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贵茶道专用
室町时代(公元1338-1573 年)后期,茶人千利休将饮茶与园艺、建筑、书画、花艺、礼仪等融为一体,独创茶道,引得权贵争相效仿,以京都为最。
茶釜的生产中心逐渐由福冈、枥木转移至京都。
十六世纪初期,京都内的三条区组建立了釜制造者协会,当时于那里制造的釜称为“京釜”,是室町时代京都权贵茶道专用铁釜。
京釜开始运用烧贯技术,当铸好壶之后,再放到火里,再用一个硬刷打整,使之有光滑好看的表面。同时也是为了将壶做出仿旧的外观,并生产了一个不带凸边缘(羽落)的壶。
铜制釜盖是京釜与“芦屋”、“天命”最大差异之处。釜师用不易受潮的铜盖替代铁盖,以防止釜盖受水汽侵蚀。
极具个人风格
名釜师是“京釜”又一特色。相对“芦屋”、“天命”以地方为名,“京釜”往往呈现出釜师的个人风格。优秀的釜师大多从属于权贵阶级,如专为大名织田信长、茶人武野绍鸥制釜的西村道仁,大名丰臣秀吉、茶人千利休的制釜师的辻与次郎,以及名越善正、西村道仁等等釜师。其中,名越弥七郎,名越家第五代传人,堪称当时京都第一制釜名人。
十六世纪京釜变得格外出名,并且吸引很多铸造者来到这里。在釜会的铸造者从1543年的八个增加到1602年的六十七个。十六世纪的最后十年,日本进入到和平时期,对茶道用壶的需求日益增长,订单从京都暴增至芦屋与佐野。由于距离带来的不便,许多芦屋的铸造师被鼓励移民京都。这种趋势导致了后来芦屋和佐野釜产量的下降。
更讲究文化美学和艺术性
京都铁壶——京都的铁壶制作方面更讲究文化美学和艺术性。盖子分为铜盖和以七种金属熔铸成的七宝铜盖,著名的堂号会在盖子里面刻堂号名字,(并不是所有的老铁壶盖内都附款)下图是我的两只龙文堂老铁壶的壶盖,左为七宝铜盖,右为银摘座铜盖。京都铁壶的精品壶,壶身或有浮雕山水花鸟鱼虫,或汉字书法,一些名贵的还错金银,做工极为讲究,一些名家会在壶身留下人名款,即使是素壶也非常雅致,气韵十足。
明治时期是京都铁壶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相当多被如今的收藏者追捧的堂号及名家,如今铁壶收藏升温,主要以京都主流堂号老铁壶为主。这些备受关注的京都铁器,在昭和期间因日本茶文化的改变及战争而断绝,大多堂号,包括赫赫有名的龙文堂就此绝迹。即使到了近现代京都铁壶制造业有所复苏,也是非常小规模,并且艺术性上也逊色很多。虽然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定义出来,到底被使用过多少年的铁壶可以称为老铁壶,但大多数被我们现在视为热门收藏的老铁壶,主要以战争前的为主。
京都铁壶的传承脉络
京都铁瓶分为两大体系,分别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堂的龙文堂和一时与其为瑜亮的金寿堂。龙文堂是历史上第一家采用脱蜡法精铸铁壶的堂号,在铁壶爱好者狂热追捧的四大京都堂号中首屈一指。堂下有四大天王,大国寿朗、安之介(二代)、上田照房和井上。龙文堂家族二代的安之介,在铁壶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宗师地位。他把过去的铁壶制作技巧加以总结改进,壶嘴、壶盖、手把及整体造型都逐渐完整。其作品制作工艺繁复,雕琢细腻精湛,深受日本本土乃至欧洲上层社会的喜爱,影响日本铁壶制作长达百余年。
相对龙文堂作品的花俏,金寿堂的制作风格偏向高雅素洁。就像紫砂有花货和光货,花货就是龙文堂体系,光货(又叫素壶)多出自金寿堂体系。金寿堂创办人雨宫宗兵卫和同时期的安之介为一时瑜亮。因擅长运用金、银、铜不同的金属材质镶嵌或浮雕于壶身或壶把上,以独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及精致细腻的做工和稳定的质量出名。其作品深受欧洲贵族阶层的喜爱,现在欧洲的亚洲民艺馆还收藏着金寿堂雨宫的作品。
另外相对龙文堂的四大天王金寿堂拥有五大支柱分别是云色堂、光玉堂、省铸堂、松荣堂、三德堂五大支柱。其中云色堂传承至今,一度代表了京都铁瓶的最高审美标准。如今的十三代和田美之助更是在京都铁瓶的传承上,有着深远影响,有媒体报道其成功再现了久已失传的明治时期最高级满工镶嵌金工绝技。另外最为推崇的便是御釜师佐藤堤(初代)创办的光玉堂,光玉堂的铁壶不论是壶身、壶盖、壶把都相当具有特色,堪称「设计感」最佳的堂号。一度与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被外界称为“京都四大堂口”。
但这“京都四大堂口”有平衡京都两大体系之嫌。其实论工艺与影响,小编最推崇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与藏六,虽然藏六没有正式成立堂口,但其对京都铁瓶的传承与影响十分深远。波多野正平和藏六,都是日本铁壶史上大名鼎鼎的巨匠名家,既是亲兄弟同时也是安之介(二代)的两个得意门徒,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波多野正平(1812~1892年)学艺大成后,自立门户自许为龟文,创建了日后以脱蜡制造而闻名的“龟文堂”,位列京都四大堂号之列,并一度与龙文堂争雄。此外,波多野正平还有两个徒弟在当时也是家喻户晓:一个是梅泉,另一个是铃木光重。藏六则以青铜器创作闻名于世,并以蜡型铸造法成功地将中国古铜器的图腾摩划入铁壶作品,创造了经典的饕餮纹饰兽口壶。此外,藏六还亲自制造了江户时期孝明天皇的铜御印、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的大将军黄金印、明治六年天皇御用国玺等,成为日本幕府时代末至明治时期的金工巨匠。至今仍被推崇为金属工艺第一人。
京都铁壶的声音
如果不专门拿出来说,可能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铁壶的声音,这也是京都铁壶的有趣之处。它时而像风穿越松涛,时而像海浪拍岸,每种不同的音效,都是铸物师的杰作。比如在底部安装响片、或者故意制作出凹陷,壶盖与壶体的敲打,都会依火势大小而发出不同的鸣声。还有活动的壶钮,也常常伴随着壶内水沸腾的节奏而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日本艺术评论家冈仓天心先生,在其著作《茶之本》中有这样一段对“鸣金”的记载:“做客朋友家中,一进宅门,只见主人盘腿坐于茶桌旁,火焰熊熊,气烟袅袅。我刚一入坐,铁茶釜内部,茶水被烧开所产生的滚音顿时打破了寂静,支配着四周空气。茶釜唱着不知名的歌,特殊旋律出自它的底部,那里排列着两三片铁片。从它的旋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声音,好似耸入云霄的瀑布,拍打撞击岩石的海浪,吹拂竹林的风雨,风吹耸立山丘上的扁柏,那是难得的混合了所有自然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