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意味着这家企业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创建时间50年以上则意味着其穿越了多个经济周期,具有宽广的护城河与持久的生命力。
来源:砺石商业智库(ID:lishizhiku),作者:刘国华
划重点:
1. 宝马公司成立于1916年,至今已有102年的历史。在2018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宝马名列全球第51位,在德国企业中排在第4位。
2. 宝马汽车良好的性能来源于制造飞机发动机的血统。发动机技术优势既是宝马汽车技术的核心,也承载着宝马的制造文化。即便在宝马发展最艰难的日子,宝马也没有放弃对发动机改良的探索。
3. 早期宝马的发展与“一战”“二战”是绑定在一起的,被迫沦为德国军队全球征战的飞行和运输设备提供商,这既有历史的无奈,也有历史的必然。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大企业,都有可能在战争时成为军队的物质供应商。
4. 谈到宝马公司,哪怕是谈到德国任何一家历史悠久的制造型公司,像奔驰、大众、西门子等,都必须首先要谈到这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性。宝马的很多特点也是德国制造的共性,宝马进化的历史几乎是德国老牌制造业的共同历史。
1
在2018年“世界500强”榜单中,宝马公司排在第51位,总营收为1112.314亿美元。排在它前面的汽车企业还有7家,分别是排在第6位的丰田、第7位的大众、第16位的戴姆勒(奔驰)、第21位的通用汽车、第22位的福特、第30位的本田,以及排在第36位的中国国有汽车企业上汽集团。单按照营收来看,宝马公司在这些汽车企业中并不算突出,只是排在第八的位置。
但考虑到排在财富500强第21位的通用汽车在2018年的营收高达1573.11亿美元,利润却是-38.64亿美金。可能很多人对亏损38.64亿美金没什么概念,换算一下你就明白了:如果把这些钱换成现钞,就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每天往火炉里面烧掉1058万美金。折合成人民币,就是每天往火炉里烧掉7292万。这是一笔非常巨大的亏损!
因此,只考虑“世界500强”的营收,是有局限的。某种意义上,《财富》每年发布的500家公司只是“世界500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世界500强”。
如果我们将宝马及排在之前的汽车企业利润率做一个排序,情况会如何呢?我们简单用利润除以营收,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这次,我们看到宝马公司排在了第一位。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表格反而更能说明问题,它其实较为准确地表明了这些公司的品牌溢价能力。而品牌溢价能力的高低预示着市场对该品牌的认可度和未来市场潜力。
当然,排在这个表格第二位的丰田公司尽管利润率稍微落后一点,但体量却是宝马的2.4倍。就研究汽车行业来说,丰田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标杆企业。关于丰田,我们放在后续案例再研究。
2
其实谈到宝马公司,哪怕是谈到德国其他任何一家历史悠久的制造型公司,像奔驰、大众、西门子、博世等,都必须首先要谈到这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性。
德国制造业的创始人几乎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大多数都是科学家或发明家。比如,大众公司的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就是著名的德国汽车工程师,对汽车进行了革命性的更改。戴姆勒奔驰的创始人戈特利布·戴姆勒是德国工程师和发明家,他设计出了四冲程发动机,并与威尔赫姆·迈巴赫合作研制出了使用汽油的发动机。西门子的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是世界著名的德国发明家和物理学家。
由于这些人本身是科学家或者发明家,因此对科学和创新本身就有极大的热情,甚至沉浸其中。即使他们做商业,追求更多的还是科学创新的实际应用,而不仅仅是对财富的追逐和一些外部形式感的关注。
