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深山的汞矿遗址,曾经城里姑娘想嫁这里,小伙做梦都想进工厂

说起作为中药的朱砂或者丹砂很多人都知道,但却很少有人将它与汞联系起来。在贵州大山深处的丹寨县曾经有一座国营汞矿,曾是中国乃至亚洲规模较大的汞矿之一。然而在70多年后,随着资源的枯竭,这里已成了一片工业遗址。图为汞矿路边的雕塑。

说起汞矿当年的辉煌,当地人说,汞矿曾被形容成小香港,当时的丹寨县长外出骑自行车,汞矿的矿长坐着小轿车,丹寨人赶集不是往县城,而是往十几公里外的汞矿。图为办公楼。

春季的丹寨一片山花灿烂,雨后的山区依然充满着寒意。从县城出发,沿着县道和弯曲的村村通公路,20多分钟后,抵达一处山沟,一片片灰色的厂房映入眼帘,仿佛回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里便是丹寨汞矿旧址。图为汞矿地处山沟里。

丹寨汞矿旧址位于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和扬武乡南部,曾是一个藏在深山里一个富矿。丹寨汞矿遗址存在年代久远,据传在火药未发明之前就有人在今遗址用火烧泼水爆炸等土法开采。图为一个80岁的老人在山上挖地种玉米,她见证了汞矿的繁华与衰落。

唐朝时期,当地土司进贡朝廷的礼品中,就有丹寨出产的活水银以及银饰等。1940年7月,中央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贵州省政府矿务局直管三合(三都)、八寨(丹寨)两县汞矿,开设“三八厂”。图为汞矿的车间。

1952年5月,贵州都匀专署公安处劳改科到矿区接管办厂。1953年由贵州省公安厅接管建“贵州省地方国营丹寨汞矿厂”。1956年,苏联专家库克林、杜尔钦斯基进驻矿区指导工作,对矿山如何开展地质勘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图为一名妇女在厂区外的山坡上挖地,当年看工厂都是羡慕的眼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矿源开始出现枯竭;八十年代后期,生产出现亏损,1990年停产。现废为遗址。丹寨汞矿工业遗址地处山谷,山脉为南北走向, 地形坡度较大。40多年来,丹寨汞矿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图为厂区里废弃的三轮摩托车。

穿行在汞矿旧址上,一股荒凉气息扑面而来。车间、厂房、采矿洞、宿舍、医院、图书馆和电影院等生活建筑设施,以及水泥路两边的行道树依然保持完好。厂区外的道路两侧据说是当时的街道和店铺,如今空无一人,无法想象当年曾经多么繁华。图为废弃的电影院,已经被人用来拍恐怖片。

图为汞矿的招待所里一片荒芜。

汞矿旧址如今只剩下三个人留守,每人负责10天,一个月轮转一次。54岁的杨世贵就是其中之一。杨世贵守护遗址已近五年,每个月领着1500元工资,每天在空旷的厂区里转悠。图为在厂区里巡视的杨世贵。

杨世贵的父亲是汞矿的工人,他自己于1987年进厂,曾经是一名锅炉工,在这里已待了有30多年。杨世贵说曾经这里非常热闹,被称为小香港,城里人都到这里来赶集。图为杨世贵和一个附近村民在聊天。

汞矿最繁华时,工人就有数万人,矿上的卡车有50多辆,矿长外出都是坐小轿车,而那时的丹寨县县长外出还骑单车。图为工厂里废弃的轿车。

当时繁华的汞矿和丹寨县城形成巨大的反差,曾经吸引着当地无数人,一时间,能够进汞矿工作成为无数人的梦想,当地的女孩无不想嫁到矿上。然而谁会想到,几十年后,贡矿会成为一片旧址,而十几公里外的丹寨县城则是一片繁华。图为汞矿边的街道上,71岁的王志新老人在看店铺,他家在这里开店已经20多年,随着汞矿的废弃,门口的人越来越少,生意也越来越差。

目前当地将丹寨汞矿遗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丹寨汞矿遗址获将成永久记忆。图为遗址上电影院破碎的玻璃。(江雨 文/图)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