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火纵火武器的前世今生

null

喷火纵火武器是一种重要的常规武器,它们虽然不如核武器那样威力巨大,不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那样抢眼拉风,但却在战争中屡建奇功。那么,喷火纵火武器到底是怎么发展演变的呢?让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火攻

早在2600多年前,我国古战场上就出现了用竹筒抛射纵火球的纵火武器。战国时,齐国的田单曾把浇过油的柴草捆在牛尾巴上,让尾巴着火的“火牛”冲锋陷阵,结果打败了燕国军队。三国时,曹魏武将郝昭曾把浸过油的草绑在箭上, 点着后用箭去射诸葛亮的云梯。发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更是火攻的典范,借助火的威力,孙刘联军以弱胜强,阻止了曹操南下的步伐。

无独有偶,不光古代中国喜欢火攻,在古代西方也有所谓的“希腊火”。这是一种用石油制成的燃烧剂,可以用喷射器喷到敌人的舰船、城堡上或敌军士兵身上。据说当“希腊火”被点着后,越往上浇水,火烧得就越旺。在火药传入之前,“希腊火”一直是西方最主要的纵火武器。

null

火药的威力

 火药的发明让喷火纵火武器有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末年,有人利用火药发明了最原始的火箭。到了北宋末期,金兵围攻开封城,宋军曾在东城用500人发射火箭及草炮,点起熊熊大火,阻止了金兵的攻势。后来,金兵又企图挖地道入城,宋军急忙挖竖井打穿地道,并向竖井里发射“火炮”,烧死烧伤很多金兵。到了明代,出现了很多种纵火火箭,比如“火弩流星箭”、“长蛇破阵箭”、“群豹横奔箭”、“百虎齐奔箭”,等等,威力最大的一次可以齐射100支箭。

 在古代,所谓“火炮”,就是用抛石机抛掷燃烧的弹丸。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的军队围攻米尔夫城,动用了700具抛掷石油纵火弹的弩机大炮。公元1274 年,元兵用“火炮”攻击南宋沙洋城(今湖北荆门东南),使城中火焰冲天,被烧死、烧伤的守城士兵不计其数。

 除了催生火箭之外, 火药还促进了“火枪” 的发展。南宋军队曾在长竹竿筒内装火药、砒霜、弹丸等物, 制成了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突火枪的地位比较尴尬,虽然可以发射弹丸, 可石质弹丸的精度不高,射程、威力也很有限。论喷火能力,它又不如宋军武器库中的超级喷火武器———猛火油柜。猛火油柜的构造和“希腊火”喷射器很相似,由油柜、喷筒、螺旋杆和点火器四部分组成,是一种很成熟的喷火器。

火药通过成吉思汗的西征传给了阿拉伯人,13 世纪时,阿拉伯人设计出了以火药喷射为动力的“燃烧蛋”,它能在地上穿行,吓唬敌人的战马。在和阿拉伯人作战的过程中,欧洲人又学会了火药技术,发明出了“火箭车”、金属燃烧弹等武器。17世纪后半期,西方的爆炸性武器日益完善, 喷火纵火武器的发展陷入低潮。

null

null

纵火大战

 20 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喷火纵火武器获得了新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装备了三种喷火器——“维克斯”小型背囊喷火器、“克列依夫”中型背囊喷火器和“戈罗弗” 大型车载喷火器。1915年7月30日早晨,德军在凡尔登附近向英军战壕喷火,烧得英军夺路而逃。不过,当时的喷火器射程近、油料少,而且普遍比较笨重,并没有对战争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除了喷火器之外,一战中还出现了燃烧手榴弹、航空燃烧弹和燃烧炮弹。这些弹药内的燃烧剂主要是白磷和铝热剂。1915年,德军首次用飞机空投燃烧弹攻击英军阵地。1918 年,德国又用燃烧弹空袭法国。英法两国自然也不甘示弱, 纷纷研制自己的燃烧弹,和德国展开纵火大战。

 这个时期,在各国活动的特工人员也广泛使用纵火武器。德国化学家瓦尔捷尔·舍列博士在1915年研制出了外形像雪茄一样的纵火弹,叫“舍列雪茄烟”。德国还有一种叫“蓝色铅笔”的纵火弹,外观和普通铅笔一模一样,只要用手指轻压一下启动按钮,十分钟后“铅笔”就会燃烧起来。利用这些纵火工具,德国间谍在美国点燃了40多座军工厂和47艘轮船。

null

广泛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喷火纵火武器得到了广泛使用。各国纷纷将喷火坦克编入部队,还为步兵配备了更加先进的背负式喷火器。德军的重型燃烧火箭弹更是威力强大,直径320 毫米的弹体内可以装50 升燃料,燃烧面积达250~300平方米。

 航空燃烧弹也被频频使用,仅在1940年9月的头一个星期里,德国空军就使伦敦发生1500起大火。装有风笛、能发出刺耳呼啸的爆破燃烧航弹一度使英国人闻风丧胆。在对日本的轰炸中,美国也大量使用燃烧弹。当时日本有很多木质建筑,非常易燃,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就会被大火吞没,变成人间地狱。

 二战之后,白磷手榴弹、白磷炮弹、凝固汽油弹等纵火武器也经常在局部战争中亮相,威风不减当年。不过,喷火纵火武器太容易伤及无辜,现在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小了。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