这与很多中国公司的创始人有非常大的不同。中国公司创始人往往很少有科学家和发明家这样的身份,而往往是发现一个市场机会,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从而获得企业发展的先机。所以他们往往更注重商业模式、资本运作及政府关系的处理等等,或者一些人就干脆盯着人口红利,做着“薄利多销”的生意。
宝马公司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奥图(Gustav Otto)自己本身不是特别杰出的发明家,但其父亲却是大名鼎鼎的尼可劳斯·奥古斯特·奥图(Nikolaus August Otto),是四冲程汽油引擎(奥图循环引擎)发明者,这是今天所有汽车与发动机的鼻祖。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控喷射燃油发动机的发明人,尼可劳斯·奥古斯特·奥图在德国社会和历史教科书上都被置于很高的地位。
▲宝马总部造型:“四缸大厦”
古斯塔夫·奥图在父亲发明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航空发动机,功效较传统的发动机进步不少。他与合伙人加布埃尔·莱什则于1910年用自己设计的发动机组装出一架双翼飞机,引起德国媒体一片惊叹。为了让更多人接受这种飞机发动机,30岁的吉斯坦·奥图于1913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开设了飞机发动机制造厂,除了生产航空发动机以外,还生产流线型的双翼侦察机。
很多人都知道“坐奔驰、开宝马”这句话,这句话表明了宝马给驾驶者带来的良好操控体验。而操控性良好的来源,则源自宝马的发动机一开始其实是为航空而诞生的,这也是为何宝马的车标是“蓝天白云+螺旋桨”的原因。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宝马公司除了生产汽车、摩托车之外,飞机发动机引擎仍然是其重要的业务之一。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全球飞机引擎的三大厂商之一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olls-Royce)。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都很陌生,但是它另外一个中文译名“劳斯莱斯”想必大多数人就如雷贯耳了。一般而言,我们将Rolls-Royce公司生产飞机发动机的部分,翻译成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而将生产汽车的部分翻译成劳斯莱斯。
劳斯莱斯是宝马通过收购收入旗下的品牌。在1998年启动收购时,其实是最先被大众公司抢走。但是仅仅一个月之后,劳斯莱斯最终还是选择了宝马。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宝马早在1990年就和罗尔斯-罗伊斯开始合作建厂,共同研发和生产用于支线客机和公务机的BR700系列喷气式发动机。尽管此后从1998-2003年期间有5年多的时间里,宝马与大众一直为劳斯莱斯闹得有些不愉快,但最终两家同时有航空发动机血统的公司还是走在了一起。这说明,在企业收购中,拥有相同血统与基因的公司更容易成功。
3
由于宝马拥有航空发动机的血统,再加上古斯塔夫·奥图最早创立公司是在1913年,它便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与“一战”联系在了一起。
宝马源头的两家公司是卡尔·斐德利希·拉普(Karl Friedrich Rapp)创立的发动机制造公司和古斯塔夫·奥图创立的飞机制造公司,都刚好成立于1913年。这个时间点,正是“一战”爆发的前夜。
在创立公司之前,拉普(Rapp)就曾是一家德国飞行器公司的首席工程师,而奥图则继承了父亲在机械方面的才华,研制的发动机受到军方的欢迎。可以说,他们两家公司一开始就被一战中的德国军方瞄上了。
由于一战中德国空军对飞机技术的严苛要求,公司又在战争的紧急状态下被政府催单,这给创始人奥图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到1915年,奥图因为压力太大,被送到慕尼黑精神病院治疗。在他住院期间,公司濒临破产。之后,奥图被迫接受公司被收购的事实,从公司辞职。
1916年3月7日,收购奥图公司的财团将公司重组整合,建立了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公司(Bayerische FlugZeug-Werke,简称BFW)。这一天,也被宝马官方认定为公司的正式诞生日。1917年,这家公司又被并购重组,更名为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Bayerische Motorenwerke,BMW),这也是BMW这个名字的首次出现,实现了从BFW(别烦我)到BMW(别摸我)的转变。
