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葬礼的时代变迁:脱衣舞被叫停,“土味”歌舞团最流行

null

又是一年清明时,每年清明节前后,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国农村丧葬文化再次成为焦点,吹吹打打、唱大戏,甚至是脱衣舞都成了葬礼上的必备节目。而随着河北农村葬礼上的脱衣舞事件曝光,在民政部的整顿下,脱衣舞消失了,但夹杂着泥土味的歌舞团又卷土重来,成为当下农村葬礼上的主流与台柱子。

null

丧葬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既忌讳着,又重视着,尤其在农村地区,丧事比天大。其中,在河北冀南农村,过去家里有人去世了,亲属就会在村里管事人的主持下,请来鼓手吹吹打打,或者请来豫剧团来唱大戏。图为河北农村葬礼上吹的唢呐。

null

后来,葬礼上的演出越加丰富,有的放电影,有的请来歌舞团,以此来昭告全村家里有丧事了。同时,在下葬的前一天晚上,也要放鞭炮和烟花。可以说,是整个村子里最热闹的事情。再后来,从2010年以后,河北各地的农村地区兴起了低俗的脱衣舞,在管事人操持下,专门表演脱衣舞的歌舞团生意异常火爆。上图为2015年河北农村葬礼上的脱衣舞表演。

null

在表演的过程中,上半场劲歌劲舞,类似东北二人转一样,各种绝活,各种唱跳。出于对死者的“尊敬”,演出的大屏幕上放着死者的遗像,告诉别人,这场豪华演出是人家亲属花钱请的,显得主家有面子。而在演出的下半场,脱衣舞女郎直接开始脱衣,台下的观众紧盯不放,其中不乏老人和孩子。图为2015年河北农村葬礼上的脱衣舞被媒体曝光。

null

2015年,河北邯郸市成安县农村葬礼上的脱衣舞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民政部在全国重点整顿农村文化市场,脱衣舞的现象也销声匿迹。现在,取而代之的又是一些传统的歌舞团,那些夹杂着泥土味的歌手与舞者,在灵棚前载歌载舞,能带动全村人的气氛。图为河北农村葬礼上的“土味”歌舞团。

null

其实,在整场的表演中,办丧事的主家,根本没心情去欣赏。除了伤心外,就是不停的往外拿钱,招待亲朋好友的酒钱、烟钱、演出钱。图为河北农村葬礼上的歌舞表演。

null

总得来说,在持续数天的葬礼中,一是铺张浪费,二是程序多、环节繁、花样杂。三是攀比风在“兴”起。对死者,不仅要进行日常的祭奠,还要进行所谓 “跪拜”、“送饭”、“演艺”等其他“孝敬”礼仪“项目”、“活动”,整个丧事期间要举行好几次,折腾得丧者家属疲倦不堪。图为河北农村葬礼上的歌手。

null

之所以这样的葬礼在农村地区有市场,而且根深蒂固。归根结底还是农村人传统的“随大流”思想。“别人都这样,我们也这样,我们不去出那个风头。”河北邯郸魏县院堡乡的一位老者李先生表示,村里都兴办丧事看风水请乐队,你不办就会被人嘲笑,被人看不起。图为一名男子在河北邯郸农村地区葬礼上卖力歌唱。

null

 “这年头谁家没个灾没个难的,没有谁能顺顺利利过一辈子的。”李先生说,农村葬礼有很多讲究,关系到整个家族后半生的幸福。当地有种说法,葬礼上出了差错,活着的家属要跟着遭殃和遭报应。“所以,假如没随大流,没跟别人一样办葬礼。一旦家里人有人得了大病,或者遇到事故。村里人就会在背后戳你脊梁骨,看你们家的笑话。”图为农村葬礼上的踩高跷表演。

null

更重要的是,葬礼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一个人在村里的威望,葬礼上来帮忙的人多,就显得有面子,前来帮忙的人也借此机会大吃大喝,有烟抽有酒喝。他们当然希望主家大操大办,此时不办更待何时呢。图为农村葬礼上的萨克斯表演。

null

但是,甭管农村葬礼文化如何变迁,人们对死者的追忆与尊敬永远不变。生前未尽孝道,死后大操大办花钱弥补,这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是积在民间的社会毒瘤。图为河北邯郸农村地区的送葬队伍。

null

清明节到了,祭奠和追思先人应该更加朴实和环保,珍惜眼前人、勿忘先人才是当务之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