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夲(tāo),字华基(公元979—1036年),号云冲,又称“大道公”、“吴真人”、“吴真仙”、“花轿公”、“英惠侯”,历代皇帝所勒封的尊号,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生。北宋福建同安白礁乡(今龙海角美白礁村)人,为宋代名医,著有《吴夲本草》一书。
相传其祖先是战国时的吴季礼,原是周朝泰伯皇帝的后裔,在列国时分土金陵,建国于吴县,遂以吴为姓,传到三十一世的时候,时值战国时代,吴灭亡,吴季礼的子孙四散亡命,其中一支迁到河南省河北道的临漳县,代代持斋敬神,相继九世。大帝父吴通,娶妻黄氏,为逃避战乱而南迁,从临漳南迁入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定居,这白礁乡就是大帝生长的故乡。
在白礁乡吴夲业医救人,按病与药,如矢破的。曾一度任宋皇室御医,后依旧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南宋孝宗敕封为大道真人,明仁宗封为保生大帝,道教遂将其纳入神系,尊为神灵。
明末随郑成功到台开发的先民们,亦将保生大帝请到台湾,立庙祀奉,即今日之台南学甲慈济宫,当初这些人到台后,自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各种疾病瘟疫肆意流行,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人们经常求助于家乡的医神保生大帝来保佑。现在台湾祀奉保生大帝为主神的庙观有160多座,其中台南多达58座。尤以台南的学甲慈济宫和台北的大龙峒保安宫最负盛名。
保生大帝是我国福建沿海和台湾地区,继妈祖之后普受人们尊奉的神仙,其庙宇林立于东南沿海的漳州、泉州、厦门、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其中福建龙海白礁慈济宫被公认为是保生大帝的祖庙。
相关文献记载
保生大帝着有内外科医书十三卷传世,后人感念他的德泽,建庙供奉祭拜。不但一般人有难治的病,会到庙里去求他,医生及药商更奉他为守护神,祀之甚为虔敬。有关他的史迹,《福建通志》、《闽书.郡邑志》都有记载。
《漳州府志》:「宋吴夲,海澄人,母梦吞白龟而孕,学道云游,得三五飞步之术,以济人为念,殁而灵焉,乡人祠祀之,祠旁有泉涌,以治病,无不愈。」
《同安县志》:「吴真人,名本,同安人,由贡举授御史,仁宗时医帝后愈,炼丹救世,景佑间蜕化,于泉州白礁,乘鹤升天,其后屡着神异。」
《道教源流吴真君记》:「吴真君,名本,字华基,号云衷,祖汉阳人氏……年四十得神方,继师南海太守,复得秘法,吴黄龙中,天降白云授之,遂以医术行于吴晋之间,晋武时,许真君名逊。」
《台湾县志》说:「保生大帝长大后,受室业医,以活人为心,按病投药,远近皆以为神。」
《台湾通史》及《方志》均谓吴夲为福建同安人,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茹素绝色,精医术,以药济人,廉恕不苟取,景佑二年卒,里人祀之,有祷则应。惟清通判黄家鼎据宋庄郡守及夏阳进士志二碑文、李光地《吴真君碑记》,暨黄化机《谱系纪略》、杨浚《白礁志》等,考证甚详,幸存渊源矣!
