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路。一直以来,中式教育都饱受诟病。
“填鸭式大法”从不管学生能接受多少,只是一味地灌输。
“工业化教育”只注重课堂纪律和应试结果,扼杀了无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中式教育是否真的一无是处?BBC的一部纪录片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嘛?中式学校》
中式教育水土不服
BBC秉持着不搞事情不舒坦的心态,筹划了一场中英教育PK赛。
制作组邀请了五位来自中国的老师,他们将在英国的一所公立中学开展一场为期4周的教学实验。
老师们会用中式教育法来给50名英国学生上课,4周过后,孩子们会和其他接受英式教育的同学一起考试,由此来验证两种教育法孰高孰低。
实验伊始,师生们都很异常兴奋,他们对新鲜的彼此都抱有超高期待。
但孩子们没兴奋多久,就收获了中国老师的下马威。
所有人必须早七点到校,每天都要穿中国版校服,当然,还少不了时代在召唤版的早操,做完才能开启崭新的一天。
折腾了一上午,孩子们还没正式地上一节课,而转眼就到来的午餐时间也让他们非常不习惯。
好不容易等来了正式上课,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上课才是最大的折磨。
无休止地记笔记,还要忍受老师对课本和板书的照本宣科,一节课只能拼了命地动笔,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习惯了理解性记忆的英国孩子,完全不吃中国老师这一套,很快他们开始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
Sophie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安分子,她酷爱聊天,尤其是在上课的时候,前后左右的同学都能被她“照顾”得到。
按她的话来说,老师越严厉,学生就越想捣乱,她非常喜欢这种越界的刺激。
Luca则是另一类多动症学生的代表人物,他喜欢动来动去,扰乱其他同学,破坏课堂纪律。
就连考试也是如此,一旦做不出题目就开始打拍子或者唱歌,总之就是不学习。
Josh比起上面两个更出格,作为一个离不开热茶的英国人,他甚至把茶和茶壶带到了学校。每堂课Josh都能享受温热的奶茶,过得相当安逸。
在国内备受尊重的老师们,震惊了。
他们何时遇到过这样的滑铁卢?
整个班级听他们讲课的不足十人,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要用来维持纪律。
把差生隔离,试图让他们感受羞愧的方法完全不奏效,英国孩子只觉得好笑并不觉得惭愧。
老师们信奉的“中式教育”,在英国,失灵了。
打破隔阂共创佳绩
为了在最终的考试中输的不太难看,中国老师们决定换套方法,让孩子们不再排斥“中式教育”。
于是,沉浸式教育法安排上了。
老师们带着英国学生练扇子舞,教剪纸,最后还祭出包饺子的绝招。
一连串的中国文化教学让孩子们应接不暇,好玩的同时也拉近了老师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听到中国老师举步维艰的消息,英国校方也火速介入其中。
一顿声色俱厉的训话瞬间让顽皮的小猴子们熄了火,不敢再放肆。
原来孩子们皮归皮,可在之前的课堂上却不会这样过分,虽然不能说各个都安分守己,但没有像这样大规模地抗争。
他们只是仗着中国老师不敢拿他们怎么样,便解放天性、欺负人罢了。
被正牌老师一威胁,立马变成听话的小绵羊,一个赛一个的乖。
最后的最后,中国老师还召开了一场家长会,希望家长们能和自己一条心,请他们劝孩子们认真学习。毕竟大家都期望看到孩子成绩上的进步,而不是个性变得越来越顽劣。
三管齐下后,英国孩子终于肯跟上中国老师们的节奏了。
他们开始逐渐适应“中式教育”法,不再调皮捣蛋,课后主动留下上老师的小班课,和同学聊的话题也都变成了老师讲的习题。
这种浓烈的学习氛围,一直持续到考试日的来临。直到考前的深夜,孩子们仍在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地复习。
师生间氛围的转变,影响到了最终的实验结果。在最后的考试中,中式教育班的孩子们大获全胜。
中式教育是否合理
纪录片一播出便引起了英国当地的广泛讨论,大部分英国人觉得纪录片中的孩子们太顽劣、有点丢人,只有小部分英国人发现了中式教育的可取之处。
B站up主搬运的youtube评论
在纪录片收官后,英国宣布引进中国的数学教材,算是对纪录片里中式教育获胜的一个反馈。
随后,纪录片的资源流向国内,很多国人也输出了自己的观后感。
有人认为既然赢了就说明中式教育仍不可取代,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英国人给我们营造的错觉,想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的教育强大。
两种声音僵持不下,但批判中式教育的声音更汹涌,已然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豆瓣部分短评
但“中式教育”是否如大家所说?
