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监李连英,不是李莲英

1 1911年3月4日,晚清的大太监、伺候慈禧从生到死几十年的大总管李连英病故。虽然一般人都以为他叫

1

1911年3月4日,晚清的大太监、伺候慈禧从生到死几十年的大总管李连英病故。虽然一般人都以为他叫李莲英,但无论是《皇清花翎二品顶戴内廷大总管李公墓志碑》这样的官方档案,还是官员的正式奏折,都只有“李连英”一种写法。

之所以连《清史稿》这样的史书也作“李莲英”,实在是因为江苏武进人许指严的凭空杜撰。许指严想象慈禧年轻守寡寂寞难耐,看到李连英这“玲珑活泼之少年”,就给他赐名叫‘莲英’,有意比之为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其实李连英颜值真的不行,宫女荣儿后来回忆“李莲英是个丑八怪,驴脸,长下巴,大鲶鱼嘴,编瞎话的人也不会挑选对象。”

许指严自己胡乱YY本来不算什么,但后来他被喊去帮着修《清史稿》,结果李莲英这名字居然就堂而皇之地上了正史。以讹传讹,流毒无穷。

其实李连英从八岁入宫到六十岁出宫,一生荣宠不衰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因为他会做人:上能让慈禧满意,下能让李鸿章服气。

2

慈禧之所以喜欢李连英,是因为李连英办事最让她放心。

1861年,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祺祥政变,扳倒政敌肃顺,从此开始掌权。三年后,十六岁的李连英被分去服侍二十九岁的慈禧。三年后,李连英就被封为二总管,在太监中地位仅次于大总管安德海。

恃宠而骄的安德海,两年后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于济南,于是二十一岁的李连英就升为大总管,直到六十岁慈禧病故后出宫。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李连英都是慈禧每天最亲近的人。慈禧在朝廷上杀伐决断,回到宫里吃喝拉撒休息出行,一切事都交给李连英负责。

伴君如伴虎,而女人的心思更是难以估计。李连英办事让慈禧满意,一是因为他事无巨细都考虑得周全妥帖,慈禧甚至比自己操办还要放心;二是因为李连英善于未雨绸缪,慈禧刚刚产生一个想法,他往往已有十个办法供太后选择;三是因为李连英既善于逢迎也善于驭下,平时不仅非常为他人考虑,也从不摆架子、不耍威风。

以慈禧游一次湖为例,只要慈禧在颐和园里一动泛舟之念,李连英就是最忙的那个人。除了分派各路太监宫女准备龙舟、轿辇和随船食物之外,李连英之所以辛苦,是因为一切他都坚持亲力亲为,必须亲眼见过点头,才算安排妥当。

等慈禧上了船,服务才刚刚开始。除开一只大龙舟之外,还有多条小船在旁侍候。有伺候茶水的船、有供应御膳的船;李连英往往恭顺地站在船尾,既等待随时被召唤,也准备随时召唤他的手下们。

慈禧一声“传膳”,李连英的时刻就到来了。两只小船迅速靠近龙舟,用搭板连接起来:一只是上菜的船,一只是撤菜的船。无论在哪里,慈禧每一餐至少有一百二十多样菜。这些菜被各就各位的太监们井井有条地搬上来,动或不动筷子又很快鸦雀无声地撤下,犹如一只精确的钟表丝毫不差,而李连英就是掌握钟表的人。

慈禧在泛舟之际,李连英安排的是悠扬的笛声和箫声,偶尔伴随一两声清脆的檀板;等到慈禧吃饭,李连英手里的旗一挥,繁杂隆重的乐声即响起,意味着太后的正餐如日中天、兴隆昌盛;等到吃完,乐声又转为悠扬。

李连英在宫里的外号是“佛见喜”。东陵马兰峪曾经给慈禧进贡一种梨,表面发黑,看上去完全没有口感食欲,但吃起来却又甜又酥又细又嫩。李连英就是这样的一种梨。他外表绝不好看,但做起事来滴水不漏,深得慈禧赏识,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外号。

不放过慈禧可能挑剔的每一个细节,正是李连英的持身之道。慈禧要想过得舒服,就离不了李连英。所以本来清廷祖制是“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但慈禧硬是无视这条规矩,把李连英封为了正二品的总管太监。

3

但李连英之所以终生得保平安,实在还是因为他持身谨慎。在宫外的时候更是小心,绝非周星驰《九品芝麻官》里李公公那副嚣张跋扈的模样。

1886年,李鸿章请旨说北洋水师已具规模,希望皇室亲自视察检阅。慈禧派了当今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视察,顺便让李连英陪同。

李鸿章心里雪亮:太监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视察海军,以清朝祖训“太监不得干政”的严令而言,可谓破天荒第一回。如果说奕譞代表的是光绪,那李连英就等于慈禧的一双眼睛。接待奕譞有成法可依,接待李连英却麻烦:无论简慢还是贵重,分寸都难把握。