揭榜医太后
宋仁宗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稻世。
天圣九年(1031年)宋仁宗的母后患疾,朝里所有太医多次诊治,百药无效,病情反而同日见沉重,奄奄一息危在旦夕。原来宋仁宗的母后患的是乳疾。太医诊治羞于开口,不肯让人视诊,服下许多丹药均无见效,太后病久不愈,太医束手无策,宋仁宗更是废寝忘食,坐立不安,百般无奈,只好张贴黄榜广征良医。
有一天,从福建到京都汴梁云游的民间医生吴夲看了黄榜,伸手揭下来,这消息轰动整个京城,大家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治好了病,当然有封赏,如果治不好病,那可得当心脑袋。
吴夲揭榜后,被带进宫中,宋仁宗亲自召见,只见他道貌平凡,布袜草鞋,风尘仆仆,说话声如洪钟,上朝不拘礼节。宋仁宗心想,这分明是个乡下医生,岂能治好母后的病,既然敢揭黄榜,且让他试看看。
吴夲被带到后宫,太后躺在房里床上,太监从房里接出一条红丝线,让他在丝线上把脉,吴夲三个指头轻轻地按在丝线上,认真诊断一会儿,沉沉地叹了一气道:“没治了,没治了,脉搏已经停了”。说罢站起来,就要往外走。宋仁宗和众人大吃一惊,觉得“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这个乡下医生看起来还有点真本事。刚才故意叫宫女将红丝线系在床杆上,被他诊出没脉搏,实非平庸之辈。众人见大夫要走,忙上前劝阻道:“大夫留步,请再为太后把一次脉。”吴夲只好回身重坐案前,又伸出三个指头轻轻地按在丝线上,聚精会神地把脉,低头沉思片刻又道:“没治了,没治了,太后的脉搏跳得和猫一样急。”以猫试他,又被他识破了,因此赶快上前挽留他再次把一次脉。
吴夲百般无奈,只好坐下,再次伸出三个指头按在红丝线上,垂头侧耳,专心致意的扫寸脉,关脉,尺脉,认真辨认一番道:“不妨事,不妨事。”他为太后隔幔灸艾柱,钢针刺背脊,又用丹药内服,经过一番调治,太后的病终于药到病除。太后和仁宗喜出望外,十分感激,宋仁宗要赐封御史太医,他起身辞谢,要回故里道:“吾志在修真,拯救众生,荣华富贵,非我所愿。”
宋仁宗见他坚持,嘉奖他的美德,赐他在故里白礁择地(现白礁慈济祖宫正殿)结庐修真悟道,行医济世。输米济急宋仁宗明道元年岁次壬申(1032年),漳州、泉州两地久旱不雨,颗粒无收,饥荒遍野,民不聊生。大帝听见这个消息后,便搭盖了一座高台,台上竖起一面大旗,亲自登台步罡踏斗作法,向民众宣布十天之内,有大船载米前来救济,民众半信半疑,企望奇迹来临。不觉十天已到,果然有大船数十只载米前来救济,大帝计口赈粮,漳泉两地灾民闻此消息,招兄呼弟接踵而来,受赈灾民人山人海,灾民得食,地方安定。大帝救灾救难的善举,使漳泉两地灾民皆得饱食,个个感谢大帝功德无量。
点龙眼、医虎喉
民间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只害了眼病的巨龙,化为人身求治,大帝识破其为非人,并以符水点于龙眼,治愈其不治的眼疾。又有一次吴夲入山采药,见一虎痛苦呻吟,原来牠吃了个老妇,郄被一根骨头卡在喉咙中。老虎恳求吴夲救牠,并且发誓永远不再伤人,吴夲才用灵丹医好老虎,保生大帝「点龙眼、医虎喉」的故事,就是由此传说而来。而此后那只老虎就成为吴夲的坐骑,平时就看守庙门,替这位名医服务,寸步不离地跟随他,当保生大帝成为神,它也随着成了神虎。所以如今保生大帝庙中或神像脚下,都配祀一座虎爷神像。而被民间唤为虎爷中为有别于土地公的虎爷,因此又称为「黑虎将军」。
虎爷虽然没有寺庙供奉为主神,但它却为寺庙不可或缺的角色。奉祀虎爷并没有专庙,只随主神洪奉,虎爷的主神有二:一为土地公,另一为保生大帝。
另依照民间传说,虎爷是土地公的属下,虎经常跟随土地公,按照土地公的命令采取行动,所以有土地公的庙宇,神桌下都供奉虎爷,是专供土地公骑用的老虎。信徒们相信老虎张着大嘴,可叼着财宝而来,因此,广为人民所奉祀。特别是许多赌徒信奉极深,还有戏剧业者也非常尊崇。
但一般庙宇的虎爷,并不是供主神骑用的,而是做为镇守庙宇的地神奉祀的,因为它有驱逐疠疫、恶魔以及镇护庙宇的功用。又相传,虎爷能治疗小儿腮腺炎(俗称生猪头皮)。当小儿患腮腺炎时,用金纸来抚摸虎爷的下颔,然后用这张金纸贴在小儿的患部,很快就能消肿痊。
保生大帝庙中,另供奉三十六天将,据说原是玄天上帝的部下,在一次借宝物不还事件中,而拨归保生大帝所管。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