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何越
今年3月15日,是英国红鼻子日,是该国历史最悠久的慈善节日,这一天被贴上“高冷”标签的英国人会乔装打扮,把头发染红,戴上滑稽的红鼻子,甚至在大街上耍把戏引人发笑,以让人开心的方式来筹得善款。笔者一家都参加了今年红鼻子日筹善款活动,不仅筹到善款,也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感动。
红鼻子价格不菲
红鼻子是喜剧救济基金会的象征。红鼻子日,从1988年创办至今已有31年的历史,喜剧救济基金会一直倡导“通过娱乐促进社会正能量”,旨在打造一个“没有贫困的公正世界”,该基金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范围的红鼻子日活动。在节日当天,英国众多知名喜剧演员会拿出绝活,在BBC直播节目中进行表演。
“卷福”,英国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今年就参加了红鼻子日冬泳,搞怪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每逢红鼻子日,我都要提前为孩子们准备好这塑料大红圆形物。可以自己画,自己做。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华人妈妈,文化理解欠佳,创新能力亦不足,只好去超市买。每逢红鼻子日前一周,满箱的红鼻子就放在超市入口处,怕顾客看不见,还立个大牌子:“红鼻子”。主办方发起创意红鼻子行动,今年推出11款鼻子,包括9款红色的,1款绿色的(极少量),和1款可两面反转的(罕见版)。售价不便宜,一个要1.35镑。不过包装上写得清楚,利润里的65便士会捐给组织机构喜剧救济基金会。
除了戴红鼻子,当日学校还要求学生以“疯狂的发型”入校。笔者和先生属于动手能力不足的家长,于是在网上花12镑买了24个五颜六色的假长发,两个女儿喜欢得不行。
买蛋糕卖蛋糕筹款
此外,今年红鼻子日抛弃已往要捐赠1镑的传统,学校要求家长捐赠蛋糕。烤焙是英国老传统,做蛋糕是小菜一碟。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学校的蛋糕义卖。家长们捐了满屋子的蛋糕。有自制的,有超市买的,而且是成袋的。很快就有家长来了,50便士一个。英国学校慈善方式很“神奇”:家长们捐物品(如蛋糕),然后再自己买回去。
放学了,红鼻子日的高潮时刻到了!笔者卖蛋糕忙得不可开交。排队的小朋友很多,不过很有耐心,看我在开新包装,他们静静地等,不会有不耐烦的表情,不会插队,也不会大声嚷嚷,更不会互相推挤。英国绅士淑女文化已然远去,可英式礼貌保留下来了。
当晚,BBC一台现场直播3小时红鼻子大型文艺节目,包括贝克汉姆在内的众多明星出来助阵,号召人们捐赠。捐赠金额多在10镑到30镑之间。当晚,全民捐赠总额达到6300万英镑。
全民搞慈善
慈善在英国是个庞大的事业,早已超出以老人、小孩、动物、癌症、贫穷、残障、健康、环境等主题的救助范围。它是娱乐、是创新、是时尚、是全民总动员,还是工作机会。英国慈善机构还包括了一些让许多国人感到意外的机构:如英国许多大学(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私立公学(如伊顿公学)、伦敦交响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等。
英国慈善业是王室工作的重要舞台,王室成员往往担任几十个慈善事业的支持人,类似形象大使。为自己支持的慈善事业向各方征求捐赠,是常见社会现象。
犹如空气,慈善无处不在。只要在英国生活,几乎没有谁敢说自己与慈善绝缘。但凡上个街,常常有人提着小桶,期待行人为慈善募捐;买个生活用品,上面写着利润里多少钱会捐给某某慈善机构;过圣诞节或生日,朋友在脸书上宣称:“请不要送我贺卡,请把钱捐给我支持的慈善组织。”
慈善业还是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各家慈善机构互相斗法,争取名人支持与曝光度,打造自家慈善品牌。比如喜剧救济基金会,它在短短30多年内,将该基金会打造成了全英国最大的慈善品牌之一,其代表性项目红鼻子日已成为全英国的节日。该项目发起初衷是为了救助埃塞俄比亚的饥荒,现在已扩展到救助英国本土的穷困家庭。
作为移民英国15年的中国人,我旁观了近10年,看着身边英国人组织了一个又一个慈善活动,参加各种筹款活动,而且超级投入和享受。在这样一个全民介入的大氛围中,很难不被打动。英国慈善传统之深,号召力之广,参与人数之多,让我们这些外国移民啧啧称叹!
其实我也早已变相介入了慈善。从幼儿园到小学组织的各种嘉年华、蛋糕义卖、母亲(父亲)节义卖、圣诞节游园等活动,到家长们被要求捐赠蛋糕和(旧)物品等,还作为志愿者组织各种活动,我早已被英国强大的慈善社会磁场吸入。偶尔我也应朋友之邀,为他们的长跑或是慈善项目捐点小钱。▲(作者为英国社会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