此时正是李连英最红的时候,但他却出人意料地低调。出宫时,他把慈禧给他的二品顶戴换成了符合规矩的四品。在海船上,他不住给他准备的仅次于奕譞的豪华舱舍,而是住在奕譞的套间里,谦称自己绝不敢跟王爷和李中堂比。

白天,李连英站在奕譞的身边,帮他拿着大烟袋,低眉顺目一声不吭;晚上,李连英预备好热水要伺候奕譞洗脚,说:我平日没机会伺候七王爷,现在请赏脸让我尽点孝心。把奕譞感动得连连拱手。

一趟差出完回来,无人不赞李连英。慈禧高兴他在朝臣前识大体知礼仪,而小太监们服李总管的见识:永远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应该处在什么位置。在最红的时候最谦卑,是李连英最可贵的地方。

宫里宫外,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李连英的总管之位,而李连英的一切权势都来自慈禧。太监的后台一倒、自己很快完蛋的事,千年来屡见不鲜。所以慈禧死时,人人都在看李连英如何自处。

李连英把数十年来慈禧赏赐的七大盒珍宝,全部献给新掌权的隆裕太后。他说:皇家东西不应流入到民间。奴才我小心地替皇家保存了几十年,如今年老体衰乞求离开,这些宝物理应奉还主子。

太监无儿无女也无权势,人到老年之后更是贪财——李连英非常清醒,所以不但全身而退,被感动了的隆裕在他死后还按大臣的规格赏下丧葬费2000两。上位易下位难,李连英在宫里就做得漂亮,出宫这一幕做得更是尤其漂亮。

4

出宫两年后,李连英因为痢疾而病故。他要能再多活一年,就能亲眼目睹大清朝的倒掉。他自己给自己一生的评价是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平心而论八个字实在不算过分。后世影视把他塑造为趋炎附势、擅权作奸的弄臣模样,实在是高估了他。只是连带着慈禧的恶名,李连英也必须要分担脏水。

他并非生来就是太监。李连英原名李英泰,是家中的二子。李家祖上曾经在康熙年间中过举人,但后代家道败落,到李连英的父亲李玉一辈已是贫困不堪。把聪明伶俐的孩子阉割送进宫当太监,当时本是贫苦子弟的一条常规出路。李玉几次都要把李连英送去净身,但母亲曹氏总是舍不得:那个为娘的,愿意让亲生儿子割掉器官去伺候别人呢?

很多年之后,大总管李连英在夜深人静时,对着自己的徒弟回忆:

“父亲只知道怎样挣钱养家,把钱看得非常重,对孩子的感情比较淡薄,只有妈妈对儿子感情特别重。我自动请求净身的时候,妈妈浑身颤抖,唯一的安慰是给找一个好的净身师。”

家里托关系,找了当时技术最好的净身师小刀刘。净身后李连英在家养伤一年,也是曹氏跟儿子这辈子谈话最多的一年,她含着泪只是讲:打人一拳,防人一脚的事,千万不能干;自己吃饱了,也要想着别人;但行好事,苍天不会辜负好心人;不修这一世,要修你的来世。

李连英还记得离家的那一天夜里,母亲哭了一夜。李玉拉着排子车送走他,母亲一路追着车子直到西直门,最后在九岁的李连英兜里放了两个煮鸡蛋。多年以后李连英一闭眼,还仿佛在小刀刘的地窖里,见一个满脸粉刺疙瘩、扁平酒糟鼻的矮胖汉子在面前乱晃;一睁眼,还能依稀看到老母亲,深更半夜伛偻着身子跪在香烛前。

几千年来,太监从来没有好名声,李连英自然也不例外。但就算李连英发迹之后给了母亲再多的钱,都有些苦痛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据《宫女谈往录》记载,无论是贵是贱、是贫是富、是得宠还是受辱、是飞黄腾达还是藉藉一生,每一名太监都无比珍视自己那一点被脔割的身体,都会珍而重之地花大钱从净身师手上赎回来,拿到父母的坟前,烧掉陈旧发黄的净身契约,跟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号:

“爹给我的骨头,娘给我的肉,现在我算是捧回来了,今天算我重新认祖归宗的日子了!爹娘的血肉,当儿子的一天也没有忘掉啊!”

朔风野火,纸灰飞扬,苍老的声音在空中沉浮,这就是太监的一生。即便大太监李连英,依然是这一生。

李连英死后葬在恩济庄,坟墓在五十多年后被发掘,头颅被抛在大路上。恩济庄是高级别太监的墓地,一般太监无缘进入。从明朝开始,无数无名无姓、无声无息的普通太监死后都葬在京西海淀一带,称为“中官坟”。后人觉得中官是太监名号不好听,又忌讳坟字,所以慢慢改了名,就是如今的中关村。

参考: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