纪录片中有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一名成绩很好体育较差的女孩在体育课上放声大哭,只是因为她的抛掷球无法达到规定的米数。
她强调自己已经竭尽全力,但却达不到老师口中合格的标准。这种标准的制定要求她必须时刻同别人作比较,她感到非常挫败。
英国的体育老师对于学生的崩溃感同身受,她安抚好学生后自己也濒临崩溃。
她说英式教育告诉孩子的是要和自己竞争,竭尽全力,但中式教育却是告诉孩子即便你已经尽力了,还是不够好。
体育课的考试给孩子们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旦不及格,就意味着他们是失败者。
这两种教育模式代表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告诉我们凡事要乐观,总有你擅长的方向,不要轻易否定自己。
一种是挫折教育,不断锤炼着我们的内心,就算竭尽全力不能完成,也不要放弃,总有一天会成功。
英国的宽松环境和优渥的福利待遇,促使他们选择了更为轻松乐观的前者。
他们不需要用“知识改变命运”,因为即便不受教育,他们依旧能靠福利生存。
所以这些英国孩子会问出为什么要学三角函数、勾股定理,学习它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他们会不断地挑战权威、质疑老师,由此培养了极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些是被“中式教育”培养的我们所不具备的,可身处残酷竞争中的我们不得不选择“中式教育”。
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资源短缺,所以能在一节课上灌输尽量多的知识给学生,是大部分老师的唯一选择。
地区的经济差异、文化差异,也是迫使我们应用“中式教育”的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不统一自然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倾斜,加之地区文化差异,学生们学习时必然会受到地域影响。
所以,即便采用了相同的高考试卷,各地区的分数线仍有差异。
17年全国一卷各地区分数线
但内容更为丰富的“中式教育”,为许多偏远地区孩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无数寒门学子能通过“填鸭式教学”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以此来缩短同其他地区孩子之间的差距,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并不能成为这些孩子们的追求。
所以,“中式教育”其实是时代背景为我们做的选择。
目前,各类资源最丰富的北上广地区开始有意识地推广“开放式教育”。学校开始按能力分班,采用小班授课的模式,还配备不同的教育大纲来对应不同水平的孩子。
丰富的课余活动,锻炼了学生们除学习之外的能力,他们已不再是“死读书”的代名词。
人大附中的学生表演话剧
而中国高考也不再是这群孩子的唯一选择,他们的目标早已变为世界级的名校。
与这些伴随而来的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这种“开放式教育”其实只是建立在“应试教育”上,内核依旧是“中式教育”。
越发达的城市竞争越激烈,因为父母们都心知肚明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不仅是为了好的发展,更是为了稳固住现有的地位。
每个人都在尽全力为孩子争夺好的教育资源,为了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知识,眼界更开阔,他们在方方面面都逼迫着孩子学习。
无止境的课外辅导,并非己愿的特长练习,哪一个用的不是“中式教育”?
长此以往,国内的竞争只会愈发激烈,环境只会愈发严峻,寒门贵子怕是只能存于十年前的新闻报道中了。
马路有话说:
“中式教育”已经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与其抱怨,不如思考如何改变。
投稿邮箱:maluqingnian@163.com
稿费 500-1000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