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重新翻译《从一到无穷大》

《从一到无穷大》译后记 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1904-1968)是美籍俄裔理论物

《从一到无穷大》译后记

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1904-1968)是美籍俄裔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创立者,并首次提出对遗传密码进行破译。此外,伽莫夫还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出版过18部科普作品。《从一到无穷大》便是这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自1947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

1978年,《从一到无穷大》的中译本首次在中国出版,译者为暴永宁先生,后来吴伯泽先生又根据英文版新版对它作了修改和校订。该书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我是高中时接触到这部魅力无穷的作品的,虽然当时有不少内容还看不大懂,但和许多读者一样,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更激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

业内公认,《从一到无穷大》的中译本翻译质量很高,在同类书中属于佼佼者。那么,我为何还要重新翻译呢?必须承认,一个主要考虑是,鉴于该书的经典地位,不把它列入《世界科普经典译丛》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而旧译本在科学出版社一直销量很好,想把其译稿拿到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估计是不可能的。好在从今年开始,原书进入公版期了,这为我重新翻译创造了条件。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重新翻译就很轻松,事实上,所花时间和过程的艰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该书内容包罗万象,许多地方并不好译。在重译该书的过程中,我当然参考了旧译本(我用的是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虽然在不少细节的地方,旧译本都使我受益甚多,但它并非完美无缺,字斟句酌起来,还是有不少改进的余地。除去个人风格方面的差异,这既包含一些笔误,比如“折射”应为“衍射”(页107),“大块无机物质的原子核之间的关系”应为“大块无机物质与原子核之间的关系”(页214),“公元3世纪”应为“公元前3世纪”(页226),等等;还包含着一些匪夷所思的小错误,比如“抛体”应为“轨迹”(页125),“专门的分析方法”应为“光谱分析方法”(页165),“沙普勒”应为“哈勃”(页246),等等。当然,要从一本书中挑出一些这样的小毛病并不很难,对于这样一部名著来说,不断打磨、精益求精乃是应有之义。在此,我要向暴永宁先生和已经离世的吴伯泽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也期待读者们能够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继续改进这个译本,使之臻于完善。

张卜天

2017年10月31日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