但是随着1918年底一战的结束,宝马的发展进入停滞期。根据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德国一切有关空军装备的生产都被严厉禁止,宝马公司生产发动机和飞机的业务自然首当其冲,公司由此完全陷入了“停产”状态。
为了存活,公司不得不利用制造飞机的剩余木料开始做起了家具生意,生产助力自行车、铁路刹车组件等。其中一段时间,宝马公司甚至完全成为一家铁路配件厂,曾经引以为傲的核心业务——航空发动机制造被完全放弃。
1919年,宝马当时的老板甘美路·卡斯丁哥尼毫无信心经营公司,并将其卖掉。到1922年,后悔的卡斯丁哥尼花了7500万马克,重新买回了宝马。
4
在《凡尔赛条约》限制的几年内,宝马公司虽然被限制不能生产发动机,但是一直在酝酿着如何利用发动机的技术优势转型生产其他产品。这次酝酿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决定在1923年限制解除后生产摩托车。这款车在1923年9月的柏林车展上正式亮相,产品型号为R32。R32摩托车向外界重新定义了宝马,等于向外界宣布宝马公司开始从一家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公司转型为生产摩托车的公司。宝马公司的摩托车一经推出,便赢得了专家、媒体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这次转型是宝马造车的开始。摩托车的成功,让宝马信心倍增,随后决定由摩托车转向汽车。但当时以宝马战后恢复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完全自主建立一家汽车制造工厂的。
于是在1928年,宝马收购了艾森纳赫汽车制造公司,借此进入汽车领域。在宝马入主艾森纳赫后,将BMW图标插到艾森纳赫汽车的水箱口上,第一台汽车带标的BMW 3/15就此诞生。
4年之后,也就是1932年,宝马公司才真正推出了首款完全自主设计研发搭载四缸引擎的车型BMW 3/20。1933年,搭载六缸引擎的BMW 303也推出,这款车还首次采用了宝马品牌传承至今的经典元素“双肾”形进气格栅。
在303基础上,宝马公司紧接着又推出了326、327、335等。30年代德国战后经济的恢复,让宝马得以研发更多车型来满足市场需求,车型涵盖了轿车、跑车、敞篷车以及运动跑车。这时的宝马,可以算是豪华阵营中的一份子了。
1939年的夏天,宝马公司推出的325型跑车让其声名大噪。但仅仅几个月后,二战的爆发让宝马再一次偏离正常的经营轨道。在“闪电战”的战略布局下,战车和飞机自然是急需品,军方自然把眼光又投向了宝马公司。不管愿不愿意,宝马最终还是沦为了纳粹的战争机器。在二战期间,宝马的325型和326型均被纳粹党征用于军事。
1945年二战结束后,宝马元气大伤,在慕尼黑的很多工厂和研究中心几乎被夷为平地。与一战同样的原因,宝马由于德国战败条约的明令禁止,失去制造汽车和摩托车的合法性,只是被许可维修美军飞机。
与此同时,战后购买力低弱的德国人民,必然承担不起太高端的产品。为了维持公司经营,宝马不得不转向厨房用具及自行车的生产。到1948年,宝马公司重建了一间摩托车工厂,在短短5年间便销售了10万辆R51摩托车。期间,它还为一家美国公司做了3年飞机发动机研究和开发工作。
1952年,宝马终于获批可以生产汽车了。此后的宝马一路高歌猛进,连续推出了一款又一款的经典之作,比如1962年的宝马1500、1977年的宝马7系、1985年的宝马xDrive、1999年的宝马X5等等。
5
真正奠定宝马风格或者品牌调性的事件,应该是1960年推出的“新经典”(New Class)项目。这个项目里面包含了两个词:“经典”和“新”,经典意味着历史和传承,新意味着创新和发展。实际上,我们今天任何一辆宝马车上,都能看出这两个词的痕迹。
“新经典”项目的首款车型BMW 1500在1961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一年后正式量产。接着,宝马又推出了这个项目的第二款车BMW 1800,以及这两款车的改款车型1600和2000等。
“新经典”项目车型的热销,不仅让宝马获得丰厚的资金回报,更让宝马由此逐渐奠定了在圈内“运动豪华品牌”的地位,确立了品牌调性。此后,宝马逐步建立起了自己完整的品类体系。
目前,宝马车系主要有1、2、3、4、5、6、7、i、M、X、Z等。其中,1系是小型汽车,2系是小型轿跑,3系是中型汽车,4系是中型轿跑(含敞篷),5系是中大型汽车,6系是中大型轿跑(含敞篷),7系是豪华D级车,i系是宝马电动车以及混合动力系列,M是宝马的高性能与跑车版本,X系是宝马特定的SUV(运动型多功能汽车)车系,宝马Z系是宝马的入门级跑车。至于宝马旗下的另外两大品牌MINI和劳斯莱斯,前者是1994年收购英国罗浮集团所得,后者则是跟大众竞争收购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汽车业务的结果。
