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孙立人系列4:成为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1战斗速度推进之快,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向胡康河谷挺进,于1942年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942年12月29日攻占于邦, 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22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孙师113团与美军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彻底占领胡康河谷,歼灭日第18师团之大部。1944年3月14日向孟拱河谷进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砸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1944年4月24日,新38师和新22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在攻克密支那后,1944年8月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1军和新6军。孙立人任新1军中将军长,下辖新38师和新30师。1944年10月,孙立人率新1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1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随后,孙立人指挥新1军继续猛进,3月8日攻占腊戍,3月23占领南图,24日占领细胞,27日攻克猛岩。第2次缅甸战役胜利结束。此一役,新1军击毙日军33000余人,打伤75000余人,俘虏日军大尉以下官佐323人,新1军则付出伤亡17000人为代价,这样的战绩是抗战期间中国所有军级编制单位中最为优秀的,新1军赢得了“天下第1军”的美誉,孙立人被称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2战争是残酷的,也是艰苦的,为了打回老家去,包括新1军在内的中国驻印军是义无反顾且勇不可挡,这里仅摘取战斗一小部,来反应当时战况激烈到何种程度。为防止日军集结重兵利用英康加唐以北有利地形阻止新22师前进,新38师命112团迂回敌后,在团长陈鸣人率领下,经山兴洋到西同对岸密林,前卫营派出一个尖兵连搜索前进,当该连潜进至公路附近监视公路,掩护部队渡河,这时有一日寇兵在公路旁边割草,尖兵连想抓活口,不想这日寇兵发觉,转发就跑,边跑边喊叫,被该连打死,枪声一响,驻守在右侧山腰上之敌立即以猛烈的火力向我射击,尖刀连在连长周友良带领下率全连士兵奋不顾身沿公路两侧树林朝北奔跑,一口气前进了1千多米,这样,就扩大了截断距离,并占领这段公路仅有的一座冬瓜形的高地,公路从高地的腰部穿过,地势险要,有利于防守。抢占高地后,战士们立即抢时间构筑了简易工事,一刻钟左右,日军闻声赶来,日军先是以一个连的兵力在火力掩护下,向高地扑过来,被击退,接着增至一个营,最后增至一个团,在三天的时间里,日军集中各种火力,出动飞机,采取滚动式、轮番猛烈进攻,连续五次,均被击退。连长周友良负重伤,话都说不出来还在指挥,排长一个阵亡二个负伤,战士大部分负伤或阵亡,最后,班长陈应明身负重伤,强忍着剧烈的痛斜躺在两个火力点的轻重机枪的掩体外,看见几个日军向阵地爬过来,用尽最后的力气使用两挺机枪,把他们全部消灭。其他残敌分散溃退。此一固守阵地战,敌人伤亡2千多人,而尖刀连也有伤亡,但与敌之相比,则是1:20,与国内抗战伤亡数之比正是倒了个个,国内抗战,每打死一个日寇兵,中国要死二十个士兵,新1军就是这样一步步打出了威风和气势。3另外一个就是日军在茂密的森林里埋伏的狙击手。日军这些狙击手,使用的38式步枪膛线缠距小,子弹弹头长,是当时世界各国装备步枪中远距离射击精度最高的,这些人用绳子将自己捆在树上,与树成为一体,可以一个星期待在树上而不动,枪法很准,专门打我军指挥官头部,新22师在5个月作战中,竟牺牲了57名连长。在第二个旱季攻势中,吸取教训,孙立人要求美国空军先将阵地上的树炸掉,部队到一个地方,也是先用机枪将茂密的树叶打光,从此以后,日寇的狙击手再也不敢躲在树人。在密支那围攻战中,美军G团一营在丁克路高与兵力约两个中队之日军遭遇,激战到晚上被日军包围,我新30师89团立即赶到,向敌猛攻,至次日解围。我军留一营在丁克路高掩护美军撤退,然而,由于美军指挥官不负责任,竟忘记了给该营空投给养,致使该营官兵忍饥达8天之久,仅靠采山果和野菜充饥,艰苦至极。1943年10月,反攻胡康河谷之战中,新38师李克己营被困在一个长约200米、宽约100多米的一个高地上,全体官兵死守阵地,英勇抵抗,在粮食、弹药、饮水等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坚守阵地50多天,为大部队的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个时间,水就是生命和战斗力,为解决饮水问题,战士们在阵地内外,把树藤砍断成斜形,在藤的断面中心钻一个小孔,倒放在盛器内,水就一滴一滴地滴下来,一根树藤,每日可滴下2-3斤清水。4当战场向前推进到家门口—中缅边界南坎时,大家归心似箭,离多几年的祖国,总算快要看见了。这时南坎以南一线长方形高地,仍被日寇占据,拼死顽抗,远征军以一个加强团的兵力进行了两次进攻都未果。最后,为了不做无谓的牺牲,派出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连、一个迫击炮连,再次向敌发动进攻,进入攻击范围后,立即以猛烈之炮火攻击,是时,东北侧各个山头上站满了远征军官兵,多达万余人,一边观战,一边高声呐喊助威,仗打到这个份上,可想而知,部队的气势高到何种程度!这一幕,也一直被参加此战的老兵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所津津乐道。打回老家去的部队,归心似箭,锐不可挡,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参考资料:
1、远征印缅抗战 中国文史出版社。
2、萨苏《突破缅北的鹰》。
3、凤凰大视野《孙立人沉浮录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