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平遥五 民俗信仰,平遥城隍庙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平遥古城
从古代汉民族信俗层面说来,老百姓相信世上存在着阴阳两界,视死如生。所以,一个县城是由阴阳两个官衙门管理的。阳间是县衙,阴间是城隍,城隍爷就是阴间的最高职。
平遥古城的布局是典型的明清规制,大型建筑以左祖右社对称分布,“天人合一”,“神人共治”的礼制非常明显。以城内南大街为轴,左文庙右武庙,左城隍右县衙,城隍代表神统治的管理机构,居上首位。
城隍是古代汉民族信俗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古人认为:“有水环护的城池为城,无水环护的城池为隍”,宋以后,许多地方形成了以奉祀过世英雄,或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为城隍,城隍的“职能”即是护佑百姓,也掌管冥籍。宋代开始祭祀城隍已列为国家祀典。明朝规定,当地主官受命上任前,必须先到当地城隍庙斋宿一夜,以聆听城隍教诲。清代基本继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每年都要公祀城隍,百姓则热闹于每年的城隍庙庙会。
神权再大也大不过世俗皇权,神的职位也是皇上给册封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封了县级城隍一个“轶四品”的官,高于知县的七品官。
平遥县城隍庙初建于北宋年间,后屡有修葺、补筑。清咸丰九年(1859年)庙会期间,一个卖烧饼(平遥称“火烧”)的小贩一个劲的高声叫卖“火烧、火烧”,一语谶言,城隍庙毁于庙会火灾。清同治三年(1864年)续修,即为现存建筑规模,总占地面积7302平方米,庙院宏大,布局完整,官祀宗教规制齐全,在国内县级城隍庙中当属珍品。
平遥城隍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轴线建筑牌楼、山门、戏楼、献殿、城隍殿、寝宫,总体布局既有寺观建筑配置特点,又有官署建筑意趣,所谓“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区体现得十分明显。衙署中有六部,平遥城隍庙中也设生死、善恶、刑、财、福、禄类似的六曹府,为掌管阴间的机构。
城隍庙在古代城市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唯有平遥古城的城隍庙是集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庙合一的“庙中庙”,全国仅有。由山门入,过前院,灶君庙和财神庙分置在城隍献殿东西两侧,庙中有小庙,左右互通、庙宇相连,组合成“诸神共居一庙,联袂同受香火”的奇特景致。国需保民(城隍),民以食为天(灶君),求财(财神)是人的本性,看上去也合一定的逻辑。
灶君庙
“灶君庙”正殿供奉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据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的一个密探,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平安,察一家善恶。“二十三糖瓜粘”,腊月23是灶王爷上天奏一家功过的日子。
财神庙
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关羽、赵公明,平遥人多供武财神。关羽是山西人,山西人供关公那是必须的。
正月初五是东南西北中五路财神的生日,俗称“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
戏楼
据说城隍爱看戏,每年的农历5月11至6月11的庙会期间,由商会组织,或者由民间自发组织社戏(也称过唱),前来赶会看戏的人络绎不绝。娱神本是娱人,与其说神仙喜欢看戏,不如说百姓爱看戏罢了。
乐楼
城隍戏台的重檐回廊构造和财神庙乐楼的八封藻井都是国内罕见的古建营式。藻为水生植物,意为克火。藻井可以收拢声音,起到聚音效果;戏台地底下埋了五口大缸,可以产生共鸣,产生极好的音响效果。在没有现代音响的古代,人们想出了聪明办法。
戏台过道背面书“敢入”二字,为清代大家傅山所书。“入”写的形似一把“刀”,入字头上一把刀,像是城隍老爷的一声断喝:“善游此地心不惭,恶过吾门胆自寒”。
满布殿宇屋顶的琉璃瓦属清代原件,以蓝、绿为主黄色相间,组成青冷色调,渲染出神秘的意境。其仙人走兽、龙吻脊刹,造型精美,色泽如初,是清代琉璃工艺杰出的范例。
城隍殿脊刹(象代表神权,狮子代表世俗权)
头上三尺有神灵,敬神当然得规规矩矩,但神灵也不是不可以拿来愉悦戏说的。在平遥城隍庙的正殿,城隍老爷和城隍娘娘正襟危坐受人跪拜,但在后宫寝殿还有一个城隍娘娘在黯然伤神,她是介休(山西介休县)的城隍娘娘。这是怎么回事呢?传说平遥城隍善赌,他在和介休城隍赌博中赢了,介休城隍不仅输个精光还输了娘娘。花花传说给穷苦百姓注入了娱乐,也反映出老百姓的一丝幽默,一丝狡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