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心一境性(2):九种心住(1)内住、等住

《瑜伽师地论》 心一境性(2): 九种心住(1)内住、等住 文/观诸法如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

《瑜伽师地论》

心一境性(2):

九种心住(1)内住、等住

文/观诸法如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

九种心住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七(之下):「第二明心一境性通于止观中。初开二门,后征解二门。于中有二,初解四品九种心住,二云何四种毘鉢舍那下,释观品四种慧行。前中有四,初列二释,三明六种力成九住心,四明九种住心有四作意通止观品。释中基师等云:未必是定中心但以住一缘即是也,以最初录心等未必得定故,故前言是奢摩他品类非皆奢摩他也。」

九心住就是「欲界定」,这是最浅的定。

「九种心住」是什么意思呢?

一、明体相

一、一、略标

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明体相」,就是说明九种心住的体相。「略标」出来九种心住的名字。

一、二、别显

一、二、一、内住

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别显」,一样一样的显示出来它的相貌。

怎么叫做「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我们没有修奢摩他的时候,我们的心都是在外面,在外面色、声、香、味、触上面,色、声、香、味、触,是我们的所缘境界,我们在那里妄想分别。不修行的人,我们的这一念心老是向外面去攀缘,老是去看色声香味触的事情,总感觉外边有好事情,我要拿到。现在修止的时候,就是从这外面的攀缘境界「摄录其心」,把它抓回来,把这攀缘的心把它「摄」,将心收摄向内。「摄」,就是抓住它。「录」,就是约束它,叫它不要乱动。把它捉回来叫它不要动,「摄录其心」。

「系在于内」,「系」,就是把它绑住,绑在「内」里面,修奢摩他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用「系」这个字,表示要特别的努力才可以。「令不散乱」,把心安住在内所缘境上,不要胡思乱想,不要东想西想的。「此则最初系缚其心」,这时候是最初开始的时候,把心抓住,「令住于内」所缘境上,不到外面去散乱,「故名内住」。不要向外攀缘,令住在内所缘境上,就叫内住。

韩清净《披寻记》:「从外一切所缘境界等者:色、声、香、味、触处,名外一切所缘境界。念增上力防护其心,不令趣入流散驰聘彼彼境中,是名摄录其心。」

「色、声、香、味、触处,名外一切所缘境界」,不包括法,第六意识所缘的法不在内。只是前五识「色、声、香、味、触处,名外一切所缘境界」。

「念增上力」,「念」就是念佛的念,也就是忆念的念;明记不忘,叫做「念」。记住这件事不忘,叫做「念」。「念」有一种力量,这个力量也很强大的。第六意识念心所明记不忘的增上念力,「防护其心」,就是防止保护这一念心。「不令趣入流散驰骋彼彼境中」,不要叫这一念心跑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上「流散驰骋」在心外种种的境界中,在那里跑来跑去,「是名摄录其心」。

「内住」,就是选择一个所缘境,把心从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抓回来,安住在内所缘境这里,就这样叫「内住」。

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头。现在要修定,要把心收回来,首先要依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以什么做为所缘境,比如说不净观、入出息等,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叫「内住」。

一、二、二、等住

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麤动未能令其等住住故;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七(之下):「泰云:离于沈浮名为等住,审悉遍观名为遍住。始终无间名为相续方便,离乱寂静名澄净,破恶寻思随烦恼,失念欻起,寻即除遣,名最寂净。」

等住也叫「续住」,继续地安住在那里。

「云何等住」,「等住」怎么讲呢?「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麤动」,最初一开始修奢摩他的时候,把那一念心抓住了,把它系缚住。「其性麤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心从无始劫来习惯了自由,东想西想,刚开始被所缘境所系缚的心,还是很「麤」。刚开始心念还很麤,因为内住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动」,就是乱的意思,这里想一想,又跑到那个地方去了,所以叫做「麤动」。

「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正念的力量,不能使令这一念心「等住遍住」,平等的安住、普遍的摄持。

韩清净《披寻记》:「未能令其等住住故者:若心不能安住平等舍位,名未等住。若于所缘不能摄令住,名未住。

「平等舍位」,不散乱,也不惛沈叫「平等」。没有修奢摩他的人,他们心就是二个相貌:一个是惛沈,一个是散乱。惛沈包括睡觉、打瞌睡。一般人的心不是惛沈睡眠,再不然就是散乱,东想西想,这是不平等。现在若是想要静坐,修奢摩他的止的时候,要叫他「平等」,就是也不惛沈、也不散乱。不惛沈就是明;不散乱,就是不动乱,就是寂静,就是明静,不惛沈、不散乱的时候就叫做「平等」。「能住平等」。

「舍位」,「平等舍位」,把惛沈、散乱也弃舍了,心明静而住,这就叫做「能安住平等舍位」。但是初开始修行的时候,没能达到这个境界,若心不能安住平等舍位,叫「未等住」。

「若于所缘不能遍摄令住,名未遍住」:「若于所缘」,若是在所缘境上,这个心安住在所缘境的时候,这个时间是剎那剎那的相续下来。「不能遍摄令住」,一开始选择一个所缘境的时候,也可能安住在那里没有动;但是忽然间又跑了,不能普遍的、不能够时时的相续不断地叫心安住不动,所以叫做「不能遍摄令住」。

开始用功的时候,前一念也可能有一秒钟,可能有二秒钟,可能是有一分钟,心里面是「等住」了,是明静而住;但是下一秒钟、下一分钟,就不行了。要「遍住」呢?一秒钟一秒钟,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普遍的心里面是明静而住的,那就叫「等住」,亦名「遍住」。现在「未能令其等住」,就算是「等住」,而不能「遍住」。这是初开始用功就是这个样子嘛!那么这样的情形怎么办呢?

 

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摄令住,故名等住。

「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的方便」,其次即于此所缘境界,用念力使心相续的方法,就是要加强念力,叫它一秒钟一秒钟,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的相续的方法,叫它继续的明静而住,「以相续方便」。

「澄净方便」,水混浊就是不澄清,叫它不要动,水就逐渐逐渐地澄清了;原来这个心,不是贪就是瞋,各式各样的污浊都是污染了,现在叫这个心安住在所缘境上,就是没有贪、瞋、痴的境界了,就把所有是染污的都排除了。念力就像有个守门的人:善人可以进来;恶人不可以进来,守门的人有这个作用!用功修行的时候,这个念心所,清净的叫它进来,染污的把它排除出去,念心所有这个作用,这就叫做「澄净方便」。一方面叫它继续明静而住,一方面叫所有的染污心都排除出去,就叫「澄净方便」。

「挫令微细」,挫折昏沈散乱的心,强迫令心「微细」,比较敏锐。正念的心念流住不断,这时候我们的心念从麤渐渐就会调到细。

「遍摄令住」,就是剎那剎那的,一秒一秒钟的,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的普遍的约束心,将心普遍收摄起来安住在所缘境上,明静而住不要动乱,「故名等住」。

韩清净《披寻记》:「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者:谓由无间殷重加行,令心相续住一所缘,是名相续方便。止息诸恶寻思及随烦恼,由是因缘令心清净,是名澄净方便。」

「以相续」的「方便」,「澄净」的「方便」,这是二个方便。「谓由无间殷重加行,令心相续」无间断。「殷重」,就是加强正念的力量,「令心相续」,安住于同一所缘境,是名相续方便。「止息诸恶寻思及随烦恼」,以正念停止、息灭种种的恶寻思,以及种种随烦恼的五盖障碍。由于挫折种种的寻思与盖障,令心清净,是名澄净方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