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造十文双旗币介绍

双旗币起源民国,1911年清帝退位后,中华民国宣布成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在颁布的“临时

双旗币起源民国,1911年清帝退位后,中华民国宣布成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在颁布的“临时大总统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铸纪念币”随后武昌和南京两处造币厂率先铸行了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铜元辅币,以十文面值的为主,在全国大量发行以取代清朝铜元。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朝最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河南省造双旗币,因稀少程度而出名,在钱币保藏界以其存世量稀疏而遭到大家的珍爱,并且,还因为它的制造反常精巧而倍受大家的宠爱。在我国近代银币中,它是久享盛名的一种,也被列入我国近代机制币10大珍。

河南省造双旗币,是近代中国钱币中罕见的精品,在钱币收藏界以其存世良稀少而受到人们的珍视。由于它的制作异常精美,倍受人们的宠爱。在我国近代银币中,它是久享盛名的一种,颇受收藏爱好者青睐。

以下图便是小编有幸见到的河南造十文双旗币,钱面依廓缘环镌微齿纹,上方镌HO-NAN英文,中间镌双旗图,在双旗两侧镌两个长枝花,下方镌TEN CASH币值,钱背依廓缘环镌微齿纹,上方镌中华民国四字,中间镌两株稻穗组成的嘉禾纹,中央竖写“十文”二字,在其外环镌一珠圈,在珠圈外对称镌两个六花星,下方镌有河南省造。藏品虽经历了无穷岁月,但纹路依然清晰可见,也见证了其历史的积淀,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过渡性特征,有着难以言喻的价值。

铜币在我国发行流通前后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在我国货币的历史长河中仅是十分短暂的一瞬间,但中国铜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演化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过程,是我国近代货币史和钱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历史意义。此枚藏品设计精美,做工精细,布局合理,层次鲜明,工艺纯熟精湛,钱币虽小,却也能反应当时社会文化的特征。

据小编了解,2013年4月,香港斯宾克珍罕钱币交易会上推出的一枚民国十五年陆海军大元帅纪念币样币,曾以338万元天价拍卖成功。同年5月的北京春季交易会上,一枚湖南省造民国双旗币也以260万元进行现场成交,11月的北京秋季交易会上,一枚民国当十铜元双旗币的最后成交价为415万元。种种新闻数据表明,此类双旗币的诸多民国货币依然是今天艺术品收藏市场中的“香饽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