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六通
那么什么六神通?
“神境智证通”,这个神通的体都是智慧,没有智慧通不了的。所以说,单是修定,没有智慧也不行的。
“神境智证通”,“神谓等持”,等持就是定,“境谓行化”,行化就是变化,各式各样的行动、变化,你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变了。“智证神境”,你这个智慧,能够亲证这个变化,神通的变化。“无壅”,没有阻碍,这个叫通,通就是没有阻碍。你的智慧能够通达无碍的,可以搞这些变化的,叫“神境智证通”。
“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这是两个一起说。都是依的我们的根,天眼,天耳,从根里边发的智慧。“智是二识相应慧体”,眼根要生眼识,耳根要生耳识,识是心王,心王相应的心所法——慧心所,这个就是智慧。
这个慧心所,能够知道它的境。天眼看一切有情,不但很远能看到,可以看到他投生到哪里去。“此死生彼”,就是这个有情死掉,将来投哪里去,他能够看到,天眼。天耳,最远的声音他能听到。这个就是他得智慧能够把眼睛跟耳朵所缘的境,再远的,再微细的都能看到。
第四是“他心智证通”,这个我们在《二十唯识》的时候花了不少的时间研究他心通。就是说智慧能够证到他心无碍,“无壅”,没有阻塞,名通。当然从《二十唯识》的高度来看,这些所谓“无壅”,还是有法执在里边,跟佛的不能比。他心里要知道对方的心,是没有不知道的,但知道的正确性却不如佛了。但是这个“无壅”,他想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
我们以前经常举这个公案。我们中国的古代的一个皇帝,他的国师是一个禅师。那时候印度来了一个梵僧,他神通广大,国王嘛就接待他。接待的时候,他的国师来陪,皇帝的意思么,要较量一下,到底你们哪个厉害。结果这个禅师就陪他,在谈的时候,这个禅师就问他:“你有神通,你知道我的心现在哪里呢?”他说:“尊者你现在心在杭州西湖。”这个禅师就是想着西湖的事情,他就知道了。“现在哪里?”“在终南山。”他都说对了。最后这个禅师入空定,他说:“我在哪里?”他就不知道了。
那就是说对方印度的这个僧人,他还没有证到漏尽通,而且他还没有证到空性定。一些有为的东西,他能够都知道,入了空定,他就捉摸不住了。如果他自己证了空定,你入空定,他也可以知道。但是他就差一点。所以入了空定之后,在哪里,他就不知所云,就找不到了。个比较下来,就是说禅师的境界还比较高了。这一位虽然有五通,毕竟不是真正地证,很高的空性境界还没有得到。
我们从这一点看,气功师的通,更不足道,所以不要去迷惑那些东西。
还有一个“宿住随念智证通”。“于宿住事”,就是过去的事情,“随所忆念”,你只要想到要记哪一个,“智证宿住,无壅”,他能够很顺利地记起来。这个就是“宿住随念智”,随你的念所需要的,想哪个事情,就很清楚的。
我们现在凡夫,昨天做了个事,昨天一笔帐,今天想不起来,呀,着急的很。我记得我在五台山就有一次,我做会计的,月底了要结帐,一张表加不平,中间少一笔帐,少了一块,怎么想也想不起来。想到晚上时间到了,要去磕大头。那时我们还拜大礼拜,就去拜大礼拜,不管他,不要想。一拜拜到后来得加持了,就想起来了。这就节约很多时间了。不然叫你想半天,想不起就想不起了。那么得了“宿住随念智”,你想什么就想什么,没有什么阻碍了。
“漏尽智证通”只有佛教有的。“漏尽者,择灭也。”择灭就是涅槃,“智证漏尽”,漏尽就是烦恼都灭完了。“无壅”,能够证到烦恼灭完,一点没有阻碍,全部灭完,这个叫通。
或者“漏尽身中,所有智证,名漏尽智证通”,证到阿罗汉果的,他身上的一切智叫作“漏尽智证通”。
这两种都可以,一个范围宽一点,一个范围窄一点,都叫“漏尽智证通”,这是六通。
正等明
正等明,三明也。一、宿住智证明—治前际愚,二、死生智证明—治后际愚,三、漏尽智证明—治中际愚。于六通中,唯三名明,谓能对治三际愚故。
正等明就是三明:“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
“宿住智证明”,就是以前的事情都能知道,“治前际愚”,以前的事情不懂的,都能够知道,所以是对治前际的愚。
“死生智证明”,生死就是天眼,天眼通,能够知道有情死了之后投生到哪里去,那是知未来的,“治后际愚”,能够把后际的愚痴——不知道,对治掉。
“漏尽智证明”,“治中际愚”,当下现在的烦恼,把它灭掉,中际的愚惑、愚痴把它灭掉。
下面括弧后头的话,是说为什么六通里面,要把这三个叫智证明,特别抬高。那就是说他们有这个功能,在六通里面,只有这三个叫明,为什么原因,“谓能对治三际愚故”,愚就是不明,无明,对过去、未来、现在的无明,不知道,能够对治的这个叫明。六通里面,只有这三个有这个功能,所以说在六通里面,又把这三个特别提出来,叫三明。
所以三明六通,说起来是两个名字,实际上,六通的人就是有三明的。
——选自智敏上师《定道资粮颂讲记》,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