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边两千余里,收复汉唐旧土,名著后世的熙河开边却是虽胜犹败!

(撰文/壹页世界,此账号为凤凰网校园KOL)

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向刚即位的宋神宗上书西夏边事,并呈上了《平戎策》三策,系统而全面的为宋神宗阐述了拓边西北的战略。即开拓熙河“断西夏右臂”,先复河湟,再图西夏。

彼时宋神宗才刚刚即位,他踌躇满怀,一心想要扫除积弊,中兴大宋,他任用王安石,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对西夏的军事方略也从保守防御转变为积极进取,于是在新党的支持下,宋神宗同意了王韶的建议,放弃了历代皇帝所采用的联合青唐吐蕃抗西夏的战略。

null

而王韶也没有辜负宋神宗的期望,在新党的支持下,王韶五年经营,最终在熙宁六年(1073),收复吐蕃青塘诸部,辟边两千余里,史称:“唃氏之地,悉为宋郡县矣”

熙河开边是北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北宋中后期取得的最大军事成果之一,宋神宗后期的五路伐夏以及宋哲宗时期的两次平夏城之战,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熙河开边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且影响了整个北宋后期的战略。如今对于熙河开边的看法一般都是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该役是“王安石变法在军事上取得的重大成功”

null

作为此次战役的主要支持者王安石曾盛赞熙河开边,认为其“奋张天兵,开斥王土”,同为宰辅的王珪也认为此役是 “四百年来第一战功”,但在这些陈赞的声音下,当时北宋官员对此也有不少的反对意见。

如李师中,苏辙,韩琦,文彦博等人都曾上言驳斥熙河开边,认为其并没有实现“断西夏右臂”的目标,还因为轻起边衅,导致了吐蕃地区对北宋离心,使北宋的丧失了牵制西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大量增加了西北方面的军费。

虽然韩琦等人对于熙河开边的看法,参杂了新旧两党之间的斗争,存在相当程度的偏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反映了一些真实存在的问题。

null

从实际取得的成果而言,熙河开边虽然在局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夺回了吐蕃政权控制的宕、叠、洮、岷、河、熙等诸州,拓边两千余里,收回汉唐时期的故土。但在整体战略上的是否成功却是有待商榷的,相较于北宋早期采取联藩抗夏的战略所取得的成果,熙河开边无疑是靡费良多。如北宋官员邵伯温在《邵氏见闻录》写道:“自开熙河以来,陕西民日困,朝廷财用益耗。”

而《宋史》也佐证了这一观点,据《宋史》记载:“熙河虽名一路,而实无租入,军食皆仰给他道”,从决定战略到熙宁五年(1072年)北宋消灭青塘,占据熙河诸州前后花费了不到五年的时间,但建设和巩固熙河地区却经历了神哲徽钦三代四帝,前后近五十年的时间,而其中的花费更是大得惊人。

null

“自开建熙河,岁费四百万缗”,而经过王安石变法后的熙丰时期政府岁入也不过6000余万缗(《宋代税赋》),仅熙河一路就占据了十五分之一的财政收入,除此之外还需要征发动用的大量民力,由此可见熙河开边对于当时北宋政府的沉重负担。

在某种意义上熙河开边是变法派为了维护自身地位,展示变法成效的产物,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同时也欠缺长远战略的考虑。之后五路伐夏的失败,除了选将非人之外,失信于吐蕃诸部,导致内外离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null

当然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评价当时无疑是不公允的,毕竟我们后人可以从结果推导,印证结论。我们必须承认熙河开边极大促进了河湟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北宋主动发起战争所导致的负面的影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在今天仍然去研究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去单纯的否定或者肯定,也不是为了执拗于过去的辉煌或耻辱,而是为了倾听历史的声音,在过去的智慧中吸收营养,从而让我们自己更好的面对现实的问题。仅以此共勉!

参考:《从更化到绍述——宋哲宗朝的时代与政治》《北宋熙河开边研究》《熙河开边所见北宋士大夫的民族观念》《中国通史》《宋代税赋》《宋史》



(本文为大风号校园KOL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