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上最具有观看度的自然界面之一。不论是清澈的水还是浑浊的水、宁静的水还是涌动的水,它都在向静观它的遐想者们显露着这样一种意志——“看到和显现自己”,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其称为水的诗学。他认为,水是一种比火更阴性、更均匀的本原,它通过更隐秘、更简洁的人性力量而具有象征性。
活动影像的本质又和水极为相似,遵从与时间同步的无可凝止性,每一瞬间水的流过如同每一帧影像胶盘或信号的运动,都是一次死亡与新生的过程。至于银幕这种介质的表面,又何尝不是一层在映照观者自身的光影水面呢?
▲《暴风雨》截帧 © Screenbound International
我们从这样一种感悟出发,从电影艺术百年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中,最终选取了11部长片与8部短片,将水的魅力汇集呈现于银幕之上。
上世纪初的先锋导演兼摄影师拉尔夫·斯坦纳(Ralph Steiner)早在1929年就以一部13分钟的纪录短片《水》(H2O)近距离展现了水可供静观的多姿形态,雨水坠落的涟漪,从机器和管道倾泻而下的水,搅动形成的漩涡,水面对岸上之物的反射,波浪的动画,钢琴乐声和水的图像形成了同构的轻盈品质。
在美国实验电影大师斯坦·布拉哈格(Stan Brakhage)最为著名的纪录短片《水窗中的颤动婴儿》(Window Water Baby Moving)中,妻子分娩的羊水伴随着真实的痛苦与喜悦如期而至,这与身患膀胱癌的他晚年将一台Bolex摄影机浸入科罗拉多河中的作品《混合容器》形成了某种生死的对话。
▲《水窗中的颤动婴儿》截帧 © Light Cone
电影史上最重视水之灵性的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科幻电影《飞向太空》(Solaris)中,将对水的想象提升到了科幻、哲学与视听艺术的高峰,星体表面的海洋态智慧体唤醒并物化出接近者的最深情感与欲望,这一切正如保罗·克洛岱尔所言:“内心所欲的东西都能归结为水的形态”。
艺术家菲利普·寇特(Philippe Cote)名为《影子》的短片传达了一种法国式的自然主义的冥想时刻,一台8毫米摄影机简单记录下了水族馆里各色动物在水影间的游动。捷克实验动画电影大师卡尔·齐曼(Karel Zeman)的《灵感》(Inspirace)则将水华丽物质化,在对一滴雨水的静观中再现了晶体般展开的艺术创造过程。
▲《灵感》截帧 © Zeman Foundation
蔡明亮的《黑眼圈》与谢飞的《香魂女》在不同的时代空间中都借水为象征来表现各自社会的文化伤痛,到了阿彼察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仙人掌之河》(Cactus River)那里,历史的暗流又在女性的梦与回忆中得以释放。而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维瑞娜·帕拉韦尔((Lucien Castaing-Taylor&Verena Paravel)的《利维坦》(Leviathan)则呈现了那种令人颤栗的水,在一种极端的视角中再现了《白鲸》般的窒息与蛮荒。
▲《利维坦》截帧 © Harvard Sensory Ethnography Lab
随着眼睛(镜头)以不同方式对水静观,我们将看到自身精神形态的环环再现:孕育、流变、欲望、毁灭、回忆、梦与疗愈。荣格云:“只有在此时,我们再会意识到青春之水的实体特性,才会在我们自己的梦幻中重新找到出生的神话,找到具有母性力量的水,使人在死亡中,超过死亡而活的水。”老子的描述或许更为精确:“水德是最接近于道的。”对水影像的静观与想象,可视作我们对生命之道的参悟之法。
▲《飞向太空》剧照 © Films Sans Frontieres
四季影展2019春“流动的顿悟”从3月至6月,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将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法国文化中心陆续呈上自20年代以来的近20部影像佳作。其中包括拉尔夫·施泰纳拍摄于1927年的短片《水》(胶片,现藏于MoMA),罗曼·波兰斯基长片处女作《水中刀》,德里克·贾曼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的《暴风雨》,塔可夫斯基的名作《飞向太空》,善用水这一意象的亚洲导演蔡明亮的《黑眼圈》,提前透露蔡明亮导演和他的御用搭档李康生也会参与映后交流。还有谢飞导演《湘女萧萧》《香魂女》专场连映,影展也荣幸地邀请到了谢飞导演和影片主创团队来到现场。
影片及作者介绍
(影片按片名中文拼音顺序排列)
▼
▲《暴风雨》海报 ©️ Screenbound International
暴风雨
The Tempest 1979 / 英语 English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95min
