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蜀山庙会见闻记,一起来感悟、缅怀历史

null

常言道“三月三到蜀山,三月二十八到黄姑闸”。说的就是前几日在无为蜀山镇举行的一场农贸集会活动。当时,在庙会的现场,各色农货商品,吃喝玩乐项目,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热闹非凡。看着人头攒动的街道,突然让我想起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这个世界原来有这么多东西是我不需要的”。的确,我不是来买东西的,而是一个过客,看我所想看,闻我所想闻。

站在会场,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听方言。因为,我们无为地界的方言,恰好是吴方言和赣方言的交汇处,至今我们本地的方言中能够非常清晰地区分入声字,所以用我们无为方言去读古诗词,能够读出阴阳顿挫的纯正韵味来,比用普通话诵读吟唱唐诗宋词,搞得平仄不分,可要好听得多。别人把我们的方言当做“土话”,其实我们无为西乡的方言是中国古汉语比较正宗的发音。而所谓的普通话,其实就是少数民族进入长城以南的地方,不会说汉话,学说走样了后,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例如,在明朝,官方语言就是“下江官话”,属于吴方言,清朝入主中原,满洲人学不会入声字发音,逐渐形成所谓的“普通话”,并作为官方语言。故而,生长在此地的,喜欢诗词、语言学的人,真可谓是具有天时、地利的好处。

null

同时,通过方言的研究,可以大致可以搞清楚,我们无为西乡这一片人群的迁移情况。例如,我们无为方言中有“九万总言”这一句,把方言准确的转化成正式的文字就是“久犯中原”,字面上看是经常侵犯中原的意思,后来就演化为具有“以下犯上”、“不合礼数”的含义。能够让我们这一个民族对于“久犯中原”这一句如此记忆犹新,这是什么时期呢?答案很明显就是宋朝的时候。那时几百年间,辽、金、西夏、蒙古都对我们汉族持续的发动侵略战争,所以我们对于“久犯中原”记忆深刻,生活中才对于这一句经常提到,耳熟能详。尽管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它的具体含义,但是一旦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历史走过的痕迹就显得清晰起来。当然,还有一个证据,就是从我们当地朱姓人家修谱只能追溯到南宋朱熹时期,从侧面也可以很好的证明,我们这一地区的人群,是在宋朝逃跑到南方的北方汉人的后代。因为朱熹之前,也就是北宋与南宋交际的时期,一场大动乱以后,人们不断逃难、迁移,很多姓氏就找不到很准确的根据了。

以上只是所听、所见的一些感悟、推理,略作一二记述。

null

面对扶老携幼的庙会人群,我突然想到两个问题。首先就是为什么庙会日期选择在“三月三”?

对于这个问题,相关的史料说法是有多种。一般的说法是“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当然在其他的地方,三月三集会也都有关于某位历史大人物如光武帝刘秀、彭祖等的故事传说。汇总起来,各地民间说法不一,也无从考证。但是,在我们无为西乡这一片区域,“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说法可是妇孺皆知,流传极为广泛,故而在无为蜀山镇的庙会活动应该与此有关,可信度较高。再结合上面所说的,我们无为西乡这一片区域都是从北方移民过来的汉族的后裔,自然对于华夏民族始祖轩辕帝也就会格外敬重。刚好,三月三这一天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帝的生日,所以十里八乡的人聚到一起,开展相关的庆典活动。后来,大家一看这三五天时间人多,而且时间刚好在农忙之前,带点自家生产的农货做点生意,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一个农具、山货等贸易活动的聚集交易时间。

另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地点选在蜀山街道?据我所知附近的襄安、泉塘也有相关的集会活动,但是比蜀山要晚很多,而且和庙会无关。同时,蜀山镇的这一场农贸集会活动,之前就是冠以庙会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它原本就是一场庙会,而且以前的地点在天井山附近,也就是具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双泉寺附近。故而,庙会发起的时间比较早,不仅有可靠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而且地点刚好在寺庙附近,名能副实。后来,在民国初期,出于交通考虑,才将庙会地点迁移到蜀山街道。

null

站在蜀山街道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多都是老幼妇孺。同时,随着人口的自由流动,大量青壮年外出发展,以及购物、物流的便捷,三月三蜀山镇的庙会规模和影响,也已经大不如从前。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会想到庙会也会有淡化、结束的时候。但是,到那时我们是否会清晰的循着历史的痕迹或脉络,准确的找寻到从古至今以来,我们一代代人的生活和成长记忆?!这也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原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