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0年 你不知道的“乳娘”故事

大型红色民族舞剧《乳娘》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后,“乳娘”和“乳儿”的故事牵动着很多观众的心。

据了解,从山东胶东育儿所1942年建立至1955年解散,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如今,那些拼着性命喂养八路军后代的乳娘们状况如何?那些乳儿如今又身在何方?

记者通过走访山东青岛、乳山、烟台多地的乳儿,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更多的故事。

很多乳儿虽然早已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但他们的心却一直没离开过乳山,没离开过胶东育儿所。退休后,他们便急急地踏上了回乳山的寻亲之路……

胶东育儿所:1223名乳儿和300位乳娘的家

1942年7月,根据当时抗战的需要,中共胶东区委指示胶东区妇女抗日救国会在牟海县(今乳山市)崖子镇东凤凰崖村筹建胶东育儿所,解决妇女干部结婚生子后,无法抚养孩子的问题。育儿所将需要照顾的孩子统一管理,让孩子的父母安心去前线和日伪军作战。

从胶东育儿所建立至1955年解散,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据了解,当时育儿所将需要母乳喂养的婴儿都分配到了各村有哺乳能力的妇女家中照看喂养,并为乳娘提供必要的粮食和补贴,可这些乳娘却将送来的粮食和补贴全部用在了乳儿身上。东凤凰崖村的姜明珍自己生了六个孩子,四个夭折,而由她负责抚养的四个八路军乳儿最终全都健健康康地回到了父母身边。

很多人也是长大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是胶东育儿所的乳儿,带着一份对乳娘、对胶东育儿所的思念,他们重新踏上了寻亲之路。

于致荣:21岁找到乳娘 还在等亲娘

在众多乳儿中,已经71岁的于致荣老人算是最早找到乳娘的。

1948年3月份,刚刚出生四十天的于致荣就被妈妈送到乳娘王水花家。王水花的女儿1947年6月出生,1948年正月间,刚刚出生半年多的女儿夭折了,失去女儿的王水花听说有一个八路军的孩子需要喂养,立即答应了下来。

那天,于致荣的妈妈把孩子交给王水花,“我一定把你的孩子养好,等你安顿好后,告诉我我给你送去。”从那时起,于致荣便被起名振勇,在王水花家生活了一年半,直到1949年8月才被接回育儿所。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上级下令寄养在农村的孩子,父母必须接回家中。可于致荣没有等到亲生母亲,按照上级要求,7岁的她被乳山市劳动模范于新斋收养,于致荣在于新斋家生活得很好,但对乳娘的思念始终没有中断。

1969年,她开始利用节假日寻找乳娘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打听到了消息。于致荣记不清具体时间了,那天她坐着公交车去找乳娘,按照人家告诉的站名下车后,只见路旁坐着一位老者,那个人听说是找乳娘的,就一指说,那家抚养过八路军的孩子。

也许是天意,于致荣敲开的正是王水花家,门一开老人一眼就认出了她。“振勇呀,可把娘想死了。”母女俩抱头痛哭起来。

从那以后,于致荣便把乳娘当做自己的亲娘侍奉起来,与王水花的孩子以姐弟相称。

2014年4月22日凌晨,王水花的孩子给于致荣打电话,“妈妈去世了。”听到这一消息后,于致荣和丈夫开上车就往老家赶,当他们赶到家里后,只见乳娘王水花眼睛睁着,在场的人们都喊着“振勇回来了,振勇回来了!”当于致荣蹲在乳娘面前时,老人家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王水花去世后,于致荣依旧保持着定期回家看看的习惯,每次回家看望兄弟姐妹也都要拉上一车东西,回来时则换成被亲人们塞满的各式土特产,彼此间依然珍惜着那份情感。

“自己的养母去世了,而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亲生母亲,如今又在哪里呢?”每当她想起乳娘时,总会想起一直没有音信的亲生母亲:“妈妈,乳娘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你的孩子等你来个信儿。”

宋玉芬:住育儿所 8年 找到亲妹妹

1944年12月出生宋玉芬,在妈妈怀里还没待够四个月就被送到育儿所,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乳娘,育儿所就让阿姨喂她喝些米糊糊之类的勉强喂饱孩子。

宋玉芬说,记忆里她在育儿所里的名字叫“爱利”,在那里她前后住了八年。

1953的一天,阿姨带着爱利到另一小班,指着一个小姑娘说,爱利那是你亲妹妹小林,过去叫妹妹。

“记得当时我就是不叫妹妹,而妹妹也别着劲儿不叫姐姐,我们俩就这么僵持着。”宋玉芬回忆道。

直到有一天,父亲派来一位叔叔来到育儿所接宋玉芬姐妹,她们心中满是恐惧,一旁的妹妹更是踢着小腿,晃动着小胳膊死活不肯上车,被阿姨抱到车上后,透过泪眼,姐妹俩看到阿姨也捂着脸抽泣着。