但是车系不管如何发展壮大,宝马的研发和创新基本上都是在“新”和“经典”组合的框架下进行的。
6
如今,面对互联网、智能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宝马再一次面临挑战。对此,在2017年9月举行的德国法兰克福车展上,宝马集团负责研发的董事傅乐希(Klaus Fröhlich)说:“宝马已经全面行动,把研发工作和创新实力看作成功的关键”。
对于宝马而言,现在不应该仅仅把传统汽车巨头视为竞争对手,还应该将拥有未来科技和客户数据的科技公司作为竞争和学习的对象,比如谷歌和特斯拉。为此,宝马公司甚至在2016年调整了自己的研发部门。新调整的研发部门聚焦在数字化和驱动技术两大领域,在热门的技术领域比如新能源车、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方面进行布局。
为配合自动驾驶的推出,宝马在高精度实时地图、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与环境建模,以及动态控制这四个关键领域都已做好准备。
比如在全新的BMW 5系中,宝马在人机交互方面就进行了创新,推出了五维智能人机交互系统,包括自然语音识别系统、多点触控屏幕、手势控制系统、iDrive控制系统和热敏按键。其中,全新BMW 5系装备的自然语音识别系统,不再需要用户背诵固定指令,也不需要层层递进的命令逻辑,而是可以实现直接对车机系统说出想法就会有所回应。在全新的BMW 5系Li中,已经实现了第二级自动驾驶。其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凭借多区域监视雷达系统和立体摄像机实时监测,使车辆始终保持在车道中间,自动保持与前方车辆的车距进行跟车;而侧面碰撞防护,也可在时速70-210公里的范围内,校正转向,避免侧碰。
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上,宝马公司已经将在制造车间运营过程产生的数据收集起来,再反馈到制造过程中。比如,宝马会记录下螺栓每一次的拧紧程度。这些数据可以用来监测相同操作的检测和监督,以便在可能出现问题时进行干预,防止出现质量问题。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在新能源汽车,还是自动驾驶等领域,宝马都走在世界前列,最新一代7系(G11)上已经具备了高度辅助驾驶功能,而被宝马定义为高度自动驾驶Highly Automated Driving(HAD)的系统也在不断完善。2019年3月,宝马还将新增一个名为“智能个人助理”(Intelligent Personal Assistant)的增强型语音控制系统。
7
宝马今天形成的制造基因是与德国制造的整体基因联系在一起的。德国人根深蒂固的实业观念造就了像宝马这样的德国企业超强的制造能力。而与之支撑的,则是德国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之所以存在这些高素质的员工,德国职业教育系统一直沿袭的“学徒制”功不可没。
至于形成“学徒制”的原因,有可能与本文前面提到的科学家或者发明家创业的氛围有关。在科学家领头的企业下,执行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决策,而学徒虽然文化水平不见得高,但是熟练度和执行力都是顶级制造业需要的。
另外,在科学家领头的企业里,企业家往往也不喜欢太有等级的制度。比如在慕尼黑宝马总部大楼内,除了财务和总裁办公室外,没有单独办公室,员工们都在敞开的环境下工作。
另外,在德国媒体上,很少有像乔布斯、扎克伯格一样的明星级企业家出现。相比较追逐曝光和明星效应,德国的企业家更喜欢转入技术的细节中。管理者们相较于“领导力”,更关注“管理力”。
就整体德国制造而言,还有一个特点值得注意:很多德国企业建立在远离市区的小镇。相比在大都市,在小镇具有几个明显的优势,比如员工忠诚度高,成本较小,雇员和雇主在小镇相互依赖,造就了相互认同。另外,在小镇还可以避免干扰和精力分散,能静心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
从1916年到2018年,宝马公司已经走过了102年的生命。作为为数不多的百年企业品牌,其历史里有曲折、有波澜,也有无奈,甚至也曾几度濒临破产,几次易主。但所有的一切,都没能阻挡一家造车公司的梦想。
扩展阅读:宝马公司的那些事儿
BMW
