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鱼如其名,这是一种色泽亮黄,形如黄金的鱼,在民国年间,金灿灿的大黄鱼,还有金条的别称。它曾经位居我国四大海产之首,是我国舟山近海特有的“家鱼”,曾经的大黄鱼,被誉为“国鱼”。
“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这是清代诗人王莳蕙《黄花鱼》一诗中对我省沿海一带大黄鱼丰收景象的描绘。在后世,某一段艰苦的年月,江南百姓被号召吃大黄鱼,以减少国家的粮食消耗,可见这大黄鱼之多。可如今,以产量著称的大黄鱼已成稀罕物,一鱼难求,有价无市。那么这些年到底是什么造成野生大黄鱼资源的迅速枯竭呢?
原来大黄鱼有个和其他的鱼不同的特点,就是每到渔汛这个季节,就会涌入至近海进行产卵。它们能发出强烈的间歇性声响,同时对音响也很敏感。当鳔及其两侧的声肌收缩时,压迫内脏使鳔共振而发声。在生殖季节鱼群终日发出“咯咯”、“呜呜”的叫声,这种发声被认为是鱼群在生殖时期用以联络集合的信号。而渔民则利用这个特点,直接研究出针对大黄鱼的声呐,吸引鱼群聚集一起,而后用万吨渔船进行拖网作业,将其一网打尽。
另外,则是大黄鱼的肉质较好味道鲜美,有美食家曾评点这种鱼“别有一种特殊的、排他的霸道鲜味,它强大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可见大黄鱼的美味。滥捕加上滥吃,使得大黄鱼数量急剧减少。所以,在后世大黄鱼几乎灭绝,若是谁能捕捞到野生且肥大的大黄鱼,几乎可以卖到天价。
近年来,面对着野生大黄鱼逐渐消失的困境,海洋渔业部门决定采取行动,化解将来可能无鱼可捕的危险,避免成为美国旅鸽版的悲哀。国家海洋渔业部门开始对东海渔区进行增殖放流,虽然大黄鱼的放流效果不一年生的海产品明显,但是放流大黄鱼的意义主要在于生态修复,这让野生大黄鱼有了复苏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