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怀不乱柳下惠,闭门不纳鲁男子。大家好,我是鲁书书。上一篇说了唐僧遇到刘伯钦的故事,是站在西游记本身的角度上来写的,并没有前两篇那样,这一篇回归前两篇文章的角度,来看看《西游记》的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心猿很明显是孙悟空了,西游记发展到这里,也是时候发一波福利了,于是乎初期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登场,唐僧总算是有保镖了。这也告诫我们青少年朋友,如果你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像唐僧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再没有一个能够保护你的人,那就好好在家呆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是想象那样好玩的。
在这里,我需要诸位明确一个客观事实,唐僧是唐僧,玄奘是玄奘,在之后的文章中,写唐僧的就是回归西游记本身的唐僧的角色,写玄奘的则是回到一千多年前大唐的玄奘身上,尽管西游记中唐僧就是玄奘,但历史与故事之间,大家要有一个衡量。
吴承恩给玄奘法师安排了一个孙悟空,但从标题上却是叫做心猿。有个成语大家都听过,叫心猿意马。什么意思呢?就是指人的心思就像心猿和意马一样,思维跳跃太快太宽泛。打个比方,我今天出去看到树上有一只鸟,然后脑子一动,想到要抓住这只鸟,然后又想到用什么办法,结网?还是吹个口哨鸟儿自己就过来?然后买个鸟笼?然后再想养这只鸟需要心思、时间,最后一想,算了。这就是思维的快。心猿意马不仅仅是思维快,更重要的是宽泛,这个词可以用形容单体,也可以形容多人。同样有三个人看到这只鸟,A想到视而不见,B想到鸟儿叽叽喳喳,自己的心情就很好,C则想这只是什么鸟?
也正是心猿意马,才让玄奘变成了唐僧,要知道,这里边能够添加的佐料可太多了,如同添加剂一样,玄奘西行的故事变成了《西游记》。
心猿说过了,再说说六贼。孙悟空打死的这六个强盗可不是什么普通货色,而是有些讲究的。大家可以看看原著中这几人的名字,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眼耳鼻舌身意正好对应佛教中的“六根”,六根不净,势难成佛。
这一点上,玄奘法师踏上西行的路之后,就已经下定了决心。西游记这般安排则是将玄奘的决心降低了很多,尽管是孙悟空除掉了六贼,但六贼只不过是六贼,并没有在唐僧的心里形成一道墙。吴承恩也不打算让唐僧成为济公,于是就有了唐僧在小善心的驱使下与孙悟空的争执。
而在玄奘的眼中,此时离开故国,孤身流浪远方,前程未卜,从此只能凭借一颗向佛之心支撑自己,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因身在他乡而显得淡薄,大唐,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