BMW有时候也叫Bimmer,所以来到中国后就被音译为“宝马”,但是作为一个工科狗,作为一个学机械的工科狗,作为一个学机械又沉迷科研的应用型工科狗,通常我们将宝马公司叫做巴村机械厂(巴伐利亚发动机厂股份公司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它是德国制造业的骄傲
它是德国制造业的骄傲,却也在那个时代身不由己成为侵略者的爪牙;它是多数男女心目中的座驾,却也被打上奢靡之风的烙印;它身上融合着日耳曼民族的沉稳以及巴伐利亚的激情,但是正如德国的多数企业那样,它的诞生之初也与德意志战车绑在一起,是一个纯粹的军工品牌。
Gustan Otto
1916年3月7日,在满是啤酒香肠的慕尼黑,古斯坦 奥托(Gustan Otto)成立了BFW也就是巴村飞机制造厂Bayerische Flugzeug Werke (BMW的前身)。
1917年7月20日,BFW重组后成为了BMW,这位古斯坦也是个某二代,他爹是尼古拉斯 奥托(Nicolais Otto)就是发明内燃机的,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热力学领域,有个【奥托循环】,背的要死要活,不过还是要感谢他,没他还真没汽车坐。
由于Gustan Otto这位是玩飞机的,所以一开始公司就很有建设性的制造一种流线型的双翼侦察机。此时欧罗巴大陆上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一战,此型飞机受到了德国一线飞行员的好评。
为了拿到更多的订单赚小钱钱,除了造飞机,公司还涉足飞机发动机制造业,其中最著名的一款发动机名为BMW IIIA。
它创新型的使用了高空化油器,让发动机在不同的高度可以进行自我调整,使飞机发动机在高空不会熄火,全马力运转,吊打一票协约国战机。
可是一战德国还是被打残了
可是一战德国还是被打残了。签署了“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发展空军5年,BMW第一次懵逼了。国家战败,库存卖不出去,BMW当时发不出工资,德国的工人那可不好惹,一怒之下把制作飞机的原材料全部拆了,做成了衣柜、茶几、书架等家具出售,以换回他们的报酬。
随着希特勒的上台,整个日耳曼民族被一起绑上了复仇的战车,此时BMW中的工程师分成两派:一派压抑已久的工程师们希望能够利用军工加强自己技术的积累,于是乎就有威利·梅塞施密特自立门户成立了梅塞施密特公司(这个以后讲,感觉有一次的挖坑了)。
而BMW则很温和地开始开拓民航发动机制造业。其设计的星型气冷活塞发动机堪称一绝,所谓星型气冷活塞发动机的气缸环绕曲轴排列,通过连杆带动曲轴旋转,与直列引擎相比其结构紧凑,散热好。
132引擎
BMW开发的132引擎,让BMW一跃成为德国民航业最重要的引擎供应商,几乎知名的大型飞机都采用这款引擎。
采用这个引擎还有一架Fw200完成了人类首次从柏林到纽约的直飞。但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敌不过一个时代的疯狂,BMW被纳粹控制,成为了纳粹重要的军工厂。但是不可磨灭的是,BMW设计并制造出BMW801发动机,让活塞式战斗机进入了最后的巅峰。
当然,BMW也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喷气式发动机BMW003,只是由于技术原因没有第一个量产。
说起BMW就不得不说,R32,一款经典的摩托车
其使用一台BMW M2 B33发动机,其最大的特点是两个气缸水平分布在曲轴两侧,活塞在水平方向上做左右往复运动,构成一台水平对置发动机。独特的造型造就了独特的机械美感,活塞的每次做工就犹如拳击的出拳动作,也让这类发动机得名“拳击手”。
在二战期间BMW也为德国生产大量的R系列摩托车,尤为著名的是R75。这款军用三边摩托凭借其出色的性能跟随德国摩托化步兵跑遍了整个欧罗巴大陆,咱中国的长江750挎斗摩托就是各种逆向工程仿制出来的R75中国版本。
二战后
二战后,BMW被禁止生产飞机发动机,摩托车的排量也被限制,但是日子还要过,工资还要发,于是乎,BMW开始造车了,由于BMW是一家拥有技术实力的公司,并且其有着深深的技术底蕴,所以除了著名的3系,5系。
V12发动机
在1988年BMW推出了属于自己的V12发动机,并把这类发动机用在赛车,轿车,以及收购来的豪华车辆品牌上(比如劳斯莱斯)。
BMW的蓝白标志象征着旋转的螺旋桨,这正是公司早期历史的写照。可是宝马总裁的对这个LOGO的解读是:宝马的总部在慕尼黑,位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而巴伐利亚州的州旗是蓝白相间的,BMW的名字又是巴伐利亚发动机公司,BMW就代表了巴伐利亚,代表了德国最精湛的发动机技术。
但是,其实更加自由的蓝天螺旋桨也许更有诗意不是么?
