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而这位充满智慧的人物也一直被后世所推崇。但是,历史上也出现了一句俗语,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可这三个臭皮匠究竟是谁呢?
相传 ,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诸葛亮知道东吴没有造塔的技术,故意为难孙权。
这座宝塔的建造要求非常高,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
城门口摆摊的三个皮匠,听说诸葛亮在拿孙权寻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
他们花了三天三夜的功夫,终于破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就有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俗语。
还有一个说法,是说这则俗语来自江南乡间的“三个臭皮匠,凑成猪革梁”。
诸葛亮? 猪革粱?
“猪革梁”指旧时,为使鞋子结实和美观,在鞋面上镶制两条猪皮包边的竖梁(今日僧人鞋上仍有此梁)
一个皮匠往往做不好这样的技术活儿,还得需要两个皮匠帮忙共同完成。因此就有了“三个臭皮匠,顶个猪革粱”的说法。
“猪革梁”音似“诸葛亮”,俗语就被误传了。
这句俗语还有第三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讹传。
“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的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其实,不论是“皮匠”还是“裨将”,这个俗语都反映的是团队里集思广益才能成就大事。
图:赤童子/文:讷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