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拓展国内市场对于“稳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条“四好农村路”就是一把做大做强国内市场的钥匙。
何为“四好农村路”?201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成绩,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今年3月,《学习时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交通运输部党组署名文章《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文章称,农村公路已基本实现“通村畅乡”、“良法善治”、“有路必养”、“行有所乘”。
仅“建好”一项,五年来,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139.2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05万公里,通硬化路乡镇和建制村分别达到99.64%和99.47%。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乡村之间、城乡之间连接更加紧密。
一条农村公路,为偏僻乡村带来了游客、为农副产品带来了销路、为地方产业带来了希望。因为不再山高路远,城里人想象中的田园牧歌有了实践机会;因为城乡之间的连接更紧密,村里人的生活也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这是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上演的故事,也是在各地的“四好农村路”周边发生的故事。
建始位于武陵山腹地,自然景观突出。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摄
建始人的“出山梦”
3月30日在建始县的采访,在一整天的大雨中进行。但即便是过去被戏谑为“左有石柱河,右有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的龙坪乡店子坪村,采访的车队也能够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开进村子。
这是在2014年前难以想象的事情。
建始县县长张渊平在3月29日的座谈会上用“因路而贫”形容建始。
建始位于武陵山腹地,重山阻隔、坡陡路险,自古便有“楚蜀咽喉”之称,历史上一直因偏而穷、因路而贫,过去内不通外不连的交通状况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戴着“国贫县”的帽子。
拥有2666平方公里51.2万人的建始,在2018年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4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5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275元、10428元。守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始直立人”遗址、北纬30度的各种原生态美景,以及猕猴桃、关口葡萄等各种特产,建始迫切需要和外部联通的道路。
“出山”成了建始人的共同梦想,这其中便催生了“愚公支书”王光国和店子坪村向悬崖要路的典型。
“愚公支书”王光国
过去,店子坪村村民就医、赶集、外出只能沿着悬崖峭壁上的古盐道,肩挑背驮。村民张九国告诉澎湃新闻,村里的孩子天不亮就要出门去乡里上学,天黑才能回到家;自己的父亲就是在古盐道上失足摔死。村民王健华也说起,2000年初起去深圳打工,早上五点多钟就要出发,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山下搭公交,再到隔壁的高坪镇坐十点的长途客车。
出村难,进村也难,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坚持要修路。修路的钱最初靠村民集资,“能多拿一点就多拿一点,拿不出的就少拿一点,有些人家确实没有办法就拿几个鸡蛋。”张九国回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光国的父亲,也就是店子坪村的老村主任就带着村民修路,他们帮着山下的村子一起修路,从山下一段一段修上来。
从2005年腊月开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光国带领村民腰系绳索在悬崖上打炮眼、撬石块,艰苦奋斗6年,共投入劳力4.5万多个,肩挑背扛开挖土石方4万多立方米,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1.5公里的“毛坯”路。
而后,在交通部门支持下,横跨峡谷70米、投资159万元的愚公大桥建成,打通了店子坪村的2.5公里出山路。2014年,店子坪村至高坪镇全长11.7公里的断头路打通,路面也做了硬化。
店子坪村保留的古盐道
店子坪村的进村公路
农村公路建到哪里,特色产业就发展到哪里
有了路就有了产业。
“农村公路建到哪里,特色产业就发展到哪里;特色产业发展到哪里,农村公路就延伸到哪里。”红岩寺镇党委书记姚建军总结道。
红岩寺镇希望做大做强的是猕猴桃、甜柿等种植产业。目前,该镇所辖15个村已建成212公里农村公路,共种植原生态猕猴桃4000亩、甜柿2500亩、核桃3000亩,共有2400多户农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带动贫困户1020户。
黄木垭村村民张胜华用一口浓烈的方言向澎湃新闻介绍道,他所在的专业合作社承包了200多亩土地,依靠32户农户抱团发展,每年产生50万利润。这是合作社的“2532”模式。
说起自家产品,张胜华连连夸赞。他形容大山深处的水果是真正的“山珍”,没有环境污染,在早午晚温差大的情况下长出的水果口感好、营养好。有了路,合作社的水果不仅能便捷地卖出去,还能吸引游客前来采摘,销售价格也有所提升。
