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部作品: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已经先后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年度金榜、2017年精品阅读年度好书奖、2017年文联体文学好书榜、曹雪芹长篇小说奖、辽宁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十余项文学和出版重要奖项。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孙惠芬作品《寻找张展》的文字世界。
作家孙惠芬与《寻找张展》专题系列(2)
作者简介:孙慧芬
1961年生于辽宁庄河。曾当过农民、工人、杂志社编辑。现为辽宁文学院专业作家(一级)。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获“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出版小说集 《孙惠芬的世界》《伤痛城市》《城乡之间》《岸边的蜻蜓》《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民工》《歌者》《赢吻》致无尽关系》《三生万物》,长篇散文《街与道的宗教》,长篇小说《歇马山庄》《上塘书》《吉宽的马车》《秉德女人》《生死十日谈》《后上塘书》《寻找张展》等。
《寻找张展》是中国首部以青年志愿者的成长为主题,并试图在父子、母子之间重新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的过程,也是建立一个总体性、一个情感意义的共同体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写作者只着眼于破碎,着眼于意义的隔绝,着眼于人和他者的不能相通,这已经成为很多作家的思维惯性,但真正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应该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在变化、碎裂、重新找位置又一时找不到位置的现状下,去重新想象和创造一种新的共同社会、情感社会、价值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小说本身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文化功能,这个确实是小说家的责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寻找张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和使命。
这是一部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和典型人物性格,同时又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成长榜样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当下无力青年形象过剩的文学创作之中,在富有力量感的梁生宝式青年榜样形象已经缺席太久、遍寻无望之时,《寻找张展》以罕见的、饱满真实的书写,塑造了青年成长的典型,不仅为当代中国文学人物画廊贡献出了张展这个辨识度极高的丰满形象,同时更为中国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张展形象的诞生,是一个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事件。
我们相信,每一位阅读了这部《寻找张展》的读者,也都将在自己文学记忆的深处,潜移默化地为张展保留一个席位。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读者而言,张展或天真、或淳朴、或叛逆、或执着、或孤独、或坚忍、或善良、或热忱,故乡、童年、亲情与爱这些人类永恒的主题交织其中,闪烁着作家人性的关怀。这部作品成为响应中宣部号召——对青年和大学生人群的积极引导和树立的难得之作。
整部作品的写作结构非常独特,代表了中国当代长篇文学原创写作的新方向。《寻找张展》分上部“寻找”和下部“张展”,设计别致,在阅读时不会让读者觉得乏味。上下部写作完全顺应了小说本身的发展需要,可以说本书也成为上下部结构写作的代表作。上部的悬疑式写作为下部的真相揭示奠定了阅读的兴味,而下部的书信体自述则充满了浪漫与激情,书信体写作本身就富有了激情的因素。
作者的写作语言是丰富、优美、隽永而干净无尘的。一部作品除了能够给人以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整体性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之外,语言的文学性非常重要。可以说《寻找张展》的写作在语言上是非常有作家感觉的,没有任何旁逸斜出之处。几乎每一个句子都为作家的表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作家对于语言、文字的字斟句酌表现了作家的谨严和对于文学的崇敬与尊重。在这样一部充满了情感的作品中,很多语言都可以被人铭记于心,比如书中第64页所写的:“一个不幸的人是另一个不幸的人的避风港。”
长篇小说体裁是对志愿者题材最好的书写。《寻找张展》的叙述带有明显的非虚构、纪实特点。作家调用了很多她的经验资源,但是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虚构性的长篇小说,而这个长篇小说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又是很强的,很多读者会分不清其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这对作家的创作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常说,经验胜过了虚构,生活胜过了故事。某种程度上讲,如果一个作家真正能写一个东西使得读者恍惚以为这就是生活,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这也是作家的一个成功。在这个特别的时代,这是一个艺术上的成功。我们觉得这是长篇小说体裁对志愿者题材最好的书写。
此外,《寻找张展》中张展在大槐树乡村找到了自己出生的基因而不是其他城市这种寻根意识,“寻找”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多种定义,作者对人与人复杂“关系”的无尽探寻,孙惠芬写作专有的女性视角,小说结尾的模糊化写作而使整部作品所产生的怀疑的哲学意向,作家对代际关系的反思,作家对母爱主题的探寻,等等,使这部作品有着丰富的社会承担,有着值得称道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