纵观 BMW 的整个历史
纵观BMW的整个历史,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为其倾注着追随科技进步的狂热以及超越前人的决心,铸就了一代又一代动力澎湃的发动机,生产了一件又一件传世的作品。其中有的仅仅为了杀戮,有的则为了造福于大众。
也许今后再次看到BMW,脑海中想到的不仅仅是它奢华的外表,更会记起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人类曾用精湛技艺打造出来的一把把双刃剑。
宝马大转型:从汽车公司到科技公司
一个多月来,百年车企宝马释放了一连串转型信号,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Harald Kruger)表示,宝马要从一个汽车制造商转型为豪华出行和服务的汽车服务商,成为一个高科技公司。
科鲁格今年52岁,1992年加入宝马集团,2015年5月成为宝马董事长,他是宝马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也是目前全球豪车品牌中最年轻的掌门人。2016年底,科鲁格在宝马内部提出宝马向科技公司转型的目标。
科鲁格称,“这是宝马公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转型之旅,改变势在必行”。
宝马的转型被科鲁格命名为“第一战略”,旨在将宝马打造成一个基于宝马汽车的,可连接多种服务的大型硬件生态系统。细化而言就是自动化、互联化、电动化、共享化/服务化,也被称为ACES。
第一战略
自动驾驶(Automated)是宝马集团此次转型的核心,这也是目前互联网公司、新兴公司布局最多,寄予厚望的热点领域。包括谷歌、特斯拉、百度、Uber都是这个领域的新入局者。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孙玮告诉《财经》记者,宝马集团计划在2021年推出BMW iNEXT,真正实现高度自动化驾驶。谷歌和百度此前宣称在2020年左右推出真正实现无人驾驶。
2015年底,宝马联合奥迪、奔驰收购诺基亚地图业务HERE,布局对无人驾驶至关重要的高精地图领域;2016年7月,宝马又与英特尔、以色列公司Mobileye战略合作,联手进入无人驾驶汽车领域。这也是IT、汽车、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tSystem,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三巨头的首次合作。
昂贵的Mobileye产品占据全球超过75%ADAS市场份额,是高端车普遍采用的硬件。特斯拉、谷歌无人车也采用Mobileye的产品。
2017年3月,英特尔斥153亿美元巨资收购Mobileye,进一步加固了这个联盟。《财经》记者获悉,计划在2021年推出的BMW iNEXT就基于宝马和英特尔的合作。
宝马也正加大对自动驾驶研发的投入。孙玮向《财经》记者称,宝马将在慕尼黑附近建立一座全新的研发中心,专注于研发车辆联网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人员将超过2000。
这个数字和目前研发智能驾驶的互联网公司实力相当。以百度为例,百度目前拥有1300名专注智能驾驶的研发人员。
孙玮亦透露,今年下半年将有40辆宝马全自动驾驶汽车在全球投入路测。此前,宝马已经在成都完成1.4万公里高度自动化驾驶实路测试。
无人驾驶之外,宝马“第一战略”中的第二个步骤是互联化(Connected)。2016年11月,宝马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推出了“云端互联”APP,2014年及以后出产的宝马车辆均可通过苹果手机和APP接入该服务。
这一服务整合了宝马所有的手机应用程序,将用户、汽车、道路、服务等智能的连接在一起。目前涵盖旅程管理、车辆服务、高档出行服务和生活方式娱乐服务共4大方向的功能。
宝马以合作的方式布局了欧洲、美国、亚洲等重点区域的主流互联网公司。科鲁格称,在此领域,宝马更加依赖供应商后台。他称,下一步,宝马计划与特定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兴公司展开合作并投资。电动化(Electrified)也是“第一战略”的重要部分,且是宝马目前最为成熟的新业务。
宝马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Project i”项目,开始了以量产为目的的新能源车研发。在过去10年中,宝马集团推出了创新的BMW i品牌和i3、i8两款车型。
孙玮透露,2016年,BMW i系列在中国市场的同比销量增长333%。今年,宝马计划实现10万辆新能源车型的年度销量目标。这占据了2016年宝马总销量的1/30。到2025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达到公司汽车产品总销量的15%到25%。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化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高通的一位技术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发动机从油电转为电动后,使汽车的动力模块和传动系统设计变得更加简单,为自动驾驶腾出更多创新空间。