影片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改编,一个讲述背叛、复仇与宽恕的故事。在众多改编该原著的影视剧中,贾曼的《暴风雨》无疑是最实验和先锋的,作者气质浓郁。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被改造成不同形式的癫狂,通过幽暗与狂欢的交替将原剧中压抑的色彩全副展现。他在绘画和舞台艺术上的造诣,使得场面具有十足的舞台感。
▲《博物馆的来访者》海报 ©️ Lenfilm Studio
博物馆的来访者
Visitor of a Museum 1989 / 俄语 Russian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128 min
这部被称为《潜行者》的“继承者”的《博物馆的来访者》诞生于塔可夫斯基去世三年后的89年。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于一个荒芜的后天启时代的世界,垃圾成山,江海泛滥,全世界由畸形的智力退化的“堕落者”组成,他们与仍然保持着文明化的人们分隔开,生活在“保留区”之中。整部电影的画面和《潜行者》具有十分相似的质感,在悲凉抑郁的基调上展现出来的无主世界也继承了前者的气质。导演本人作为塔可夫斯基电影精神的继承人,在此再次呈现了同样沉重深邃的主题:在失去救赎的末世中思考宗教和信仰拯救问题。
▲《二十四只眼睛》海报 ©️松竹株式会社
二十四只眼睛
Twenty-Four Eyes 1954 / 日语 Japanese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156 min
二十四只纯净的眼睛,十二个时代裹挟下命运悲剧的孩子。由木下惠介执导,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壶井荣同名长篇小说的《二十四只眼睛》,讲述了濑户内海小豆岛上的大石老师和她的12名学生横跨日本战前战后二十年间的命运变迁,是一部经典的反战电影。抒情派导演木下惠介用清新诗意的镜头,包裹战争残留的疮疤,平静却有力地写尽了战争的残酷。影片中饰演女教师的高峰秀子的眼泪,就是对战争最大的无声控诉。不得不提的,是该片的音乐。多首熟悉的民谣,儿歌,《甜蜜的家》、《故乡的亲人》等名曲穿插其间,清婉恬然,如同流过二十四只眼睛的温情,映照了苦难中相依相扶的心灵交融。影片被同年《电影旬报》评为日本年度十佳电影第一名,更打败黑泽明的《七武士》,获得1955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飞向太空》海报 ©️ Films Sans Frontières
飞向太空
Solaris 1972 / 俄语 德语 Russian German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 167 min
《飞向太空》改编自科幻作家莱姆的同名小说《索拉里斯》,讲述了一组苏联科学家到索拉里斯行星上研究“海洋”,后来才发现这看似海洋的东西其实是行星的“大脑”,海洋的波动能影响到宇航员的心智和记忆的故事。为了将《索拉里斯》搬上大银幕,塔科夫斯基和莱姆合作,莱姆参与了剧本改编,但无法控制塔可夫斯基为电影进行的剧情变更。在塔可夫斯基那里,除了人性、爱,这样常见的塔可夫斯基命题之外,电影里涉及了几个科幻故事中也常涉及的命题,例如人和非人的关系。塔科夫斯基自己认为“影片具体呈现了‘意识’这一概念,它得到了很好的表达。问题在于,影片中有着太多伪科学的招数。”本片被提名197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同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
▲ 《弓》海报 ©️ Finecut Co., LTD
弓
The Bow 2005 / 韩语 Korean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 90 min
影片《弓》是由导演金基德历时17天创作出来的作品。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营造出了一个独立隔绝的环境,用微妙的元素保持其内部的平衡。片中最大的矛盾来源,都是有意识的在闭合环境中打开通向现实的窗口,也可以看做是独立实验空间中,加入戏剧矛盾变量所形成的的张力模式。片名用“弓”这个题眼暗示出作品最为核心的人物关系矛盾点,用辩证视角来处理禁忌的代际关系。影片极简美学风格与“水”的主体叠加,将宿命论推至喷张的临界点。
▲ 《黑眼圈》海报 ©️ 导演蔡明亮
黑眼圈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 2006 / 汉语普通话 马来语 孟加拉语 台语 Chinese Malay Bengali Taiwanese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02 min
