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两巷”里装着的南宁记忆

随着“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人文气息浓厚的文艺展馆以及各类特色店

随着“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人文气息浓厚的文艺展馆以及各类特色店铺,展现了老南宁原生态风情,成为人们逛街、吃喝玩乐、拍照的好去处。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百年商埠留下的骑楼文化

自晋朝建制1700年来,南宁人逐水而居,城市也因水而兴。一条邕江穿城而过,在滋养了土地的同时,也为南宁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邕江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水上通道,沟通了东部沿海和西南内陆地区,明清时期大量福建人、广东人在此利用水运向西经商,百年商埠初具雏形。按照现在的话来说,由解放路、兴宁路、民生路,金狮巷、银狮巷围合而成的“三街两巷”就是当时邕州老城的CBD(中央商务区)。

邕江两岸码头遍布、商贾云集,各路商人在往来贸易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建筑形式吹来新风。漫步在解放路上,细窄的街道两旁,店铺并不像平常所见暴露于阳光中,而是隐蔽于骑楼的外廊下。这种起源于欧洲的外廊式建筑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归国的南洋商人带入当时的通商口岸广州,他们将异国建筑与本地岭南建筑巧妙融合,创造出近代特有的“下铺上居”“前店后仓”的铺室建筑——骑楼。

百年沧桑的南宁骑楼。

此后在民国初期,广州的骑楼传入南宁,因此南宁的骑楼多承广州骑楼的影响,南洋风格明显,浮雕图案、阳台铸铁栏杆或多或少有着“巴洛克”“洛可可”的影子。绕着一座座骑楼细细欣赏,各种造型的拱券、门檐令人眼花缭乱,色彩强烈、姿态夸张的浮雕壁画将立面装饰得多姿多彩。

当然,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骑楼里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青色琉璃筒瓦叠成的多重瓦檐,四角翘起;清水墙上加盖小青瓦,独具风韵;玻璃木格组成的满洲方形窗,最具中式特色。骑楼与骑楼之间紧密相连,仅留细狭缝隙,连成的长廊既可以随意摆放商品,招徕顾客,又可以空出供人行走。有了骑楼的遮挡,无论风吹日晒还是打雷下雨,顾客的购物兴致都毫不减少。骑楼上层既可以堆放货物,也可以用来自住,功能十分灵活。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自然吸引众多商人前来经商,解放路也因此成为南宁最热闹的地段之一。喜爱玩闹的孩子们白天在外廊里抛石子、跳房子,晚上捉迷藏,看护的大人们则坐着小板凳,摇着大蒲扇,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拉家常。长大离乡的南宁人如果有机会回来,一定会去骑楼逛逛,往街上一站,热带水果的香甜窜进鼻腔,人流车流的喧闹不绝于耳,童年的记忆随之被唤醒

新会书院:坚持传承邕州神韵

沿着骑楼街继续往前走,一处不长的间隔出现在眼前,一座木石砖瓦结构的祠堂建筑紧挨解放路小学,将不大的空地占得满满当当。放学时分的解放路小学门口熙熙攘攘,前来接孩子的家长们人头攒动,稍显逼仄的校园门口一时之间人声鼎沸。一旁的建筑大门紧闭,高墙肃然,与周边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座祠堂建筑正是见证了解放路作为老南宁商业中心繁荣历史的新会书院。

当年的南宁,每到开市的早晨,各铺商人取下自家门板,与到邕江边担水的熟人互相寒暄。从广东而来的富商们也聚集在此品茗谈生意。为方便同乡聚会议事,各省商帮便设立同乡会馆,新会书院就是其中之一,由旅居南宁的广东新会籍人士集资兴建。

推开新会书院的朱漆大门,踏上青石板地面,碧瓦飞檐之下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厅堂里人声杂乱,和着舞台上的阵阵锣鼓声一起传来。现在的新会书院作为邕剧的文化展示点,只在周末开放,南宁粤剧团平时演出繁忙,周末的邕剧演出全靠戏剧爱好者撑起。每场观众不多,一来二去观众就和演员成了朋友。看邕剧对于老南宁人来说,已是融入血液的生活习惯,来这里看看剧、聊聊天,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休闲方式之一

新会书院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串联起了南宁的过去与未来。

和台下鲜有年轻观众一样,邕剧也陷入无年轻人传承的窘境。一条关于邕剧的微博曾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轰动,新会书院抓准时机也开始经营官方微博。然而热度过后,留下的粉丝不过几十人,台下的观众也还是老熟人。不过,老人们并不打算放弃,依然坚持通过微博更新表演剧目,偶尔还会别出心裁地用萨克斯演奏

