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坤:农村是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清瘦的个子,一副黑框眼镜,一件白衬衫……看上去学生稚气还未脱的赵家坤,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龙潭乡邓耳村委会驻村已经一年了。

2017年,赵家坤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通过云南省定向选调生招录计划考试,被分配到玉溪市委党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工作。2018年3月,根据选调生培养方案,26岁的赵家坤来到邓耳村,开启了驻村工作与生活。

邓耳村委会地处龙潭乡北面,距离元江县城70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27户共1330人,主要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等农作物,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6556元。

“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高材生’,能在农村干什么?”刚到村时,无论是村组干部还是普通村民都带着这样的疑问。

“不仅村民们会这样想,其实我自己也时常问自己,到底我在农村能做点什么?”赵家坤说,“广袤的农村才是我学有所用、施展才能的‘大舞台’,更是我需要加强学习的动力之源。”

初到邓耳村,赵家坤便开始了解村情村貌,入户走访、学种菜、学酿酒、学挖草药,只要不懂的就向村民请教。凭着良好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赵家坤和村民交上了朋友,村民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向这个“高材生”请教。

赵家坤刚到村时,邓耳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1户430人、低保户82户149人。脱贫攻坚工作是邓耳村的重点任务。

“脱贫攻坚需要通过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和对政策的知晓率,需要我们多付出一些时间和耐心。”赵家坤介绍说,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走访入户宣传政策上,为贫困户创造更多走出去看看的机会,帮助他们重拾脱贫的“志气”,增加脱贫的“智力”,让“扶贫先扶志”真正落实在具体工作中。

结合邓耳村自然条件,赵家坤请来了县里的农科专家,帮助贫困户一起种橘子、栽芒果,鼓励和动员村民栽种经济作物;把向上争取来的鸡苗发放给贫困户,教大家科学饲养;组织村民到通海、峨山等地学习除虫菊和蔬菜种植经验等。

2018年,邓耳村1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20户顺利脱贫。全村还实施了道路硬化工程、修建了大田后小组水池、安装太阳能灯20盏、300户农户受益……看到村里的变化,赵家坤发自内心地高兴。

作为一名党员,赵家坤结合专业所学,注重挖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着手收集、整理、挖掘邓耳村历史资料等相关工作。如今,中共滇南地委邓耳会议旧址文化展室的布置已接近尾声,成为龙潭乡首个党性教育基地。赵家坤承担了布展、管理和解说等多项工作。“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知道我们邓耳村。”赵家坤介绍说,2019年,他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党史资料收集、到龙潭中心小学讲党史上党课等一些打基础的工作上。

“这小伙子自从来到我们村,工作认真细致,生活中吃得苦,能和村委会的同志们互相学习、一起干好农村工作,相当不错!”邓耳村党总支书记杨学成称赞说。

本报记者 贾云巍

通讯员 夏娜 文/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