为了配合电动汽车的普及,宝马还推出ChargeNow即时充电项目。全球范围内,ChargeNow在29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6.5万个充电设施。去年,ChargeNow正式进入中国,目前累计在十个中国城市建成超过1700多个充电桩,今年的目标是2500个。
“第一战略”的第四步——共享化/服务化(Shared/Service)则聚焦服务扩张,推出Now系列服务,将服务的范畴扩大到宝马车主之外。
《财经》记者获悉,Now系列服务目前包括:DriveNow(美国)、ParkNow(欧洲)、即时充电(ChargeNow)和即时出行(ReachNow)。“即时充电”在2016年进入中国,“即时出行”共享汽车服务已在北京进行员工内试。
宝马是全球最早推出共享汽车服务的汽车公司。在宝马公司展出的一款Mini共享概念车中,不仅囊括了无人驾驶、互联网化和电动的概念,还提出了车身颜色随使用者设定变化、无轮化等概念。
与谷歌正面交火
在宝马的战略版图中,包括英特尔、Mobileye和腾讯、百度等都是跨领域合作伙伴。这和目前车联网领域的众多合纵连横类似。从2013年开始,全球范围内,车企和IT、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消息就不绝于耳。
车企和互联网公司都希望掌握主导权,因此合作并非一帆风顺。目前来看,车企处于上风。
市场调查机构Navigant Research 近期在完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遴选了全球18家最大的公司,并根据技术、市场战略、生产实力、耐力、销售,营销和分销等十大标准进行排名。结果显示,前五名均为老牌汽车制造厂商,他们分别是福特、通用、雷诺-尼桑、戴姆勒和沃尔沃。宝马和谷歌的VM Group、特斯拉、丰田、等紧随其后。百度处于第三梯队。
其实,从一开始,在涉及汽车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合作中,车企的主导权就远大于互联网公司。
2014年,百度曾和宝马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意在联合宝马做出类似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甚至计划在当年底就上路测试。
但2016年11月,这场联姻失败了。宝马中国CEO康思远(Olaf Kastner)向国外媒体表示,“分手”是因为在如何管理项目进程的议题上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分歧。
宝马至今和百度在中国高精地图领域保持合作关系。但一位接近百度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双方的合作短期内很难再进一步。
中国某汽车品牌产品规划总监告诉《财经》记者,互联网公司从地图、语音互动娱乐系统,辅助驾驶等领域切入汽车,并且很想进入娱乐交互系统之外的更多领域,但多年来没有多大进展。
他认为,即便英特尔并购mobileye这样的大动作,也得5年之后才有可能取得车企的信任。汽车迭代要综合考虑安全、法规方面等诸多方面因素,迭代效率明显低于消费电子,但快速迭代的消费电子和互联网服务无法保证汽车驾驶安全,尤其是智能驾驶。“即便是相当冒进的特斯拉,也已经开始放慢脚步。”
谷歌是互联网公司中在无人驾驶领域走得最早最快的公司,2010年就着手研制无人驾驶汽车,积累大量数据和经验,谷歌甚至打算自己生产汽车。不过,谷歌无人驾驶近年来持续面临人才流失、路测不顺等困扰,去年年底,谷歌宣布无人驾驶公司从谷歌分离,成立单独的无人驾驶公司WM。
李彦宏近期接受外媒采访时称,他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分拆无人驾驶部门,以吸引更多资金和合作伙伴。不过他也强调,百度更可能与传统汽车制造商合作生产无人驾驶汽车,而不是像谷歌一样自己生产。
不过,也有资本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宝马布局无人驾驶领域顺理成章,但布局汽车共享等领域则有一些现实挑战。
汽车共享运维成本高企是个问题,包括:汽车成本、停车位、电费、人工等,还受到政策和新能源车运营指标的限制,正因如此,中国汽车共享市场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但迟迟未见爆发。
上述资本市场人士称,宝马的新战略与当前主营业务即汽车销售有冲突,无人驾驶车和汽车共享的投入,会减少汽车新增销量。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短期内提高不了企业估值,且对企业财务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从长期来看,宝马能否借助无人驾驶和共享出行在产业变革中掌握先机,变数仍存。
宝马财报数据显示,集团目前现金储备达131.67亿欧元。汽车业务在过去12个月中产生的自由现金流达57.92亿欧元。
科鲁格称其已经为下一阶段的战役做好资金上的准备:“宝马目前信贷评级位列欧洲所有车企之首,全球第二。我与所有董事会成员将全力以赴,进一步提升在资本市场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