《黑眼圈》是蔡明亮首部回到马来西亚拍摄的电影。影片缘起于马来西亚经济衰退,大量外劳突然成为非法流民的现实背景。虽然,最终放弃了外劳的题材,蔡明亮在这部电影中仍然保留了主角们外来人的身份。相较于导演的其他作品,《黑眼圈》更多的关注到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及对于这种接触的渴望。影片用一张床垫串起了所有的剧情,李康生在其中一人分饰两角,同时扮演游民小康与另一名瘫痪男子。这部电影获得2006年威尼斯未来电影协会特别奖。该片还有一部纪录片《沉睡在黑水上》,同样由蔡明亮拍摄。
▲ 《灵感》截帧 ©️ Zeman Foundation
灵感
Inspiration 1948 / 捷克语 Czech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11 min
《灵感》是一部玻璃玩偶动画。制作玻璃艺术品的艺人受到窗外雨滴的启发,仿佛看到舞者和一个不高兴的小丑在自己创作出的水晶王国中起舞。短片的镜头刻意利用和表现,玻璃及水面的反射、焦散和折射。配合动态的灯光和景深模糊,令本片的画面效果更显华丽梦幻。
▲《利维坦》海报 ©️ Harvard Sensory Ethnography Lab
利维坦
Leviathan 2012 / 英语 English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87 min
《利维坦》是由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在2012年出品的一部纪录片,记录了马萨诸塞州海岸上的一次捕鱼活动。在《圣经》中,利维坦是一头海怪,也是梅尔维尔(《白鲸》一书的作者)用来借指巨鲸的典故,而《利维坦》正是在《白鲸》所描写的水域——北大西洋海域中拍摄。十几台摄影机被绑在渔民身上、弃置在甲板上、扔进死鱼堆里、用胶布绑在木杆上放进海里随波沉浮…这样的拍摄手法使镜头完全贴在人身,鱼头和船首,制造了一种被黑暗笼罩,无法洞察整体全局的影像压迫感。导演、摄影统统隐没,不作评判,没有指向,任观众在虚幻抽象的黑暗和边缘体验中投射自己的所思所感。本片提名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并在多个国际电影节进行展映,是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最为革新的作品。
▲《千禧年的天使#6》截帧 ©️艺术家程然和麦勒画廊
千禧年的天使#6
Angels For The Millenium (#6) 2012 / 单频有声录像 / slient / 7′45″
《千禧年的天使#6》是程然创作于2012年的一部录像作品。一溺水的男子在画面中如从天而降一般,由下而上进入水中,舒缓、平静,后被救生员缓缓带离。幽暗缓慢的七分多钟犹如一场肃穆、庄重的仪式。形式上,这部短片引用了美国录像大师比尔·维奥拉历史性的录像装置《千禧年的五个天使》(2001)中,令人难忘的水中沉浸漂浮的人物。程然杜撰出一位“第六号天使”,更是将画面倒置,来呈现一个与其相反的价值观或者立场,投射出对教条、对信仰的质疑。该作品不仅是对《五个天使》中精神层面探索的一次反拨,更是一次对固有的录像创作手法与语言富有想象力和戏谑的试探。
▲《水》海报 ©️ MoMA
水
H2O 1929 / 无语言 no dialogue / 无字幕 no subtitles /14 min
《水》是拉尔夫·施泰纳的第一部影像作品。片中对“水”所有形态的研究在液体的反射和运动的灵动之美当中呈现。作为一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艺术影像,仅凭借水这一基本元素,作者让画面传递出丰富的感受,展现物质本身形态的纯粹美感。作品中“水”的状态或垂掉如线,或展开如布,或平流如帘,镜头的伸缩及摇动构成水中倒影粼粼如拨弦,直至今日,这部抽象的记录性短片仍充满魅力。
▲《水窗中的颤动婴儿》截帧 © Light Cone
水窗中的颤动婴儿
Window Water Baby Moving 1959 / 无语言 no dialogue / 无字幕 no subtitles /13 min
《水窗中的颤动婴儿》是美国著名实验导演斯坦·布拉哈格的一部实验性纪录短片,他将镜头对准第一任妻子珍•布莱凯吉怀孕的身体,纪录了他的第一个孩子诞生的过程。画面整体为温暖的羊水色温,光影轻盈,充满温柔的爱意。 多重曝光、拼贴式剪辑、水溶性的色泽,尤其使半沉浸在水中的女人怀孕的身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影片后半部分以布拉哈格崇尚的“未被规训之眼”(untutored eye)毫不避讳地直视了分娩之痛。裸露、开合、撕裂、生产,婴孩出世。观众用目光“亲历”了一位母亲必经的终极疼痛。该片也引发了一些伦理上的讨论——电影如何凝视身体?我们的观看有边界吗?
