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 2019(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颁奖典礼暨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转译》开幕。来自成都的艺术家刘珂&晃晃荣获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艺术家张兰坡获得媒体关注奖,她影像摄影师汪滢滢获得骆伯年优秀摄影师奖。
她影像摄影师汪滢滢获奖现场
汪滢滢,独立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
2017年参展美国丹佛艺术摄影中心年度先锋展,
2018年获玛格南科恩纪实摄影基金会提名,
她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摄影展中展出,
主要关注生命困惑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议题,
其作品《四十:一九七六》《洄》多次获得国内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
汪滢滢的获奖作品《洄》,是她在2015至2019年期间的数次“洄游” 至出生之地,在作品中运用文字、涂鸦、影像和图像并置,重新梳理和思考时代背景下的原生家庭问题,并完成自我身份的认知和情感伤痕的自我和解。
对于汪滢滢的作品,评委们评价:
“在人类共通的议题上,摄影师通过影像去寻找身份认同、自己的角色以及和父母的关系,她非常准确地运用艺术和摄影的手法,通过照片、写作、文字进行表述,拥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汪滢滢《洄》展览现场
获奖作品《洄》
▼
◐
在颁奖典礼上,评委们称赞本届作品的多元性与创作性,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副馆长马塞尔·菲尔认为中国摄影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质量上,而且在艺术表达上都展现了非常高的水准。影像艺术批评家海杰则赞扬了年轻摄影在创作,认为他们“已经摆脱了媒介的负担,能自由地穿梭在各种媒介之中,去提问,并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刘珂&晃晃获得本届大奖
评委对刘珂&晃晃的获奖作品的点评:
“两位摄影师用3年时间,从1400张作品中选择出来的优秀作品,是非常个人和私密的创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作出了新的与照相机的关系。这不仅是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的观念性的创作,而是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探寻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两位摄影师进行互动,寻找彼此的关系,并且像孩子一样玩耍、游戏,并且从中寻找到表达自己的重要途径。他们以日记的方式进行表达,不仅停留在摄影的门类里,同时做出了装置,并取名为《镜子》。”
刘珂&晃晃《镜子》展览现场
张兰坡获得媒体关注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
“中国现代的发展里有各种改变、新生和重建,特别适合用影像去表达,摄影确实是生逢其时。对我来说,《巨人传》是一个纪实作品,表达了我对社会的看法,我相信这个奖是对我的社会立场、人文关怀的肯定。”
张兰坡获奖
张兰坡《巨人传》展览现场
本届三影堂摄影奖共收到534份投稿,其中20位艺术家的作品被遴选入围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转译》,这些艺术家不拘泥于常规的获取图像的方式,呈现出了生动多元的视觉景观。
譬如,卢杉使用网络现成品进行影像拼贴,制作成动画和照片,重构出一个介乎于虚拟与真实之间的世界,关注不同文化传统与宗教中对于世界的理解,以及当下社会文化与科学认知的连通性;唐咸英的《平行世界》巧妙地运用大面积的色块与或抽象或具象的结构,将无必然关联的画面并置并调和出微妙的画外音;陈江屿在作品《为了看见天空的画——致梦中的的伊卡洛斯迷楼》中利用3D建模和图像的合成的方式“重新解读与再造”了现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宏大世界。
2019年三影堂摄影奖颁奖现场,荣荣与映里致辞
2019年三影堂摄影奖展览现场
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转译》将展览至5月19日。