“去年办了三次采摘活动,(游客)不仅把水果买走了,把白菜、鸡蛋等农产品都买走了。”他对此很得意,“现在的收入和过去相比,是天壤之别。”
黄木垭村的猕猴桃种植地。
花坪镇最有名的是“关口葡萄”。原来,花坪镇长槽村有一处“关口”,是历史上的重要交通要塞,地势险要奇峻,长期以来村坊、长槽、校场坝统称为关口地区。该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具有适宜葡萄生长得天独厚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关口葡萄”得以孕育。
过去,村坊村是花坪镇经济状况倒数的村子,农民一年到头的收支折算下来甚至是负数。凭借交通优势和产业发展,村坊村如今走到了全镇前列。
这里的交通优势,说的正是毗邻村坊村的省道S339开通以及村内路网建设的完善。
村坊村发生的变化不难理解。过去,农户全靠肩挑背驮到集市上去卖葡萄,售价在5毛到两元不等,加上路上的损耗,一天赚不到多少钱。省道通车后,客商可以直接到村里采购,农户不出门也能把葡萄卖光。
在村坊村党支部书记龚小刚看来,农村路网建设对葡萄产业的促进作用非常大。路网形成了村级大循环、组内小循环的格局,小轿车进村不用掉头。在去年的提档升级后,3.5米的路面拓宽到了5.5米,旅游大巴带着一车车的游客来到村子里,葡萄的销量、售价都随之提升。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还办起电商,把葡萄卖到了香港、广东、福建等地。
村坊村的葡萄产业起步于2002年的党费扶贫项目,到今天已经形成了3700亩的种植规模。
店子坪村的乡村发展思路
有了路就有了思路。
店子坪村曾经是武陵山区最偏远、最贫穷的山村,如今猕猴桃、烤烟、魔芋等绿色产业初具规模,民俗旅游、“红色旅游”也在悄然兴起。
店子坪村是避暑的好去处。公路修通后,每年的6-10月,不少城里人来到这里消暑。作为新时期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全省精准脱贫示范基地“三个基地”,前来学习、培训的人员也多了不少。
店子坪村的农家乐从2016年的6户发展到现在的32户,令王光国引以为傲的是“党员带农家乐,农家乐带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指的是,1名党员带领1-2户兴办农家乐,1家农家乐带动4家农户发展蔬菜、水果、畜禽,农户的食材供给农家乐,村民也到农家乐来服务、就业,这种模式基本带动起全村176户村民的就业。
住一住农居、看一看民俗,喝一口苞谷酒、吃一顿农家菜,游客的诉求得到满足,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店子坪村也唤回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
王健华在3年前结束了在深圳工厂的打工生活,回到村里一面承包“村村通”的公交车业务,一面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同时,他和弟弟两家一起办起了“二华农家乐”。过去,他的打工收入是两三万一年,农家乐开起来后,算上开公交的钱,家庭收入能上十万元。于是,拓展农家乐也进入了兄弟俩的盘算范围。
王光国告诉澎湃新闻,去年有近两万人到店子坪村学习、旅游,各种农副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全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000元增长到2018年的8800元,并于2017年底脱贫出列。
在脱贫的目标实现后,他又在计划乡村振兴的目标。店子坪村正在打造农副产品展示厅,向游客展示地方特色,他还准备在村里完善绿化,打造“花的世界”,让游客白天看花、晚上看灯。说起这些,王光国激动不已。
建始县的“消费升级”
在建始县,消费升级意味着当地人和外地人都有了更好的选择。
在花坪镇,镇长张彬告诉澎湃新闻一件趣事:到了暑期,村里人走在路上,常有身处外地的错觉,因为身边经过的人说的都是“汉话”,也就是武汉方言。
这个玩笑背后的实情是,道路修通后,更多的大人带着孩子从武汉等地来到建始县避暑,每人每月2000元左右就能住进村里的农户家,还可以到地里采摘新鲜的食材交由农户主人料理。
对于城里人而言,能够买到更好的食品是消费升级,建始县的富硒食品、猕猴桃、关口葡萄等,都提供了升级的选择。能够在假期带着家人一同出游,过去因闭塞而得以保留的原生态景观以及日益发展起来的农家乐让他们有了好去处。
凭借产业富起来的村里人消费力也大大提升。例如村坊村家家盖起了洋房,九成以上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网购也成了村民的时尚。他们的世界从方圆几公里,延展至960平方公里,甚至更广阔。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建始县总人口的1/3以上。
从全国范围看,交通运输部党组的署名文章称,“四好农村路”建设五年来,推动实施“农村公路+”旅游、产业、扶贫等发展新方式,有效盘活了地区资源,带动了特色种养业、农村电商、客货运输、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在建始县的乡镇间、村与村之间往来,地图上弯弯曲曲的线条放大到现实,是一条条倚山而建弯来绕去的道路,车水马龙。
由于基础条件差、历史欠账多、灾害损毁严重等原因,公路仍然是建始脱贫摘帽、全面振兴的最大短板。为此,张渊平在座谈会上还提出了三个“恳请”:
恳请交通运输部、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对建始县增加60余公里资源旅游路计划;恳请交通运输部、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将建始县纳入创建2018年“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恳请交通运输部同意修建318国道高坪镇绕镇线,满足旅客出行需求,缓解交通压力。
用王光国的话说,“基础设施不搞好,谈什么都是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