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在校园④STEAM课堂上3D打印智能垃圾桶,这所学校开探究课学习垃圾分类

STEAM课堂上,小伙伴用3D打印结合编程,制作神奇的人工智能垃圾桶……对小学生来说,如何更好地理解

STEAM课堂上,小伙伴用3D打印结合编程,制作神奇的人工智能垃圾桶……对小学生来说,如何更好地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在长宁区建青实验学校,这所15年一贯制的中小幼一体化学校,最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将垃圾分类和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进行不同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更多感性认识。

探究实验解答心中疑问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带着这个问题,学校“生灵之境”探究小组开始尝试首个探究活动。从教室里的湿垃圾、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桶中,分别取出一种垃圾,将它们埋入土中,并在土中种上植物,模拟自然界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对比它们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

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记录和调查,小伙伴发现:不同的垃圾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是不同的。比如:橘子皮作为湿垃圾,经过四周,大面积长出了霉菌,并开始降解;餐巾纸这样的干垃圾有小部分颜色发生了变化;矿泉水瓶是可回收垃圾,完全没有被降解的迹象。“如果一股脑儿将所有垃圾用填埋入土的方式处理,不仅资源得不到回收,垃圾长时间不能被降解,还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五年级学生王睿迪说,但垃圾分类后,可回收垃圾可以用资源回收的方式进行处理循环利用,湿垃圾可以用填埋或堆肥的方式处理,不同种类的垃圾都有了对应的去处,实现资源再生,不污染环境。

“生灵之境”探究小组指导老师韦海峰说,垃圾分类探究式课程不仅解答了孩子心中的疑问,也根据不同年龄特点,普及环保课程。

3D打印高科技编程助力垃圾分类

当机器人走进垃圾桶时,神奇的新型垃圾桶会自动感应到物体而打开桶盖,将垃圾倒入桶内……在校园STEAM编程工作坊,6位小学生一组协同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编程、机器人与3D打印,制作出一个个人工智能垃圾桶。

人工智能垃圾桶使用了红外传感器监测和舵机驱动,老师用编程模拟了“倒垃圾”场景:当有人把物品放在智能垃圾桶的“端盘”上,垃圾桶可以自动将物品“吞”进肚子里……学生们还可以在人工智能垃圾桶上,彩绘不同的色彩,以区分各类生活垃圾。

小学生以探寻“新型垃圾桶”的探究式学习,在富有特色和趣味的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意识。建青实验学校副校长童葆菁说,自2017年起,学校将2000多名学生的垃圾分类融入教学主题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基本掌握认识“什么是干垃圾、湿垃圾”;小学、初中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垃圾分类”“怎样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高中生则带着课题进行环保类、垃圾分类的研究性报告学习和撰写。

环保再利用应用于日常生活

在校园教学楼底楼,还有一棵创意环保树,这棵“环保树”的创意来自小学部学生的一份“资源利用、共享交流”的设想。二手书籍、旧校服、文具用品、雨伞……同学们可以将个人不需要的闲置物品捐赠到这里,通过这棵环保树,将可再利用的资源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同学。每天,环保树由环保社的同学进行自主管理。

在校园中融入学习,在生活中养成习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家园环保,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每天中午,午餐送到每个班级教室门口时,还配上了一个湿垃圾桶。孩子们午餐后自主将剩下的饭菜、用过的餐巾纸、塑料袋等,分类投放。食育文化的教育还鼓励学生参与“光盘行动”,不挑食,不浪费。每周执勤班级进行午餐后湿垃圾量统计和记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餐后湿垃圾的总量。

高三(1)班张慧洁自担任学校校风监察部部长,专门负责垃圾分类后,从此,她家里的垃圾桶也由一个变成了两个。“我们家在垃圾分类中受到女儿影响,做得很细致。在孩子带动下,对细小的垃圾都要分类,把垃圾分类做到规范。”家长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