这是宋玉芬最后一次看到阿姨的身影,对阿姨的那份思念也就从此被植在了心里。

2014年,看到一篇关于乳娘的报道,宋玉芬内心被压抑多年的寻亲念头被再次点燃。通过乳山市媒体的帮助,宋玉芬和另一位乳儿段桂芳,以及她的妹妹宋梦静一起,到乳山寻找当年的乳娘。

也就从那时开始,宋玉芬成为寻找乳娘的领头人,很多乳儿都是和她取得联系。

徐永斌:长大后去找义父 却已天人永隔

已经76岁的徐永斌老先生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被义父关禁闭的样子,“那时在义父家整天玩,很是开心。那天站在家门口的高台上,大喊乡亲们开会了。结果被义父拖回家里,关了几天禁闭。”老人家回忆这段经历大笑起来。

徐永斌已经退休在家休养,她和老伴龚晓实女士已经度过50年金婚的岁月。每天看看书、读读报、晒晒太阳很是惬意。不过对于育儿所的那段经历,老人家依然记忆犹新。

他告诉记者,1943年5月9日,他在山东省海阳市马各庄村出生,跟着妈妈生活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1945年,因为作战需要父母要跟随部队去东北,徐永斌就被送到西涝口村的义父姜福敖抚养,由于他已经两岁多可以吃流食了,所以就没有给他安排乳娘,接徐永斌回家就是他的养父姜福敖。

姜福敖的儿子出生后,妻子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姜玉长刚刚14岁,就跟着部队打仗去了。当时姜福敖是担架队队长,妻子去世后,他又和刘喜孟结为夫妻,徐永斌到他们家后,刘喜孟成了他的娘。

每当他回家吃饭时,喊着“爸爸、妈妈”清脆甜蜜的声音让姜福敖夫妇很是欢心,对他也更是疼爱有加。“尽管我非常淘气,但爸爸和妈妈从未打过我一巴掌,回家后亲生父亲倒是打过我。”

在西涝口这四年时间里,徐永斌整天抓蚂蚱、下河捞虾、打鱼,满世界地跑,无忧无虑,很是快活。那年,他的亲奶奶从老家赶到西涝口,将他接回家过年。等他回来时才知道,养父母好不容弄了一个猪蹄,做好了年夜饭却没有吃,一直等着他回来。再看到徐永斌时,养父母由于太过想念抱着他大哭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徐永斌被他父亲接回家中,从此他和养父姜福敖失去了联系。直到他上中学时,他的父亲才告诉他“你有一个养父叫姜福敖,家住乳山西涝口村。”

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研究会成立后,组织了一次老兵参观卢沟桥抗战纪念馆活动,活动上有人告诉“育儿园的所长住在烟台。”

于是徐永斌在2015年来到乳山市。想找到养父母,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姜福敖的儿子姜玉,不过养父母已经离开了人世。2016年清明节,哥俩在给姜福敖墓碑前见面,兄弟俩抱头痛哭后从此兄弟相称。

李丽惠:半个世纪找寻亲生父母

胶东育儿所从建所到解散,共计收养了1223名八路军的后代,其中有九名乳儿没有被亲生父母接走,而是被人家收养。

九名乳儿如今已经年过古稀,对于他们来说,寻找亲生父母是几乎不可能的愿望,但他们仍然心存希望。

已经从人民银行退休的李丽惠就是其中之一。她从未停止过寻亲之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里,找到她的父母。

她告诉记者,大约在1946--1949年,李丽惠的父母随部队南征北战,把刚出生的她送到了胶东育儿所。

据胶东育儿所巡视员于瑞珍告诉她,她生在在乳山县崖子镇一个部队医院,身边还有一位穿灰色军装的女兵照顾。她是被于瑞珍送到河东村一位乳娘家喂养的,之后母亲就隨军南下,临走时还送给乳娘一双胶鞋留作信物。

一周岁后她被收回胶东育儿所抚养。后来她得知自己的父亲姓吴,也在部队工作,但其他信息就再也没有了。

李丽惠不知道自己何年何月生,就把十月一日当做生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亲路,她仍然不愿意放弃。

后记丨乳娘故事搬上银幕 后辈兄弟相称

当年的乳娘,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八路军的后代。出于保密的需要,很多乳儿用的是假名,很多乳娘也不知道乳儿长大成人的名字,他们因此失去了联系。

在记者走访的过程中,乳娘的后代对于当年乳娘的付出感觉很自豪。

乳娘姜明珍的儿子杨德亭告诉记者,得知母亲曾经为八路军哺乳过四个孩子,觉得妈妈非常伟大。“妈妈临终前,希望我能找到这四个乳儿,把他们当做亲兄弟对待。”当他找到乳儿小星后,得知现在的名字叫司晓星,彼此间便以兄妹相称,相互走访不曾中断。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关乳娘的故事被搬上舞台,走上银幕,被更多人所熟知和感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强

责任编辑:常林(EK008)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