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国家宝藏的时代特征与工匠精神

↑ 点击上方,关注 “松社” 微信订阅号 身处故宫之中,人难免会心生敬畏。它拥有186万件(套)各类

身处故宫之中,人难免会心生敬畏。它拥有186万件(套)各类文物,尽管极尽努力,但故宫文物的展出率仍不足1%。也就是说,还有99%的文物从未被人看到。

故宫三大殿人人耳熟能详,但人们多不知道的是它共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大部分从未开放。祝勇明显感受到,在庞大的世界面前,写作是那么微不足道。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最终决定要坚持把《故宫的古物之美》创作出来。

近年来,故宫很“热”。但其实还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故宫到底该如何被描述、理解。祝勇首先以一名故宫工作人员的身份,向读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祝勇

祝勇谈到,故宫是一个建筑群。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也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宫也是一座博物院,它在不断扩大展览的面积和展陈的方式,但即便如此,故宫每年的展出率也仅占库存总量的0.6%。祝勇希望大家去故宫时,在欣赏故宫建筑的本身,也可以更多地去了解故宫的国宝。这也是祝勇创作《故宫的古物之美》的初衷。

祝勇对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标准。他会从文学的角度来进入到文学当中去,所以他特别不愿意用一种“百度百科”的写法来创作,刻板地告诉读者这是什么,仅仅做一个知识的传输。作为一名写作者,这是完全不够的。更多的带有文学的眼光,让读者将文物本身、文物背后的人物和他的命运,以及所处时代的命运,能够全部勾连在一起。

从《故宫的古物之美》到《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祝勇表面是在写一些器物、硬件,但实际是在写“软件”。这些“软件”,便是中国古代文化及文化背后的精神。器物之所以能够诞生,终归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

两个故宫的离合,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也有很多人存在误解。台北故宫藏有各类文物60多万件,北京故宫是186万多件。但是台北故宫的数字中是包含书籍和档案的,如果去掉这些,文物总量大约在10万件左右。北京故宫则未将此类算入总数中。而在文物质量方面,北京故宫同样不遑多让。

说到故宫的历史,抗战时期的文物南迁不可不提。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随后日本便开始觊觎华北;1933年元旦前夕,日军占领山海关,北平告急。此时便有人提出应将文物迁移,但反对意见也很强烈,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仍然力排众议,决定将文物迁移。打包、运输文物,这是一个放在今天依然极其困难且痛苦的过程。每件文物都是不同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这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尊严与留存,必须做下去。

从做出决定之日起,文物南迁就伴随着一系列无法预知且难以解决的问题。无处存放、交通不便、战事危急、日军轰炸、经费短缺……许多原本反对南迁的人,也渐渐在路途中改变了想法。正是有了那一群人的坚持,故宫的文物才会有今天的命运。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薛子俊 & 祝勇

祝勇及编辑特别提到了他刚刚出版的两本新书——《远路去中国》与《最后的皇朝》。这两本书与《故宫的古物之美》同为“祝勇故宫系列”。本期“松社我来讲”,也是这两本新书的全国首发,意义非凡。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与西方文明的交融。只是他们在这个古老国度中的位置,或他们带给这个帝国的影响,不停在改变。在《远路去中国》中,祝勇将目光投向了五位外国人。与他们相伴随的,是五个时间深处的故事,五段奔向东方的漫长旅程。祝勇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马可·波罗、利玛窦、马戛尔尼、呤唎、绿蒂等五位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的故事。从他们踏上中国的那一刻起,中国改变了他们,他们也改变了中国。

从宏观来看,《最后的皇朝》的时间跨度很短,仅在辛亥年(1912年)一年;但细细品味,它有着无比庞大的历史容量。这三百多个日夜,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转折性质的一年。压死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往往只有这一根会让人记忆深刻。这短短的一年,包含了晚清数十年的光阴,所有被历史所选中的人,他们有意或无意的行为,都在推动着辛亥年这一年的走向。这一年不止是一个皇朝的终结,也是新旧两个时代的交替。

祝勇在活动结束前透露,在今年他和出版社有着令人欣喜的出版计划。听及此话,读者们可以好好期待一番了。

现场互动

Q:祝勇老师您好。您在写《旧宫殿》时,有没有想到过会有一天与故宫发生这样的关系呢?或者说您在创作时就已经决定要走进故宫,这中间有没有发生什么故事呢?

A:写《旧宫殿》是在2002年,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与故宫发生这么多的关系。那时还没有进入故宫博物院,但对它特别着迷,所以我就想用一种文学的方式来表达故宫这个主题。许多国家都有这种地标性的文化遗产,并将它们转化成了文学作品。比如《巴黎圣母院》、《金阁寺》等。

Q:想请问书中的18件古物,选择它们来描写的依据是什么?

A:首先这些古物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中华文明在不断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它象征性的符号。比如商周青铜器、宋元瓷器、明清家具。并不是说这些器物其他时代没有,而是它们更能反映那个时代的风貌。这本书并不是以学术专著的写法去写,我还是带了许多感性的色彩,不然它们可能只是一种冰冷的、遥远的存在。每一件器物都渗透着那个时代的工匠精神,它们可以流传到今天,并不仅仅是一件孤立的文物,并且可以带给我们一种生命的感动。

「签售剪影

【作者新书】

《故宫的古物之美》

◎内容简介

《故宫的古物之美》是祝勇继《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宫美文”。在这本书中,祝勇选取了18件故宫藏品,以18篇散文讲述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连缀起一部故宫里的艺术史,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祝勇笔下的“古物”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同时代的文化精神。这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远路去中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01

◎内容简介

五位外国人,五个时间深处的故事,五段奔向东方的漫长旅程。他们踏上中国的那一刹那,中国改变了他们,他们也改变了中国。重回历史现场,唤醒历史记忆,潜入时间的河流,看到“另外”一个中国。

古老中国的成长,这个有时疯狂、有时温顺的西方伙伴刚好起到了“他者”的作用,使中国在一种更大的、全球化的叙事中确立自我的身份,在戏剧化的接触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而在热衷于摄影、考察等实证方法的西方叙事中留存的数量庞大的历史证据,无疑会激发和唤醒已成逝水落花的历史记忆。

东西方的历史互相影响和激荡,这种互为“他者”的互动关系,故宫(紫禁城)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角。站在这个视角上看,历史才能豁然开朗。

——祝勇

《最后的皇朝》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01

◎内容简介

1911年,辛亥。他们生命中的所有际遇与抉择,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末世、冬眠、春雪、标靶、车站、风向、船票、血海、背影、广场,十个历史现场,一个关键时刻。祝勇历史书写力作,收录百余张珍贵图片。

本书以无比同情的心情回望民初宪政那段历史,回望那些在民初的混乱局面中为实现宪政梦想而努力挣扎的人们,领会和理解他们的痛苦和纠结。他们的功绩,丝毫不逊于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只是在以革命为主导的历史叙述,没有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地位。那些人不是消逝了的人,而是现实中的人,举手投足,都可以耳闻目见,或者说,这些人,就是我们自己,因为他们生命中的所有际遇与抉择,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祝勇

◎作者简介

祝勇,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艺术学博士。出版作品四百余万字,有十二卷《祝勇作品系列》行世。代表作:《旧宫殿》《血朝廷》。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