戏台背后,挂着的匾额上写着的“邕州神韵”,在时代的浪潮中坚持不变。戏台之下,古稀老人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再来几声叫好,更有“狂热粉丝”举起手机在舞台边全程录像。戏台之外,平日紧闭的大门外,对这座古宅充满好奇的学生们,正透过门缝想要一窥究竟,新会书院就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串联起了南宁的过去与未来。

解放路上曾经的城市记忆

解放路上的一栋仿欧式建筑的4层小楼,是南宁最早的一家西餐馆,曾为解放路聚集了大量人气,实惠的价格让学生也有机会初尝新奇。各式各样的装潢和劳保用品商店是解放路上的一大特色,最热闹的时候,这里有20多家劳保用品店和近20家做装潢装饰的店铺,沿街而开的店铺造就了解放路的繁华日夜。随着后来工厂纷纷改制、破产,加上近几年网购兴起,曾经的“劳保用品一条街”逐渐退为零散分布的小商店,切割金属的呲呲声在安静的午后格外明显。

许多喜欢喝茶听戏又有闲情的老人会沏一壶茶、点几碟点心,从早晨开门一直坐到早市关闭。

解放路上,洋溢着浓浓粤式怀旧风的如意酒楼已转型成为糕点制作车间。

早上卖馄饨面,下午卖水豆腐,入夜,摊贩又挑起骆驼担满街走,边走边敲打着竹片,“裹蒸粽、腊味饭”的叫卖声从解放路的街头飘至巷尾。香甜温暖的芝麻糊,爽滑甘香的裹蒸粽,配料丰富的腊味糯米饭更是让人光想想就流口水。以前家规甚严,家长不允许夜晚出门,嘴馋的孩子们一听到摊贩的吆喝,就把钱放在篮子里,从窗台上吊下去,再把食物吊上来,睡时的美梦似乎都带着食物的味道。

历经沧桑的金狮巷

横向出现在解放路尽头的民生路、和民生路垂直交会的兴宁路,与解放路一起,都曾是民国时期南宁最繁华的街道。眼下,这两条街已成为南宁市的步行街。离热闹的民生路步行街仅十几米的兴宁路西街,还有一个更为当地人所熟知的名字——金狮巷,其位于步行街的入口隐藏在红红绿绿的广告牌后,一不留神就容易错过。一进巷口,就听到颇有节奏、叮叮当当的金属凿击声,护墙石壁下,宽约3米的巷道两旁聚集了十多个金银铺。

不少南宁人会将金狮巷称为“金丝巷”,因为南宁白话中“狮”和“丝”的读音相似,亦有人云“金”代表了当时居住在此之人的富裕程度,“丝”又点明了巷子弯曲细长的特点。而关于金狮巷名字的由来,传闻北宋年间,两条巷子的居民在过年时各打造了一头金狮和一头银狮庆祝,由于造型精美引无数百姓争相观赏。时间一长,这两头狮子就成了巷子的“代言人”,“金狮巷”和“银狮巷”的名字也由此敲定。

金狮巷幽深静谧,在过去是南宁首屈一指的“豪宅区”,民国初年有钱人家纷纷在这里建造宅院。如今的金狮巷早已不复当年的胜景,时间给予它的不是沉淀后的古朴,反而是触目的破败:曾经风光的宅院承受不了岁月的重量,颓唐地将身上的砖头、瓦片散落一地;墙壁微微泛黑,周围杂草丛生;私拉乱接的电线将天空分割得支离破碎。至于仅隔一排房屋的银狮巷,几年前就被拆除拓宽,划为“西南商都”商住圈的一部分,只留一个名字供人回忆

曾经的“劳保用品一条街”逐渐退为零散分布的小商店。

接棒尘封的南宁记忆

“以前过年时,这里总有舞狮表演,无数百姓前来观看。鞭炮声中,火光映照在人们的脸上,大家都带着喜气洋洋的笑容。”曾在金狮巷居住十余年的摄影家每提及此事,脸上总显出怀念的神色。

为留住记忆中的南宁,归国华侨陈先生将金狮巷的旧居改建成了“南宁记忆·藏珍阁”博物馆,原本只能被扔掉的家有老物件,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归宿。南宁市政府也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模式对“三街两巷”进行复原,一度消失的银狮巷恢复了原貌,各类老字号也渐次归来

金狮巷里的护墙石壁下,宽约3米的巷道两旁聚集了十多个金银铺。

陈先生推着捐赠来的自行车悠悠地走在金狮巷内,夜晚的金狮巷格外安静,出生在异国的孙子在一旁蹦蹦跳跳。年幼的他尚未对南宁产生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特殊的感情,不过就像那轮点亮过旧时南宁的月亮一样,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的南宁也会把这段历史和记忆传承到未来。

监制:刘新宇

编辑:顾佳贇

制作:张静、万宏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