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神机妙算,可为何朱元璋大封功臣,只将他排在最后一名?

中国历史上的军师,被民间传得最神的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刘伯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神机妙

中国历史上的军师,被民间传得最神的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刘伯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而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不但神机妙算,更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如果说诸葛亮是多智而近妖,那么刘伯温就是多智而近神。

可是,在历史上,有一个事实却会让种种传说打脸:朱元璋在第一次大封开国功臣时,竟然没有提到刘伯温的名字!难道朱元璋搞错了?直到20天后,他才补了两位三等伯,最后一名才是刘伯温。

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别说徐达、李善长这些同样知名度的人都被封为了“公”,刘伯温是连个“侯”都没弄上。如此巨大的名气,如此超强的能力,为何却没有得到对等的待遇呢?之所有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还要从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说起。

刘伯温生于1311年,他的家乡青田县,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之乡。刘伯温的祖父就在宋朝为官,而他小时候也博览群书,特别善于象纬之学,说白了就是一些看命看相的神秘学说。这种技能,对一个读书人而言,是一种特别大的加持!因为无数帝王都喜欢占卜预测自己的前程。但对刘伯温而言,这也是一把“双刃剑”!

1336年,刘伯温高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不过,他生不逢时。元朝中后期,朝廷腐朽,风气大坏,刘伯温在湘西做了五年的八品芝麻官,发现现实与梦想相差太远,而且他得罪了不少当地的豪族,实在做不下去了。于是,1352年,他辞官回乡,著书立说。

1359年,朱元璋率军打到了浙江,刘伯温被请到了应天府,面见朱元璋。朱元璋的部队军纪严明,而且他们打着复兴汉人江山的大旗,对读书人也算是尊重和客气,本来就对元朝失望至极的刘伯温便加入了朱元璋的部队,成为一名帐下谋士。此时,他已经年近50岁了。

可是,在朱元璋的帐下,刘伯温最初并非是拿着一只羽毛扇、料敌如神、决胜千里的角色,朱元璋看中刘伯温的占卜预测之术,后来又让他处理一些礼仪性事务,并没有成为军中谋略的决策者。

直到与陈友谅的龙江一战,刘伯温力劝朱元璋在南京立足,与陈友谅决战,而且为了坚定他的信心,还给他演示了自己观看的天象。朱元璋大喜,这才拜刘伯温为军师,而此战果然击败了陈友谅,而后面的战斗也依然顺风顺水。

而到了与陈友谅决战时,刘伯温又提出了将所有战舰转移到鄱阳湖湖口的计策,陈友谅的水军全部被围困在了湖中,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而朱元璋也一战而胜,陈友谅被射杀。

刘伯温在这几次关键时刻的献策,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朱元璋在建国后,综合考虑,还是没有给他封侯。而且,他也不再对刘伯温言听计从了。

有一次,朱元璋想用胡惟庸等三人,替换掉李善长为相,特地让刘伯温评价评价三人的特点。刘伯温一一指出了胡惟庸等三人的缺点,说此三人都不是适合。

可朱元璋不但没听,反而依次任用三人担任丞相,刘伯温也因为说他们的坏话,而遭到了胡惟庸等人的嫉恨。所以,到了最后,朱元璋也猜忌他,胡惟庸也嫉恨他,两厢都不讨好。刘伯温不敢告老回乡,也没法再在朝廷上混下去,最后因服了胡惟庸送过的药,刘伯温一病不起,在家中去世。而在他死后,无数野史、小说不断将他神话,使刘伯温变成了一个神一样的人物,远远超出了历史的真实。所以,并不是朱元璋不公平,而是人们有意夸大了刘伯温的功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