终完美”一样,都是“不患”和“无位次”的;引入“特征序列”,就是不患而患之、无位次而位次之的一种方法。因此,要准确和快速地划分线段,就必须熟练掌握特征序列的相关内容。下面将分别学习“特征序列”、“特征序列的包含处理”、“标准特征序列”和“特征序列分类”等内容。

一、什么是线段的特征序列

在向上的线段中,由于向下笔之间可能会存在缺口,即相邻两个向下笔之间并不一定有重合区间。因此,这些向下笔所组成的序列更能代表线段的性质。故把这些向下笔所组成的序列称为向上线段的特征序列。同理,在向下线段中,把向上笔所组成的序列称为向下线段的特征序列。线段的特征序列如图一所示。

图一:线段的特征序列

在图一中,A图是向上线段,以向上的绿色虚线箭头标示。组成向上线段中的红色的向下笔,就是向上线段的特征序列。B图是向下线段,以向下的绿色虚线箭头标示,组成向下线段中的红色的向上笔,就是向下线段的特征序列。

二、特征序列的包含处理

图一中的特征序列,非常清晰,相信谁都可以看明白。但现实之中,特征序列可能各式各样,先来看来个稍微复杂点的特征序列,如图二所示。

图二:特征序列的包含关系

大家看到图二时是否觉得非常熟悉?其实该图在上节课中已出现过,并提示当中包含许多知识点,特征序列的包含关系就是其中一个。除了这个知识点外,你还能够找到其它的知识点吗?后面课程中还会不断用到这个图,表明该图还隐含着许多知识点呢。我们先回到“特征序列包含关系的处理”这个知识点上。看图二,上证指数从2018.11.19到2019.01.04的下跌线段中,共有三个向下笔,分别是第2笔、第4笔和第6笔。其中第4笔的高低点完全包含在第2笔之内,形成了特征的包含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包含关系?其实,智慧都是相通的,这就需要用到我们在“《缠论10年感悟》28:K线包含关系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中介绍的方法。先把特征序列中的每一笔,都看成一根K线,然后按照处理K线包含关系的方法来处理特征序列的包含关系就可以了。如果还没掌握好,要及时复习。

三、特征序列的分类

经过包含处理后的特征序列,称为标准特征序列。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后面课程中的特征序列均指经过包含处理后的标准特征序列。标准特征序列可以根据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之间是否存在缺口从而分成两类。

1、向上线段的特征序列分类

图中绿色虚线箭头表示向上线段,特征序列的第一类是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间没有缺口(见图三);第二类是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间有缺口(见图四)。

图三:向上线段特征序列的第一种分类

向上线段特征序列的第一种分类如图三所示,红色线段是特征序列的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它们之间没有缺口。可能有人问,如何定义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把特征序列中每一笔都看成一根K线。在向上的线段中,只考虑顶分型,在向下的线段中,只考虑底分型。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是指分型中间和分型左侧的两根K线。

图四:向上线段特征序列的第二种分类

向上线段特征序列的第二种分类如图四所示,图中红色线段是特征序列的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缺口。

2、向下线段的特征序列分类

图中绿色虚线箭头表示向下线段,特征序列的第一类是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间没有缺口(见图五);第二类是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间有缺口(见图六)。

图五:向下线段特征序列的第一种分类

向下线段特征序列的第一种分类如图五所示,图中红色线段是特征序列的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它们之间没有缺口。

图六:向下线段特征序列的第二种分类

向下线段特征序列的第二种分类如图六所示,图中红色线段是特征序列的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缺口。

特征序列的相关内容,看似有点复杂,但其实根据上面的配图,应该也不难理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