▲ 《水的故事》© Les Films du Jeudi
水的故事
A Story of Water 1961 / 法语 French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8 min
《水的故事》拍摄于1958年,是向马克·塞特纳致意的短片。马克·塞特纳曾与戈达尔和特吕弗共事过,影片原本是由特吕弗导演,后期戈达尔修改了大量对话并进行了剪辑,所以一般认为这是戈达尔与特吕弗的第一次合作。特吕弗与戈达尔等新浪潮导演深受巴赞真实电影美学理论和意大利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作品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及浓重的个人传记色彩,形成真实、诚恳的风格特征。他们的作品挑战传统电影观念,否定传统道德,将古典叙述形式与艺术电影的叙述形式融为一体,对于当代世界电影产生深刻的影响。《水的故事》是隐喻远大于实质影像或者文本的短片,在特吕弗的许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的把握。
▲ 《水妈咪》© Les Films du Jeudi
水妈咪
Mommy Water 1953 / 法语 French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9 min
让·鲁什的艺术影像《水妈咪》虽然没能摆脱传统民族志的画风,但一脉相承的诗意依旧有足够的辨识度。殖民者的城堡渐渐隐退昔日荣光的时代背景,将一场葬礼放在影片的中心,首尾相望则生生不息,“海永不干涸”。同样的殖民与宗教主题,影片将殖民背景淡化,真实地记录了西非海岸加纳地区渔民的生存状态和原始风貌。
▲《水影》截帧 ©️ Light Cone
水影
Les Ombres Aquatiques 2016 / Super 8mm / color-b&w / silent / 11' 00
LES OMBRES AQUATIQUES是艺术家菲利普·科特在2016年完成的一部纪录短片,法语ombres和aquatiques分别是中文“影”和“水”的意思。艺术家用8毫米摄影机简单记录下了水族馆里各色动物在水影间的游动,无任何文本背景或情节。随着时间流逝,观者开始注意到光线如何穿透水体,鱼、海葵、水母是如何在看似透明的媒介里运动。无论是“纪录”还是“观看”,都为一种静观意志的聚合。
▲《水中刀》海报 ©️ Screenbound International
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1962 / 波兰语 Polish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 94 min
《水中刀》是犹太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长片处女作,当时的波兰斯基只有27岁,仅仅用三个人物角色,一条破帆船和一片大海就已经把人生种种刻画的淋漓尽致。作为波兰战后第一部与战争创痛无关、直击人类生活的影片,《水中刀》在艺术的表现力及人性的刻画上都令人印象深刻。它绝望和冰冷的视角中带着艺术的淳朴和真挚,影片内核的骚动相较于后期纷繁的“电影手法”,更具有冲击力。从文本上而言,这部电影并没有对任何人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波兰斯基将将度量的尺交给了观众,用镜头的纯粹去审视世界的冷。也正因如此,即便放在57年后的今天,他的冷静和敏锐也并为因为镜头语言的简朴而失去光芒,反而经过时间的识别后更加鲜艳。
▲《香魂女》海报 ©️谢飞导演
香魂女
Woman Sesame Oil Maker 1993 / 汉语普通话 Mandarin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05 min
