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私家园林的造园特点(一)

    私家园林大多是文人造园,注重修养和精神的契合,营造淡泊自由、浪漫悠远的情怀,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相依,相得益彰。经历过唐以前的尽收天地丰华的风格,在宋代逐渐转向“以小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的精致和细腻。宋以后,在明、清时期转向追求细部装饰的华丽。南宋时期,恰逢迁都临安,浙江不仅自然资源丰富,有玲珑的太湖石、上好的实木作为造园材料,而且浙江山地错落、水网纵横,更有助于在咫尺之间营造广阔写意的山水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地千变万化。因此,称南宋为浙派园林史上的巅峰时代,不足为过。

一、相地与选址

    “按照既定的造园目的选址,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用地之宜就是相地。”相地与选址是私家园林营造过程中最先做的事情。

    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在其美学论著中,经常交互使用“意境”与“境界”这两个概念,并未作严格的区分,两者的涵义是基本一致的。在创作之前,必须确立明确的主题和中心,园林营造亦是如此。《园冶》借景篇中也提到,“目寄心期,意在笔先”,在设计之前,必须对整个园子有全盘的构思和设想,不然最终做出来的园子便索然无味。

    私家园林也多是立意与相地相结合,江南人士,尤其是文人筑园,并不完全喜欢灭迹于城市生活,亦不推崇隐居于山野之地,即在强调隐逸的同时,也不完全脱离世俗生活。所以大多选择风景优美的城市郊野地区,亦有选择在闹市区中筑园。所以立意与相地,很多时候都是园主人对于“借景”的考虑,《园冶·借景》中提出,“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傍山则“楼阁碍云霞而出没”,临水则“迎先月以登台”。

    以南宋时期的杭州为例,西子湖畔秀美的山水风光,不仅有利于当时杭州皇城的营建,同时也为文人造园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条件。据南宋《都城胜纪》、《梦粱录》、《武林旧事》以及清代《南宋古迹考》和《历代宅京记》等历史材料记载,南宋杭州私家园林大约有60余处,主要集中在万松岭、雷峰塔、葛岭—里湖、丰豫门及钱塘门外。

    依山而建的私家园林,不仅能够俯瞰湖山,登高远望,还能利用森林四季变化带来的不同风景,以及云雾、溪水、花木等自然资源。如位于吴山的廉布居,《挥麈后録》记载“建炎初自山阳避寇南来,携巨万至临安,寓居吴山下”;位于包家山的有壮观园、王保生园;位于积庆山的有荪壁山房;位于葛玲一带的有贾似道的后乐园、养乐园,史弥远的琼华园、半春园、小隐园;位于花家山的有内侍卢允升的卢园等。

    依湖而建,从功能上不仅满足“园无水不活”的需要,方便引水营造各类水景,《园冶》“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例如杨府之园,《南宋私家园林考》中说:“多引外湖之泉以为池,环回斗折,虽在城市而具山溪之观,流觞曲水者,诸泉之最着也”。此外,西湖景色优美,也有大量景观可以巧借,如陈侍园,在西湖周围的一个园林,面积虽不足三亩,但四面临水,只有一径可通,人可以登园中高楼,就像身在船中,诗画意境油然而生,诗人赵师秀曰:“何处飞来缥缈中,人间惟有画图同。两层帘幕垂无地,一片笙箫起半空”,从而使园林更具天然的魅力。还有南宋时期最华丽的私家园林韩侂冑的南园,位于长桥一带;刘光世的玉壶园,杨存中的云洞园、水月园皆位于西湖沿岸。

    这样的现象在西湖近代别墅庭院中也十分常见。从1840年到1949年杭州解放为止,西湖共有各种风格的花园别墅182栋,占地面积92.4余万m2,建筑面积18.47余万m2。西湖近现代别墅最早建于孤山路、奎恒巷兴安里、南山路及吴山下东铁冶岭一带,其后随着开埠、日租界的设立及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的拆除,别墅建造渐渐兴盛,主要分布在湖滨路、南山路、孤山路、庆春路、解放路等地。因此,在西湖东侧湖滨一带,近现代别墅较多。此外,在杨公堤及灵隐等道路的两侧,也有不少别墅分布。以遗存的蒋庄为例,位于花港观鱼公园的东南端,东依苏堤的“映波”与“锁澜”二桥之间,南接南湖,面邻西山,北枕西里湖。蒋庄处于西湖西南隅,环境相对僻静,西北距保俶塔3300m,距孤山2250m,东距雷峰塔750m,向南正对南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