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三不
审核:任逸飞 编排:风晓暮
鸦片战争开场,英国几百个人的军队就将数万清军打得屁滚尿流,死伤无数。许多人纷纷感慨,满清政府无能,用强弓硬弩、骑马挥刀的作战方式去对抗英国的枪炮,无疑自寻死路。
清朝的军队为何疏于热兵器作战,他们难道不知道火器的厉害吗?
是什么原因让满清的军队疏于火器?一般人说满清以骑射立国从而放弃火器,这未免有些书生之见了。
只要是能提高军事实力的装备,只要能让当权者巩固自身实力,又哪会顾及什么”骑射传统“?
当传统有利于当下时就保留,当传统不利于当下就用过改革来废除传统,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更何况满洲的军队不是一开始就拒绝火器,当年在宁远城下,袁崇焕的火炮一发就轰死了努尔哈赤,满洲铁骑见识到火炮的厉害之后,满世界去寻找”红夷大炮“,发展满洲的火炮力量,哪里考虑过什么满洲以骑射立国的传统?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让大清朝全面禁止火器呢?
明天启六年正月,山海关外万物肃杀,此刻的宁远城正处于13万后金军队的围攻中。在守将袁崇焕的苦撑下,这座关外孤城已经顶住后金军连续四日的猛攻。让长于野战的后金军在城下束手无策,死伤惨重的秘密,就是架设在城墙上的十一门“红夷大炮”。
这十一门大炮“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击,糜烂可数里。”
▲明朝与后金的宁远之战
明军恃炮烈城坚,仅四日,后金军就已阵亡一万七千余人。当行将崩溃的后金军再一次徒劳的向宁远城发起冲锋时,一发炮弹自城上击入后金营垒,当即引起了后金军的混乱,时人猜测那正是努尔哈赤的帐篷。
重要人物遭炮击重伤,后金军队旋即收兵,并在撤退途中将一腔怒火发向了无堡可依的觉华岛明军。当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即位。
宁远城之战是后金立国后第一次遭遇的重大挫败,面对高墙巨炮,极具机动能力的后金骑兵完全丧失了优势,攻坚战成为了防守方对攻击方的一边倒屠杀。
▲满清的红夷大炮
天启七年,皇太极发起了其在位的第一次出征,目标还是宁远。未曾料到,此役比宁远更甚。明军充分利用火器优势,竟然使后金军队无法靠近城墙,后金死伤无算。皇太极由此醒悟,“太宗明兵制胜之道,在西洋大炮。”
01 大炮我有,天下在手
此时的明帝国正处西风东渐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尊奉天主教并长于西学的士大夫,如徐天启、孙元化、张焘等,此外还有许多西方工匠供职于明军军队。
明军所配属的火炮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孙承宗和袁崇焕等将领的推广下,火炮被大量充实于驻守关锦防线的一线部队。
火炮质量和数量得到增强的同时,技艺娴熟的造炮工匠和操炮士卒也被源源不断的培养出来,这为明军实施大规模炮战提供了人才保证。后金的火炮部队,就是在收纳明军降卒和工匠的基础上扩充而来。
▲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大明和后金的均势局面很快被登州事变打破。1631年秋,皇太极率新近组建的火炮部队围攻大凌河。
得到消息的登州巡抚孙元化马上调派步兵左营参将孔有德率骑营救,但援兵行至河北吴桥就因粮饷不济而哗变。哗变随即发展至叛乱,叛军攻入登州城大肆劫掠,逐渐发展为兵七千众,炮三百门的规模。
孙元化重视火炮,登州本就是造炮工业的重点所在,孔有德的部队劫掠了大明最为先进的火炮,以及最为优秀的工匠。两年后,孔有德至镇江堡降金。
对此刻的皇太极来说,天下战阵利器,可谓“入吾彀中矣”。同期的明廷阉党肆虐,孙承宗、袁崇焕等重视火炮战术的将领被相继罢免。当阉党被除,明廷再度向东北审视时,后金已经拥有了与明军进行大规模持续炮战的实力。