提到中国女性的电影,《香魂女》是绕不开的一座历史标杆。这部由中国第四代领军人物谢飞导演创作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农村两代女性命运悲歌。与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喜宴》共同摘取德国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本片中对香二嫂及环环的刻画层层推进,不急不缓。视觉造型和视听语言都非常讲究。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以及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略带黑色电影后期的现实题材电影,尽管是93年的作品,放在当下,依然有现实意义。
▲《湘女萧萧》海报 ©️谢飞导演
湘女萧萧
Married to A Child 1986 / 汉语普通话 Mandarin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10 min
《湘女萧萧》改编自沈从文的原著小说《萧萧》。这部荣获1988年法国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1988年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的电影作品,在时代大背景下,展现出“空间概念胜于时间概念的特质”。影片具有80年代罕见开放特征,对性风俗的表达具有一种殊异的自然与淳朴的解构。淡化原罪观念,强调繁殖力的‘实用主义’,对保守礼仪制度的反思深刻而委婉。与文学中中规中矩地隐含了另一个萧萧的命运相比,影片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戛然而止的转折将反思留给了观众。
▲《仙人掌之河》截帧 ©️ Kick the Machine
仙人掌之河
Cactus River 2012 / 无语言 no dialogue / 无字幕 no subtitle / 10 min
《仙人掌之河》是阿彼察邦纪录他的御用女主角Jenjira Pongpas的生活片段的一部黑白实验短片 - 用超速和慢速的影像呈现了流逝的琐碎日常和当时的水、风等自然风物。像许多泰国人一样,Jenjira确信一个新名字会给她带来好运。所以Jenjira成为了Nach,意思是“水”。Nach与她老公居住在湄公河边。多年来,她向阿彼察邦述说这条河,她的生活,以及她对未来的信念。她告诉阿彼察邦,她相信,由于中国和老挝的水坝建设,湄公河里很快就会没有水。实验变速的影像呈现了两条河流的流动- Nach的生活的流动和湄公河的流动。(编辑自阿彼察邦自述)
▲《一条叫做底塔斯的河》海报 ©️ The Film Foundation
一条叫做底塔斯的河
A River Called Titas 1973 / 孟加拉语 Bengali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59 min
《一条叫做底塔斯的河》是印度导演李维克·伽塔克的代表作品。电影的开篇就是美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广角镜头中的底塔斯河波光粼粼,带着来自大吉岭喜马拉雅山的馈赠,滋润着这片广袤的孟加拉平原,河流中星星点点的渔船,铺撒渔网,岸边树木郁郁葱葱,隐隐可见其中散落的村庄,庆祝节日和丰收的喜悦,雨季中走过茂密的树林...所有这些美好的画面都出自于女主人公西芭娜的回忆,那是她一生中最美的记忆。西芭娜在美好中见证人世间所有的痛苦和不幸,面对底塔斯河的干涸,土地分裂,生命逝去,感悟这个国家的宿命。
▲《0.7%的盐》截帧 ©️艺术家蒋志
0.7%的盐
0.7% Salt / video / silent / 2009 / 8'35''
在《0.7%》中,阿娇站在镜头前被鼓风机吹起头发,刚开始巧笑倩兮,渐渐梨花带雨,最后泪痕满面。现实社会中,女性总是被设想为柔弱的,爱哭被视为女性的“天性”之一。与撒娇、娇羞行为一样,在很多时候,哭泣行为也是女性承认自身弱势地位而获得男权话语认同的方式之一。当一个女性在该哭的时候没有哭,经常会被理解为“没有感情”、“不知廉耻”等,而男性压抑泪水的行为却成了“坚强”的表现。在蒋志的这件作品中,选择“艳照门”后的阿娇来扮演影像中从笑转哭的女性,试图让“眼泪”背后的社会意义冷却下来,把充满着符号价值的眼泪还原为0.7%盐水这样的物理存在,仅此而已。(策展人:鲍栋)
四季影展2019春“流动的顿悟”
排片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