在拥有强劲野战实力和火炮攻坚能力的后金军队面前,明军丧失了所有的优势。黄一农教授在对铸于1643年的满清铁炮进行研究时发现,这批炮已经运用了铁心铜体的工艺,这标志着满清在入关前铸造的大炮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铸于清康熙二十八年
02 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在军事实力上占据碾压优势的满清入山海关,如秋风扫落叶般肃清明朝势力。自此直到康熙中前期,由于战事叛乱不断的缘故,满清统治者从未降低对火器的重视,火器的制造工艺以及战略战术也一直处于进步中。
在康熙朝对西北、西南及台湾用兵的过程中,火炮和火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军事变革,只是囿于内部的驱动力,当内患消弭,四边安靖时,火器随即被打入冷宫。
火器被逐渐抛于边缘的起因,在西南。随着台湾收复,清廷在康熙二十五年重开海禁,此时正值国际贸易市场的拓展时代,美洲大量白银涌入中国。由于白银的涌入数量远远超过铜钱的供应额度,这导致铜钱的价格大幅下跌。为了平抑市价,政府不得不加铸铜钱,而西南地区富有铜矿资源。
▲苗人武士
为了对铜矿加以统一管理,清廷将私营矿产一并合入官营,并鼓励内地人口迁入西南以加强对西南地区铜矿的开发。但当地土民很快就因日益窘迫的生存空间而与迁入汉民爆发激烈矛盾,雍正朝后期的“改土归流”更是激化了这一冲突,最终酿成绵延数朝的“苗乱”。
在镇压“苗乱”的过程中,清军惊讶的发现当地土民竟然拥有数量众多的火器。这是因为清朝前期对民间火器的管制过松,火器这一杀人利器竟然成为易得的寻常物件,清廷由此立法,对火器严加管控。
除了在法律上进行管制外,清廷还在文化上禁毁与火器相关的铸造书籍,宋人所著《武经总要》,明人所著《武备志》,均被列为禁书,致使“无人敢言兵器”。
▲清军鸟枪队
03 火器不行,弓箭来凑
因为铜价通胀,政府的正常运转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在乾隆二年一度引发钱荒。为此政府出台严厉措施,禁止铜的非经济性流通使用。贵金属的稀缺、铸钱的需要以及外患无虞,现有火器之实力足以镇压叛乱,没有大的军事需要,使得乾嘉时期的军备火炮都为重铸而非新造,且重铸的火器多为“损坏锈蚀者”,火炮的质量大幅下跌。
在康熙年间,由于对外及对内战争不断,大型铸炮行为从未断绝。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的带领下,清廷拥有一支技术熟练且工艺先进的匠人团队。但随着烽烟断绝,清廷对火器的需求不断下降,铸炮行为日益稀少直至中断。
至乾隆年间,南怀仁那一代造炮工匠早已去世,铸炮行为的中断直接导致了铸炮技艺的流失。在控制铸炮经济成本和缺少铸炮工艺的双重影响下,大清火器走上了重铸旧物,“绿色循环”的逆潮流道路。火器战术和军队制度也就此停滞。
▲正在射箭的清军军官
火器一顿不前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刺激了骑射的火热。
在火器越来越主导战场局势的冷热兵器混杂时代,身负重甲已经失去了防御意义。在炮弹和枪子面前,任何甲胄都会被轻易撕裂。所以这一时期的军队抛却了传统重甲而代之以更为轻便的棉甲,甚至不着甲具。而强悍的满洲复合反曲弓虽对重甲无可奈何,对仅穿轻甲的士卒却有着可怕的杀伤力。火器一击不中便沦为烧火棍,弓箭却可以做到快速连续。当火器技术不成熟并停滞时,弓箭这一古老技艺反而获得新生。
在清廷一路开倒车的同时,西欧的近代军事革命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中西方在此交错。当1840年的大英帝国海军携坚船利炮袭来时,与他们奋战的清军与一百年前无二,武器如此,制度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